分享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HNYZL 2017-08-30

目前的宇宙起源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一百四十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诞生早期,宇宙温度极高,随后开始冷却,形成被称为微波背景辐射的“余烬”

———————我是一声叹息的分割线———————

看到“余烬”这个名词,我有一种美得“心有余悸”的感觉,生而为人,愿我也是宇宙中的“余烬”。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喜欢写小文章的时候,无论写多少,都不足以让我觉得做人有意义;喜欢画画的时候,无论画多少,都不足以让我觉得做人有意义。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我也觉得,文学,绘画,弹琴,表演等等一切与精神有关的,可称之为艺术的,它们都不足以让我觉得做人有意义。

因为,做人本来就无意义,所以人才会一直选择去做有意义的事。

人生不能有目的

因为目的是空的

人生不能没目的

因为人生是空的

——(顾城)

我是我的作品,我在我喜欢做的事里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西藏之行中有一位初识不久的友人,旅法钢琴家顾劼亭,她说在欧美的古典音乐行业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称为“德彪西的东方现象”。德彪西演奏最权威的钢琴家,往往不是西方人,而是东方人。这是很奇妙的。德彪西在他的钢琴音乐中运用了大量大量的休止符,这种概念和东方美学的留白意境完全一样。

这位穿西装弹奏的女钢琴家将德彪西的钢琴曲与昆曲《牡丹亭》改编重组,自编自导了一部音乐事件《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昆曲是在中国艺术门类里面舞台表现形式最为成熟的,它最容易和钢琴一起登上舞台,在改编时,我既保留它们之间的融合,也保留冲突。”

而在诸多昆曲中,她选择了汤显祖的《牡丹亭》。“昆曲的角色中,我又最喜欢杜丽娘。这个人身上有女性强烈的想要挣脱束缚的愿望,她向往自由,向往爱情。德彪西和杜丽娘相隔三百年,整个西方对于自由的宽容度已经非常高了,我认为杜丽娘的角色是希望往这条路走的。”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在《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中并没有出现柳梦梅,剧情介绍上也只是以某个青年男子代称。顾劼亭说这是她刻意而为之的。“柳梦梅是谁并不重要,对爱情的向往并不是因为某个人而存在的。”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当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 不论是听德彪西晶莹剔透行云流水的音乐,还是看杜丽娘纯然娇羞的身段,都可以感受到那种相似的朦胧意境。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而她的情感和灵魂都得到升华。德彪西望着远方的少女,思绪万千。他用音乐超时空诉说他的情感,陪伴着她生、她死。而这一切,原来只是一个梦……

游园生情是梦,梦回求索是执。生命有永恒的困惑,人皆孤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行,却又渴望联结。而音乐消融了界限的藩篱,折叠了身躯,超越了时空,融合了你我,进入无限的宇宙去触摸生命本真的美。

钢琴和昆曲是身处平行空间的两座孤岛,纵有绝对距离却又在自渡中生出了连接彼此的桥梁,有如神之暗语,是不必圆满的梦和不依赖语言的感情。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当所有的界限都在彼此消融中浑然一体,“我”就在其中,愿这样的“当下”也是你曾有过的体验。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有和有限,哪一个大?

无和无限,哪一个大?

空实无华,病者妄执。如梦中人梦时非无,醒时非有。秦人之桃花源,进了便是桃花源中人,出了就是找寻桃花源之人。宗教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艺术是苦海无边,回头不是岸。

就像梦里的幻境寓意着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没有“我执”,不可能有艺术,在艺境中的人努力去做到的就是挣脱妄执中的“妄”而已,这是我们的生趣。生趣是美学概念,为什么而活,也是美学概念。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如果没有表达的出口,没有思想的超脱飞扬,做人也了无生趣。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在拉萨唐卡画院见到一个叫李加才让的青年,他那幅唐卡已经画了2年,据说还要再画5年。一幅唐卡画上三年、五年、甚至七年,这都是一件很幸福、很有生趣的事。就像佛法可以看成是一种教育,内容浩瀚的学习,让僧人们真正活到老,学到老。而这些从小就学习唐卡的孩子,他们也有一辈子的眼光和精神去专注做这一件事,活到老,画到老。

曾听人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太久了,一层覆一层,画太过了。这很有趣,作为艺术,一幅画它确实是可以无限修改,永远画不完的。而一幅唐卡,它首先是信仰的,其次才归于艺术,它必须完成,它完成的时间是有限的,三五年它不是久,它就是有限,就像古时候的结绳记事,它不是灵光的一闪而过,不是大开大合地修修改改,它是精密的专注和虔诚,三五几年,其实你我恍惚就过了。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生命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花和叶都只是记忆方式,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宗教本来就不是给你希望的,它有的只是一个像流水一样美丽的过程,它不流向希望也不流向失望,它非常老,非常成熟,非常的可尊敬,但是对要希望要艺术的人来说是不可爱的。

在我心里,心无旁骛为信仰画出的唐卡上那一笔笔,最后完成,美得就像宇宙中的“余烬”。信仰,或者你称之为爱的,是宇宙最初的炽热,心外无物。而由此生出的艺术是冷却的,你和你的作品还有你的梦是“余烬”。

人的命,根本上是美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