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楚地龙形玉器纹饰审美文化刍议

 来来永胜 2018-05-20

摘要:先秦时期的玉器就已将玉文化与龙文化完美结合。较于其他地区而言,先秦楚地的玉龙艺术纹 饰繁缛,造型夸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情怀。史前楚地的龙形玉器造型古拙,纹饰 简洁,夏商周时期楚地龙形玉器纹饰及雕刻技艺由朴实向华美过渡。至春秋战国楚地龙形玉器 运用多种新兴纹饰,纹饰及造型雕刻日渐趋向繁盛与华美。先秦楚地龙形玉器的纹饰雕刻具有 浪漫与审美、尚意与法度以及包容与创新等艺术特征。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语境对其探究,发现 这与先秦楚地与祝融龙图腾文化、引龙升仙的巫风、儒家文化以及等级制度等文化根源有着紧密联系。

楚国玉器是楚文化中的精彩篇章。从现已挖 掘的楚墓玉器情况来看,数量之多、成就之高以 及形式之奇,令人惊叹,其所蕴藉的民族性与融合 性特征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先秦楚地龙形玉 器具有极高的审美文化价值,与同一时期中原地 区龙形玉器相比而言,楚地玉器纹饰繁缛,造型夸 张,更具丰富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情怀。其 具体 审美表现如下。


一、先秦楚地龙形玉器的审美嬗变


楚地龙形玉器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商代至西 周是其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是其繁盛时期。自新 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中玉猪龙的出土,到夏代二 里头文化中绿松石龙形佩的挖掘,到商代黄陂盘 龙城玉蛇的出现,直至东周、春秋、战国楚地龙形玉器的普及,楚国龙形玉器历经数次演变逐渐从 朴拙走向了繁美。

(一)史前楚地玉器中“龙”的形象的萌芽 史前人们信奉万物有灵,“龙”作为万物 有

灵信念中的人文动物,是神灵崇拜物化升华的结 果。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仪式,而图腾则是 人类最初最淳朴的信仰〔1〕。史前“龙”形象的出现 和龙图腾的构成,实际上是先人对维护生命与克 服天灾的祈愿。

1 石家河遗址中的“玉猪龙”

先秦楚地玉器中“龙”的形象可追溯至1988 年石家河遗址中出土的“玉龙”(图1)。这件玉龙 整体造型为环形,首尾相卷,几乎相连,器身上没 有纹饰,唯头部雕刻精致,颈部与背部隐隐约约 有一缕向后飘拂的龙鬣。玉龙头部口微张,下颌 短,上颌尖,没有角、耳、足、爪、鳞。同之后的龙形玉器相比较而言,更具质朴厚实之感。石家河 遗址中只出土了这一件龙形玉器,这与北方红山文 化中发掘的“玉猪龙”十分相像,皆是无足,猪嘴 蜷躯,因此也被当地部分考古学家称为“猪龙”。 “玉猪龙”形象并不是横空出现,这一崇猪文化可 以追溯至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今位于内蒙古 赤峰市),兴隆洼遗址M118居室墓中,在一副完整 人体骨架的右侧随葬一雌一雄两只整猪,由此可 以推断当时已经具有崇猪礼俗,当时的猪被人们 看作神灵和人一起受到供奉。因此,史前楚地出 现玉猪龙形象也在情理之中。

史前石家河文化是当时文化领域的巅峰,这 一文化区域内的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史上有着无可 替代的地位。石家河遗址中还发掘出祭坛与祭祀 中使用了诸多玉器,如玉人头、玉蝉、玉龙、玉鹰 等,这些玉器小巧轻便,纹饰质朴简洁,与之前出 土的玉器相比而言制作技艺更为精细。这些出土 的玉器表明了史前楚地的玉器由最初造型简单的 玦、镯与环等上升到了以琢玉工艺雕刻的玉龙、 玉鹰、玉蝉等,同时也表明了此时楚地的祭礼文化 系统已经形成。

(二)夏商周楚地龙形玉器纹饰与技艺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的楚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都处于未开发的偏僻地域。然而该地的玉龙艺 术在纹饰与技艺方面并未因地域偏僻与外界间隔 停滞不前,反而在材质、造型与纹饰上较史前有着 显著的发展。

“夏代楚地以二里头文化为主”

2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

〔2〕,二里头 遗址是夏代都城遗址。2000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 址一座墓中发掘出一件“绿松石龙形器”(图2)。 经考古专家考证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距今已有3700 余年,其出土为中国古代的龙图腾找到了最好的 印证,因此一经出土便被业内专业学者命名为“中 国龙”。绿松石是一种硬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玉 之一。该龙形玉器长度约65厘米,共由2000多个 细小绿松石镶嵌组合而成,扁圆形的头部,对称 的梭形眼,鼻梁额面十分明显,龙身微微弯曲,龙 尾处向内卷着。此件绿松石龙形器不管是造型上 抑或是材质上都极为罕见,因此也具备着较高的 学术与艺术研究价值。这一夏代楚地龙形玉器的 发掘,不仅彰显出夏代楚地玉龙艺术在材质与造 型上拥有了极高的水准,还填补了从仰韶文化至 商周乃至汉代以内的龙文化遗存的发展与演变的 缺环,更为探索中国古代龙崇拜的历史根源提供 了条件,

〔3〕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的楚 地城址,该遗址约建于公元前15世纪,其中发掘 出少量玉器,包括有玉簪、玉饰、玉蝉、玉蛇等, 皆为小型器物,其中并未有龙形玉器。出土于盘 龙城遗址中李家嘴3号墓的玉蛇(图3),蛇身成盘 缠状,一端是蛇头,颈部呈伸直状,圆眼,扁嘴。

图3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李家嘴3号墓玉蛇

“蛇”是古人组合龙的重要元素,也是对龙的另一 种认知。玉蛇的出现印证了古人对龙的认可。这一 雕刻成蛇形的玉器,其立体的圆雕技艺十分独特, 超越了之前简单块状或以龙形为纹饰的玉龙艺 术。

西周时期因王朝的强盛,玉器制作工艺愈发 成熟与繁复。西周玉器上的兽面纹饰显得更为简 练,流畅细腻的弧线较多,刚正规则的方折线较 少。这一时期玉龙艺术主要以在玉器上如玉佩、玉 玦、玉壁等上雕刻龙形纹饰为主,同样可以反映出 西周楚地玉龙艺术纹饰雕刻的审美趋势。此时玉 器上的龙纹特征为双尾相交、头身相对,这与商代 单龙单尾的龙纹形成了明显差异。西周早期凤鸟 纹形成,至中期趋于成熟,在玉器上多与龙纹配 合。虢国是西周楚地遗址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三门 峡市北郊黄河南岸的十村岭。虢国墓地发掘出的 玉器其纹饰极为丰富,除了龙纹、凤纹、人面纹, 还有云纹、鳞 纹、菱形纹、弦纹、勾莲纹等。这些 纹饰虽然沿袭商代楚地的玉器纹饰,但较之商代 楚玉风格显得柔中寓刚、清流婉转。比如出土于 虢国墓的龙凤纹玉柄形饰(图4),通体呈扁长扉棱饰周边,下端呈倒三角形,两面纹饰一致,皆 为上部凤鸟纹,下部龙纹,均以双阴线勾勒。龙纹 造型似“臣”字,身子蟠曲,鼻子卷起。这一龙凤 柄形饰在西周十分普及,根据其造型推断其为某 一物品上的构件,制作精细,颇具装饰之美。

4 西周虢国遗址出土的龙凤纹玉柄形饰

尽管在数量上长江中游的汉江楚地的玉器 不及中原地区,然而在质量、纹饰雕刻以及制作 技艺方面,楚地玉器代表着华夏玉文化的最高水 准。整体而言,夏商周时期玉器上的龙形纹饰从简 单走向繁复,是史前向春秋战国龙形玉器由质朴 走向华美的过渡。

(三)春秋战国楚地龙形玉器纹饰及造型雕 刻趋向繁美

5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龙形玉佩

6 河南信阳固始候古堆1号墓出土的龙形玉佩

春秋时期出土的龙形玉器较少,但十分精美。 属于春秋晚期楚文化的安徽寿县蔡侯墓发掘出一 件骨白色龙形玉佩(图5),器身上刻有隐约可见 的涡纹,表明了春秋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由平面 简单刻画向隐起繁复方向演变。河南信阳固始候 古堆1号墓发掘的龙形玉佩(图6)突显出了楚地 玉佩的特征。这一玉佩佩身雕琢着卧蚕纹与卷云 纹,有着显著的龙形轮廓线,龙首回望躬身,尾部 向上翘起。

楚地龙形玉器纹饰及造型在春秋时代走向繁 荣,突出之处在于其器身上的纹饰变化。这一阶段 的龙形玉器着重运用了云纹、龙纹、兽面纹、蟠虺 纹以及蟠螭纹等新兴纹饰,满身纹饰左右交错,上 下呼应。在制作技艺方面,着重使用了浮雕、透雕以及琢磨等多种技法,用以彰显龙形的立体效果。 春秋时期楚地龙形玉器纹饰及造型的变化为战国 时期的龙形玉器走向繁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龙形玉器完全摆脱了夏商周时期 的造型雷同、严谨的特征,在构思上更趋大胆与巧 妙。除了以春秋时期龙形玉器的造型为基础外,战 国玉龙艺术还衍生出大型镂空玉龙、多节活环龙 凤配以及复合式多龙活环饰,而最具特色的龙形 玉器则是双体龙纹的玉璧,最具有代表性的遗址 有楚惠王的熊家冢墓地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等。 熊家冢墓的发掘晚于曾侯乙墓,熊家冢墓发现之 前,曾侯乙墓是出土玉器最多的墓葬,共320件, 制作工艺采用了阴刻、平雕以及透雕等等,形式精 美,玉器种类包括壁、玦、佩、剑、串饰、玉人以及 小动物等等。发掘于曾侯乙墓的龙纹玉璧(图7), 青白色玉质,玉璧两侧各雕透一龙,两龙相背,皆做 “S”形,龙头向外,上有独角,尾部下卷〔4〕。相较 于曾侯乙墓出土的双龙玉璧,熊家冢墓出土的双 龙玉璧(图8),除了造型上相类之外,在纹饰雕刻 方面显得更加细腻精美。

纵观战国楚地龙形玉器的造型与纹饰雕刻, 单个玉龙造型多样,变幻多姿,“弓”形,“S”形,“M”形等,形式多变;其纹饰繁多,云纹、涡纹、 蟠螭纹、卷云纹交相错应,相互勾连,在形式多样 的龙形器物上,营造出空前华丽的作风。

先秦楚地玉龙出土境况示意表:


按国家时期

遗址

典型代表

史前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文化遗址

玉猪龙

夏代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绿松石龙形 

商代

河南省郑州市二里岗文化黄陂盘 龙城遗址

玉蛇

西周

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郊黄河南岸十 村岭虢国墓地

龙凤  玉 柄形饰

 

春秋

安徽省寿县蔡侯墓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候古堆1号 墓

龙形玉佩 龙形玉璧

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楚惠王熊家冢墓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曾侯乙墓

龙形玉璧 龙形玉璧

二、先秦楚地龙形玉器纹饰的艺术特征


《管子》有言:“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具有强烈的崇玉心理。古人将 玉视为美德的映射,以玉外部的质地、式样彰显内在本质,致使玉成为了人们祈愿美好事物的载 体。先秦楚地巫觋崇拜盛行,具有通灵性的玉器 迎合了巫觋寿祝时祭祀祖先、取悦神明、连通神 人鬼的需求,成为避凶纳吉的器物。通过上文对 先秦楚地龙形玉器的纹饰及造型雕刻按历史顺序 进行系统梳理,接下来可以对先秦楚人的审美观 念以及楚地龙形玉器的艺术特征作出更加深层次 的阐述。

7 曾侯乙墓出土的龙纹玉璧

8 熊家冢墓出土的双龙玉璧

9 战国楚地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玉佩

(一)楚人神话般的浪漫与审美情怀 先秦时期的楚人相较于其他地域的人,更具

浪漫情怀与爱美情结。战国楚地曾侯乙墓发掘出 十六节龙凤玉佩(图9),整副玉佩 呈长带状,为 青白色。长为48厘米,宽为8.3厘米,厚度为0.5厘 米。它是由5组主体构件套扣而成,其上刻有37条 龙,10 条蛇,7只凤。龙、凤、蛇形象 正面侧面兼 有,其雕刻亦阴刻为主,玉佩表面并饰有谷纹、云 纹、斜线纹等。整体布局严谨,结构对称,玲珑剔 透,不失为一件绝世 精品。曾侯乙墓发掘时该玉 佩位于曾侯乙遗体颌下,以此推断此玉佩是颈部 与腰部之间的挂佩,更是该墓主人生前专享的玉 佩。在这里此玉佩是墓主人曾侯乙身份、地位的 象征。对于先秦楚地阶级与权位的象征物象的解 读,先秦楚人屈原《离骚》中有着代表性的阐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 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 之陆离。”作为地位与身份的象征,高冠与长佩在 这首楚辞中并未显示出应有的狰狞与威严,而是 以奇思妙想与精心雕饰彰显出楚人对美的偏爱。 其中楚人的浪漫与爱美情结表现的淋漓尽致。

楚人的爱美与浪漫情怀亦在其玉器中有着 完美展现。先秦时期,楚人有着偏执性的崇凤心 理。其后日渐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楚人在 玉器 雕刻中接受并运用龙形与龙纹,将其发挥得淋漓 尽致,比如纹饰方面的蟠螭纹、蟠虺纹以及夔纹, 线条流畅细腻,纹饰精美繁复,造型精巧细致。龙 凤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至真、至善、至美 的象征,楚人崇尚龙与凤实质上是对真、善、美的 挖掘。他们善用想象将审美情怀诸注入龙形玉器的雕刻之中以舒展其浪漫的情致。以致今天世人 在驻足观赏之时,亦十分惊叹其所呈现的缓缓深 情。尽管先秦之后经文化融合的楚国在政治上走 下坡路,玉雕技艺也呈式微之态,然而当时楚地 的玉龙雕刻技艺及其蕴藉的浪漫主义情怀达到了 所处时代的巅峰。

(二)尚意又具法度的荆楚文化程式 相较于其他诸侯国的玉器,不管在其外在的

外部造型上,抑或是其上的龙纹雕饰方面,先秦 楚地玉龙造型独特,纹饰线条流畅,精致细婉,灵 动变化,充满运动之美与节律动感,更为显得 激 情浪漫,任情恣意,尚意又具法度,形神皆备。

先秦楚地地处偏僻,盛行巫觋祷祝之风,因 处于封建时期又具有该时代特有的等级制度。先 秦楚地位于南方荒夷,同中原地区中规中矩的礼 制比照而言,楚人少了一些束缚多了一些崇尚自然 的性情,尊重人之情感与个性,因此不难理解楚 玉器作品中呈现出自由洒脱的尚意之美。地处恶 劣的环境之中,楚人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生存,他 们对生命充满敬畏,渴望再 生与永生。而玉器 作 为当时人们祈愿的载体,其上的龙凤形象作为传 说中的仙龙与不死鸟,便成为再生与永生的代名 词。因此楚玉器中龙凤形象的塑造彰显了绵延不 息的生命意蕴。

玉器作为精神与物质的载体,楚玉器一经产 生便具有了社会功能及实际用途。按器形分类, 楚玉器包括有壁、佩、璜、玦、琮、牌、圭、动物等30 余种,其主要通途主要作为礼器、装饰物及葬 品。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就 出自先秦楚国,由这一典故得知当时玉璧 是作为 两国友好相互馈赠的礼物,因此也不难得知出土 于曾侯乙墓中的龙纹玉璧以及熊家冢墓出土的双 龙玉璧等,除了作为陪葬品之外,在当时社会还极 有可能作为一种礼器而存在。楚地具有佩戴玉饰 之风,楚人喜将精美的玉器与人的道德修养、行 为举止甚至精神境界联系起来,借以表达戴玉之 人的品格、气质与情操。楚玉器中的龙形玉佩作为 上层阶级必备的装饰性玉饰,其佩戴增添了贵族 仪表上的威严与显赫。自古我国礼制中就有“事 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先秦时期,“按照楚地当 时的风俗和礼仪,用来为死者陪葬的玉器称‘葬 玉’。”〔5〕“葬玉”又称之为“保存玉”,乃专为保 存尸体而制作的,根据其形状及埋葬位置的不同 其名称也相异,比如有玉琀、玉握、玉口塞等。曾 侯乙墓中出土的玉晗十分精彩。所 谓玉琀,即先 秦过世之人口中放置的小件玉制品。曾侯乙墓中 共出土了21件玉琀,其中包括6件玉牛,4件玉羊,3 件玉鱼,3件玉鸭,3件玉猪,2件玉狗。器小如豆的 玉琀含于一口之内,更难能可贵的是六畜俱全,形 态逼真,比例协调。六畜玉琀不仅代表着长生不 灭的意蕴,另一层面六畜丰昌还彰显了拥有绝对 财富的曾侯乙的国君地位。在这里,以动物形象作 为造型的先秦楚地玉琀,既有审美意趣在其中, 同时又作为权位的象征以一种威严的法度形式运 用在丧葬礼制,不可不谓是先秦楚地尚意又具法 度荆楚文化的代表。综合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的 “龙”符号,其 在玉器上的纹饰构刻与权位象征 更是超越了六畜形态,在先秦楚文化中的礼器、装 饰及丧葬等社会功能运用中,不仅呈现出楚人浪 漫尚意的审美情怀,又深具权位威严法度的艺术 特征。

整体而言,先秦楚地龙形玉器乃是中国龙文 化和玉文化完美交融的产物。融楚地浪漫情怀与 中原权位法度等审美特征于一体的龙形玉器,是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圆融之后形成的独特程式与艺术风格,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承载着一个 地域民族符号的意义。

(三)包容并蓄继则创新的开放精神 先秦楚人因政治原因对地处中原的政权中心

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一直具 有崇凤情结。楚先民 把凤看作祖先的化身,将凤视为图腾,楚地虽然 崇仰凤,但对于源自中原文化中的龙的形象并不 贬低、轻视,这在玉器中楚人崇凤尊龙的习俗表 现的淋漓尽致。西汉学者刘向中记录的楚人叶公 喜龙的故事,反映楚人 好龙这一社会现象。另一 方面,楚人崇龙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以先秦楚地 玉璧为例,其上雕刻的无足龙与有足龙等龙形纹 饰的数量远超凤的形象。除此 之外还有楚玉器 上常见的龙纹、龙凤纹、卷云纹、蟠螭纹、兽面纹 等,其中龙头纹、蟠螭纹、兽面纹、卷云纹等沿袭 了中原玉器的纹饰,由此可以推断是受中原文化 影响,对其继承的结果。据相关文献记载,楚国君 臣秉持“扶有蛮夷,以属诸夏”(《左传·襄公十三 年》),华夏与蛮 夷融为一体兼容并包的民族政 策,从这一点不难理解楚玉器为何深受中原崇龙 文化的影响了。

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结合,使得楚人接受了龙 形,并在玉器雕刻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相较于 中原地区龙形玉器的呆板拘谨,楚地先秦时期的 龙形玉器更为显得灵秀飘逸。至战国,中原地区的 玉龙艺术显露出了楚式龙形玉器的艺术特征,这 明显是中原文化受楚文化影响的结果。先秦楚地 玉器自产生就具有兼容并蓄,继而创新的艺术特 征,因具备宽容广博的容纳情怀,才致使楚地玉龙 艺术在先秦时期逐步走向了玉文化的巅峰。


三、先秦楚地龙形玉器兴盛的文化根源


(一)建构楚地先祖祝融龙图腾文化 楚人是中国民族的血脉,这一点在《史记》中

有着明确的载录: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 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 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

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 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 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 芈姓、楚其后也〔6〕。楚人的先祖为颛顼高阳氏,高 阳氏是皇帝的孙子,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时 期,颛顼的曾孙吴回接管了兄长重黎火正(火官) 的职位,火正的职责就是主管天火与地火,光融 天下,帝喾将火正职位的名称命之为祝融。祝,意 为大也,融,意为光明。后世称吴回为火神或者祝 融神。祝融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季 连为芈姓。当时祝融族发展成八个不同姓氏的部 落,夏代灭了三个,商代灭了三个,周代灭了一个, 唯剩芈氏部落。在商王朝时期,芈氏部落因王朝的 不容而被迫离开故乡,迁徙至人烟稀少的南方,最 终停留至湖北西南部荆山一带。在当地他们与荆 楚土著杂居,因此被中原人一同看作荆楚蛮夷。毋 庸置疑,楚人根源原为华夏族。

古代祝融被看做“龙”的化身。《山海经·海 外南经》中就有记载:“南方 祝融,兽身人面,乘 两龙。”在《中国楚文化研究》中作者马世之指出: “楚人的先祖颛顼部落有的氏族以蛇为图腾,蛇 是龙的原初形态,故有颛顼乘龙游四海之说。祝 融的部落同龙的关系也很密切。 古代神话中 神人的坐骑,往往就是主人的动物化身。”〔7〕华夏 文明中尊龙象征着尊仰祖先,作为祝融后代,楚人 尊龙其本质目的也是为了尊仰先祖祝融,承袭先 祖祝融龙图腾的精神与文化。

(二)楚国盛行灵魂乘龙升仙的巫风

10 湖北荆州院墙湾楚墓出土的乘双龙升仙玉佩

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东南郊东周战国楚墓 的《人物龙凤帛画》与《人物御龙帛画》,可以看 出楚人信奉人死后灵魂不死,可以乘龙升仙,享受 天伦之乐。楚国向来盛行巫术,龙遨游天际的特 征恰与楚人升仙思想契合,楚人认为以龙为载体 可以引魂升天。湖北随州挖掘的战国时期的曾侯 乙墓,在其内棺的纹饰之中龙纹占据了84.13%, 内棺上有大量龙纹,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那个时候 的楚地具有崇拜龙神的信仰。此外还有湖北荆州院墙湾楚墓发掘的乘双龙升仙玉佩(图10),极为 明显表明了墓主人或者是其后代子孙希望死墓主 死后其灵魂在龙的引导之下升仙。种种先秦楚地 遗迹都显示出楚地盛行的灵魂乘龙升仙的巫风, 可以推断这一文化观念的盛行极大推动着楚地玉 龙艺术的兴盛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文化地位极高,自古以来 人们认为玉是美好、高尚的象征。玉惯连着天地四 方,承载着天、地、人的意志,被人们看作是人神沟 通的媒介。因此,楚地的龙形玉器将玉与龙结合,充 分将龙“引魂升仙”的寓意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儒家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古人常赋予玉以人格属性,将其人格化与神 性化。古人将社会属性定为“德”,将玉之属性定 为“符”。齐国管仲《管子》中指出玉有仁、义、智、 行、洁、勇、精、容、辞的“九德说”,至孔子补充玉 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 德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将玉定为仁、义、智、勇、洁“五德说”。这些“德”说中一直囊括着 儒家的“仁”“义”之德,由此可见,君子的基本之 道在于“仁”与“义”。玉,天然去雕饰,古人将其定 成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人格标准,为人们树立起一 个做人的典范。古言常有“君子文人如玉”、“君子 以德比玉”之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常以玉德来 约束自己的行为。春秋时期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 君子佩玉成为了一种社会之风,楚地竞而效之。此 外“龙”作为吉祥符号,是人们偏爱的形象,常与玉 结合,雕刻成为祈愿之物。战国后期,楚地制作龙 形玉佩达到了空前盛况,佩玉之风盛行。楚地龙形 玉佩不管在造型、纹饰以及造型方面的,技艺皆超 越了之前的造型规范,所造之龙形玉器形成了独特 新颖的极具楚地特色的浪漫主义风格。

(四)龙形玉器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儒家观念影响下的佩玉风气,使得玉器成为 贵族阶层彰显地位与品格的物品。自战国以后,楚 地的玉佩便象征着为王权、身份及地位。玉佩使君 子比德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出现式微之态,上层阶 级出现了竞尚奢华的生活趋向,玉器、玉佩也不再 作为往昔作为天地神祗的礼器,也不再包含伦理 道德的内涵,甚至孔子都认为,君子比德如玉已是 昔日的事情〔8〕。战国后期楚国内乱纷争,尽管政治 格局日渐混乱,但上层阶级愈加看重地位与身份 的彰显。玉器愈精美,纹饰愈繁华,则标显佩戴者 的地位就越尊贵。这一阶段的佩玉从礼仪之物变成了彰显尊贵的象征。这一点从楚王墓以及楚国 贵族墓中发掘出的玉器品种中显而易见。作为上 层阶级的喜爱之物,龙形玉佩不只彰显佩戴者的 尊贵与奢华,同时也是统治者稳固政权,防止僭越 与等级混乱的常用之物。此外龙形玉器还作为诸 国之间加强友好情谊而相互馈赠的礼物。在《左 传·定公三年》中有这样描述,蔡国国君昭候献给 楚昭王两件佩玉,两间佩玉后来引发了楚国内部 的争夺大战。由此看来,玉器是楚国贵族的痴爱 之物,从另一层面也表现出作为权利与地位的代 表,这种尊卑礼制观念使得龙形玉器成为上层阶 级礼尚往来馈赠时的最佳物品。


结语


综上所言,先秦时期神龙文化就与玉德文化 内蕴相通、一脉相承。龙形玉器能够独树一帜并 得到广泛且巧妙的运用,与玉文化、龙文化结合有 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龙”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 中,成长于中国文化的氛围里,从始至终契合着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先秦楚地龙 形玉器,不仅在其纹饰上,抑或其造型上,都不只 是其表面的某种联系,而是具 有更层面上的中国 传统文化之精髓,比如祝融文化龙图腾、引魂升 仙、礼仪秩序以及儒家仁义思想等等。正由于蕴 藉着这些文化因素,先秦楚地龙形玉器才具 有深 厚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寓意。

【参考文献】

〔1〕 姚之洁.从工艺美学观谈龙纹演变[J].浙江工艺美术.2000,(1).

〔2〕 奚源,熊兆飞.论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纹样的历史流变[C].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论坛,2011.87-92.

〔3〕 朱乃诚.龙形器与龙的崇拜[J].寻根.2010,(3).

〔4〕 古方.中国古玉图集[M].文物出版社,2007.31.

〔5〕 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下)[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36.

〔6〕 司马迁.史记(第一卷)[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83.

〔7〕 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40-41.

〔8〕 皮道坚.楚艺术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4.

作者:侯力丹刘习宁乔文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