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圈阅文件竟然是这样来的

 Purefact 2017-08-30


据史料记载,我国自三国时起,就有在文书、契约上“签名”“签字”的风气,时人称之为“押”。据说,当时这样做,主要是表示身份,而后才有“已阅”的意思。 



关于圈阅文件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宋朝著名才子王安石,考取进士后,于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由于职务上的原因,王安石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文。按照当时的规定,每篇公文阅读之后,都要签上阅处者的名或字。王安石为图省事亦或提高工作效率,就把姓名的前两字省略不写,只署一个“石”字。加上王安石生性急躁,不大注意书写规范,在写这个“石”字时,往往只是在一横一撇之后,将“口”字一笔带过,划个圆圈了事。


有史书记载,王安石的这个代表“口”的圆圈画得不圆,多为窝扁状,且十分潦草,致使许多大小官员不知这个字的主人是谁,因而经王安石阅处过的公文,常常出现辗转反复送回来的情况。为了减少传递人的苦恼,也避免造成自己重复劳动,王安石便接受教训,在押字时特别注意把圈画圆作为标志。


殊不知,不少臣僚竟以为这个圆圈是表示“已阅”的特殊记号,纷纷予以仿效——凡自己阅处过的公文,一律画上一个“〇”了事。


王安石知道这些臣僚的做法后,也不加以纠正,而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干脆也省去了那“石”的一横一撇,在阅过公文之后,只画一个“〇”来标明。


这样一来,习而成惯。久而久之,以画圆圈表示文件“已阅”的做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天。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原题目:《圈阅文件的由来》;作者:杨东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