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光光照洪塘

 菖蒲泛舟 2017-08-30

  

 

  “月光光,照洪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初期,《月光光》就流行于福州西门外洪塘乡一带,是福州地区最早的一首歌谣。

 

  据《福建编年》记载,此歌谣于唐建中元年(780年)福建观察使常衮所作。他把此歌谣作为启蒙识字班的教材。由于《月光光》写得明白易懂,生动感人,所以传唱千余年,至今洪塘周围各村的村民,唱起来都朗朗上口,倒背如流。

 

  洪塘距福州六公里,从古至今是福州西门外的一个大乡镇。昔时,从福州到洪塘要经过洪山桥,更多的人从西门出城,经西门半街、接官亭、打铁桥、凤凰池、祭酒岭、张经墓、洪山桥渡口,再到洪塘。唐代以前洪山没有桥,滔滔闽江水阻隔了两岸的交通。人们要过江必须从洪山东岸渡口,乘竹排过渡到洪山西岸的郭厝里(今洪山寺)上岸,然后从郭厝里经同逸亭到洪唐。

 

  古时交通落后,人们用竹排代替轮渡,以竹代马,故称“竹马”。古代没有电灯,不少人趁月光赶路,从福州西门至洪山桥仅九华里路程中,就有池塘13口。夜幕降临时,行人在路上走,人影也在池中行,这影映池中的绝妙景观,就是此歌谣的意境所在。

 

  闽江的支流乌龙江流经洪塘路段时,江面特别广阔,乌龙江把洪塘和闽侯县上街乡一带的100多个村庄分割开,洪塘乡又是上街各乡村往省城的必经之路和购物之地。这是洪塘历史上成为福州西郊商业重镇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洪塘至上街各乡有三个渡口为过往行人服务:一是洪塘至浦口,俗称浦渡口。二是洪塘至厚陈,俗称厚陈渡。三是洪塘至新洲,俗称新洲渡。这就是歌谣中所唱的“渡”。1991年1月17日洪塘大桥通车后,洪塘渡船结束了千年的历史。

 

  洪塘文化发达,人才济济,名人辈出。这里有明万历年间的状元翁正春、明嘉靖年间官居七省经略、官至兵部尚书的张经、明天启年间官居礼部尚书的曹学佺。还有林玭、朱家相、周亮、翁煌、林塘等16个进士。

 

  洪塘还是闽剧的发源地,曹学佺晚年在金山寺附近的石包园,创建儒林班(闽剧的前身)收徒教戏,儒林班阵容庞大,演技超群,曾在福州乌山、于山、南较场、金山寺古渡口等地上演。400多年来,曹学佺一直被闽剧界尊为闽剧的始祖。

 

  古代、近代洪塘有云程石塔、半洲渔火、旗麓斜阳、荔枝晚照、妙峰山林、塔江双影、橘园秋色、岊山风帆等八景。如今,这里有闽江胜景金山寺,还有新建的洪塘大桥、新落成的妙峰寺、金山工业区、福建农林大学、建新镇人民政府等单位,给洪塘带来了生机。

 

  洪塘还出产篦梳。洪塘篦首创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始祖郭界三,洪塘郭厝里人。洪塘篦梳是著名的地方特产,曾荣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翠竹”牌注册商标。解放前林章兴篦梳店和洪塘中心篦梳店及林全兴、仁记、灼记、梅记、伍记等篦梳,誉满榕城。蚬仔也是洪塘的特产,因此洪塘卖蚬仔的人也多。洪塘还是林森县政府所在地。1943年至1946年,林森县县政府从福州西门搬到洪塘真人庙(今洪塘小学)。当时,这里车马人群川流不息,热闹异常。

 

  今天,洪塘披上了时代的新装,正向城市化迈进。○方炳桂王启生马信发(兼摄影)齐上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