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玉器遗存精选(1)

 芝润斋 2018-01-08

曾侯乙在位时期,曾国已经成为楚国的附属国,不再向东周形式上的朝廷洛邑朝拜,而忠心臣服强大的楚国。高贵的出生,今世却只求自保而再无雄心的心态,在祀与戎时代的晚期,无戎则专心于祀,从而创造出了大量精美的文化艺术品。曾国这时处境,与春秋早中期的黄国极类似(可参看《收藏见证历史(6-3)晋青铜器印证历史背景,中原黄国玉器精品》等),而他们的另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后期历史文献上都不著名,这也让他们遗存下的宝藏被忽视,而减少了被盗掘的机会。

当今日我们回顾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很有趣,曾国和黄国曾经是联合抗楚的联盟国,历史中介绍曾国“汉东之国随为大”,而相对的小国,就包括了黄国。最终,黄国和曾国先后被楚灭,且都很完美的融入楚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黄歇就是黄国王族后人;而曾国被击败,成为楚国附属国后,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楚国战败,楚王逃往曾国,吴人威逼交人,曾国严词拒绝,保住楚王。以今日的价值观看待这些历史的瞬间,往往觉得有些混乱,甚至难以理解,但这就是贵族社会的写照,秦灭六国而保全六国的贵族群体,包括春秋战国混战,以及之前的周灭商,商灭夏,灭国但极少伤害对方的首领等贵族阶层,只留下纣王自焚,吴王自裁等悲壮的故事,这类社会价值观事实上体现的是不同于今日的世界观,而这类世界观更体现在宿命的祖先崇拜的行为上,而祭祀正是祖先崇拜的重要仪式,正是因为这类仪式的重要性,大量的礼器等艺术品被创造出来。因此理解这类艺术遗存,必须真实了解高古贵族社会的世界观,也就是真实的文化内涵。

而在文化艺术层面发展看,楚地最早文化艺术风格受中原传统文化,包括早期延续的商人文化影响;楚地第一个艺术文化高峰出自春秋中晚期,河南淅川下寺遗存,明显受黄国艺术风格影响;而曾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更是深深影响楚文化。因此今日我们了解楚地文化,这两国文化艺术品不可回避。

曾国青铜器精彩,玉器同样夺目。曾侯乙时期的玉器,同样以配饰为主,多璜、珩、佩。在鉴赏楚地的曾国玉器时,配合系列文章中同时期的洛邑地区玉器和中原晋国玉器,理解更深。

收藏见证历史(7-13)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玉器遗存精选(1)

---龙纹玉珩,战国早期,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长13.2,宽4.5,厚0.3公分

三孔为珩,配饰之中,凸弧面朝上。

器型、纹饰内容等,和中原地区同时期玉器并无明显区别。左右两端各以一眼为中心,整器为双首同身龙;龙体之上减地浮雕代表龙体的符号纹饰,云纹、谷纹、长尾谷纹、绞丝舌纹等,代表更多数量和更多姿态的龙。

这件珩的一些龙首符号组合,尤其是珩中间部位,似形成简化兽首的形象,兽的形象,战国时期,较少出现在中原地区玉器中,楚地玉器,则时有出现。

战国中原地区玉器,减地浮雕,突起部分线条边缘多磨制圆润,而如同这件器物,一部分楚地玉器线条表现则不加研磨,刻意体现出工艺成型的力度,从而更加突出纹饰表达的生命的力量。

楚地玉器纹饰多用绞丝纹饰修饰,例如龙舌、龙眼边缘、龙角等,楚地玉器的细节表达的细致是其明显特点之一。

以上楚地玉器的特点,大多是间或出现在玉器之上的,并非件件同一表达形式,相反,几种特点出现在同一件器物上,如这件龙纹玉珩,并不多见。总体来说,楚地玉器并非脱离中原玉器体系而自成一体,只是在中原玉器风格基础上又融入一些地区风格。

收藏见证历史(7-13)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玉器遗存精选(1)

---玉璜(珩),战国早期,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长15.2,宽4.6,厚0.6公分

这件考古定名为玉璜的传统璜形玉器,严格意义上仍然应该称为玉珩,使用方式是凸弧朝上,凹弧朝下。战国时期,玉璜明显减少,而玉衡数量增多。这两种器型都是组玉佩或者项饰的组件。

这件玉珩以大量透雕的手法雕琢对称图形,图案纹饰仍然是战国玉器最重要的纹饰,龙、凤、螭,以阴刻线表示细节,特别注意表达龙体符号的谷纹,云纹,长尾谷纹等。这类纹饰内容与中原地区,包括周都洛邑,所出玉器纹饰一致,表达的文化内涵相同。

战国大量出现的螭,主要形象是无足蛇形。这和后期螭的形象不同,后期螭常被称为螭龙,螭虎等,都是根据形态的变化而命名,而战国螭的形象明显来自于春秋流行的虺纹。后人认为螭是龙之九子之一,是龙的一种形态,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文化表达上,内涵应该是一致的,只是这类形象的突出,逐步改变了西周等前期龙、凤(人)单纯形象为主的表达,应该代表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演化,具体文化内容细节,还有待传统文化工作者的研究,但将这类形象归位于民间神话传说,则很不恰当,这仍然是贵族社会祖先崇拜体系下演化出的形象,和有关魂魄、生命的世界观有关。

收藏见证历史(7-13)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玉器遗存精选(1)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左:长11.5,宽8.厚0.6公分;右:长11.6,宽7.7 ,厚0.5公分

一对玉佩,应该是同一块料对刨而成,两条龙纹饰组合略有不同,应该是阴阳表达,战国时期,阴阳辩证思想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在文化艺术表达上,一对器物,或者一件器物正反图案,都会有明显不同的表达体现。

龙形态呈W形,夸张弯折;龙体纹饰为代表更多数量,更多姿态的龙体符号谷纹、长尾谷纹、云纹等。

龙体边沿以细密的绞丝纹表达,整体纹饰体现工艺成型的力度,纹饰整体平整,似刀劈而就,是比较典型的楚地风格。

收藏见证历史(7-13)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玉器遗存精选(1)

---双龙形玉佩,战国早期,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长5.9,宽4.2,厚0.5公分

黄玉润泽,典型的甘肃料,僵皮墓中受沁严重,符合沁色形成的逻辑。

两条吐舌龙背身而立,龙身上纹饰颗粒饱满,打磨圆润,是典型的战国早期纹饰风格。整体器型成椭方形,有弧度,可能为改制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