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见证历史(6-15)高古玉篇,春秋楚式玉器风格的形成基础

 gddx02302 2017-08-30
存意 2017-08-30 10:36

接上文《收藏见证历史》(6-14)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极其深厚。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形成多个强盛的文化中心,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山东地区,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及中上游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东南地区等等。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夏、商两代一千多年,资源、财富、权力高度集中,祖先崇拜的新兴贵族阶层垄断了这个时期的高端文化,商晚期,更广泛区域内也出现了较多拥有自身特色的方国文化,也包含作为商诸侯国的周,以及相当发达且极具特色的古蜀国文化,显示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以及文化交融的必然趋势。

周代商,大封诸侯国,西周时期前后有五百多之众,至春秋尚存一百四十多国。这些诸侯国统治者或为皇族姬姓贵族,或为周初重臣贵族,或为商皇族的高等级贵族,或为商时期即受封方国的贵族,奴隶制社会的根基,祖先崇拜的传统贵族世袭权力地位,文化的传承和再交融,尤其是商、周文化的传承和交融,是这个时期的主题。

两周相交,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力,春秋各国纷纷争霸,大量弱国被淘汰,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下,春秋时期渐渐形成四个势力范围,也就是四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关中文化圈、楚地文化圈和长江下游吴、越文化圈。这些不同文化圈的文化主元素仍然是西周文化的传承,但同时也受自身氏族文化的影响,周边其他诸侯国文化影响,及所在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例如上文所出现的匏壶等。但毫无疑问,这些数量众多的新兴贵族文化内容整体趋同,个性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在于逐步淡化祖宗崇拜,炫耀自身的荣耀、财富,满足贵族阶层所独有的优越感。

楚地文化,春秋早期,玉器出土较少。

收藏见证历史(6-15)高古玉篇,春秋楚式玉器风格的形成基础

---虎形玉佩,春秋早期,湖北当阳前春3号墓出土,宜昌博物馆收藏。高2.3,长3.8,厚0.8公分

此器为一臥虎形,初看器型,有商器的风格,方折锐角时有表现,但缺商器的力量体现;纹饰用双阴线就形饰虎纹,以圆孔表现虎嘴,虎眼圆角方形。

此器应该是权国遗存,权国为商王武丁后裔创立的商方国,西周时期续封当地,春秋早期,被楚武王所灭。

收藏见证历史(6-15)高古玉篇,春秋楚式玉器风格的形成基础

---龙形玉佩,春秋早期,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襄阳市博物馆馆藏,长3.6,宽3.4,厚0.5公分

龙佩成C形,卷鼻吐舌,耳勾卷,有微额突,身就形饰龙骨体纹,尾有尖突。

此器为春秋早期曾侯遗存。曾国,又名随国,周武王封于建国重臣南公适的诸侯国,姬姓。曾国为西周时期楚地大国,春秋、战国时期,汉东诸国抗楚的主要力量。楚武王三次伐曾,第三次竟然死于军中。

这件曾国的龙形玉佩,从器型到纹饰,明显体现西周传统文化的传承,龙高卷鼻,吐舌,变形臣字目,以及勾卷的耳等,所有线条体现一种静态的曲线美。

收藏见证历史(6-15)高古玉篇,春秋楚式玉器风格的形成基础

---虎形玉佩,春秋早期,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襄阳市博物馆馆藏,长4.5,高3.4,厚0.4公分。

此件虎形玉佩也是曾侯墓出土,器型简洁,光素无纹,虎弓身状。可以和权国虎形玉佩比较,线条的表达,两种风格。

收藏见证历史(6-15)高古玉篇,春秋楚式玉器风格的形成基础

---合体玉佩,春秋早期,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襄阳市博物馆馆藏,高11.9,宽4.4,厚0.3公分

这件玉佩是一件人、龙、凤合体玉佩。人首,眼、耳、鼻、嘴清晰;身体为鸟形,翅膀后拢;冠或者发成龙体形,有飞翼。人、龙、凤合体是西周玉器祭祀文化的重要元素(收藏见证历史(5-9)西周文化,玉之先导,理解关键概念,鉴赏西周玉器并不复杂),商代亦有出现,都为高规格器物。这件玉器设计极巧妙,运用各种弧形线条,多种夸张表达方式,且做工极精致,是春秋早期玉器精品。

特别提示:由于一些朋友没有深刻理解商周玉器的文化内涵,在鉴赏这件器物时,将其旋转横置看待,认为这是一只奔跑的怪兽,从而又衍生出很多所谓的神话传说。脱离了历史背景,错误认知文化内涵,必然带来鉴赏的偏差,这是实例!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春秋楚式玉器鉴赏

随时收看原创历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请关注作者“存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