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上)

 垠海 2017-08-31

内  容  提  要

    

本书是作者在研究“咽音’’过程中,近年来获得的最新成果。它共分“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和“‘咽音’问题的解答’’两大部分。前者系统而又详尽地阐述了整个“咽音’’练声法中八个循序渐进步骤的科学原理,读者从中可学到怎样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发音能力、使嗓音永葆青春、使死嗓复活的有效方法;后者是有关“咽音’’的105个问题作了解答,从一定含义上说是对前者的补充。书后附有世界著名歌唱家凯沙雷、吉里和维娜德有关“咽音’’的论述。


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上)


第一步骤     四个有关肌肉的不发音的练习


这一步骤对咽音的学习起什么作用呢?多年研究结果证实这种发咽音的机能确实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发音机能,与天然的发音机能很不相同。好比一般人跳高大多凭本能用“跨越”的方法,而现在流行一种“背越式”,效果超出一般,是一种很不自然的跳高方法,它的肌肉活动情况,与“跨越式”截然不同。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发现,那些对咽音机能起重要作用的肌肉,大多不是天然说话歌唱所借重的肌肉,而大多是天生比较薄弱。例如咽部的两对茎突舌肌和茎突舌骨肌,它是造成咽部有发咽音能力的主角,但在天然情况下,是两对很细长无力的肌肉。如果在未学习发咽音方法之前,能先用操练的方法把这些与咽音有关的肌肉训练强壮,象学跳芭蕾舞先锻炼足尖的肌肉一样,对发咽音技巧的学习,肯定很有好处。

下面具体介绍四种练习法:

练习一   用抬头方法张口

正确的张口方法是:把下巴放松,不让它上下移动,用头后上部的力量把头抬起,以促使口自然往上张大。

由于这样张口与普通说话的张口方法不同,初学者一时改不掉旧的天然张口习惯,往往一想到要张口,下巴就往下移动,而下巴往下移动,下巴的肌肉就紧张,所以要训练张口时下巴不紧张,必须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做练习。美国著名的声乐教师维那德氏(Vennard)常常给学生做震摇下巴(就是下面的摔下巴练习)练习,目的也就是要训练学生在发音的过程中下巴始终放松。

练习的方法是这样:(视图1)



①略为弯身而使头部稍为前倾;

②把下巴靠在钢琴上;

③做好上述准备动作之后,即想要抬头看天花板,思想集中在要利用头后部肌肉的力量来把头抬高,而始终想要让脸下部及下巴一带完全放松。头抬动时下巴要始终放松而靠在钢琴上;

④头往上抬而下巴不离开钢琴上面,口自然而往上张大。(作此练习时最须注意的一点是:绝对不要意识性地想张口。想张口,不沦怎么张,口唇下巴的肌肉一受到神经的主使就总要活动。局部紧张就是肌肉活动约现象。想抬头,则唯有头后部肌肉用力,下巴就自然会松弛。抬头而下巴不跟着往上走,虽然结果也是把口张开,但这样的张开口不是有意识的。)


作此练习要做到养成这样的习惯:每次张口都靠头往上抬动及上唇往上张来促成,下巴完全处于被动而毫不紧张状态,这样才算合格。对初学的人来说,大概每天须作此练习几百次,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才能养成习惯。养成用抬头来促使口往上张的习惯之后,进一步就须在这基础上练习结合“提气”和“把舌部推出口外”。如图2所示:


图2(甲)     身体站立,略为弯身,使头部稍为前倾。

图2(乙)     在胸廓固定的情况下,把气从腹上部提到背上部颈后(提气的感觉与吸气相似,只是不吸进空气)。

图2(丙)     当感到气已提到颈后的一刹那间,用抬头方法把口张大,使舌部推出(舌部推出是茎突舌骨肌把舌骨提高的结果,不是靠舌部主动用力的结果)。

练习二     震摇下巴

要做好这练习必须先学会上面的张口方法到养成了习惯,这样,再学这个震摇下巴的练习才比较容易。

练习的方法如图3(甲)所示。

做好图3(甲)所述的姿势后,就可震摇下巴和舌头来练习促使下巴和舌头放松。如图3(乙)所示。


①头颈略前倾;

②用正确的张口方法把口张大;

③把舌头自然地伸出口外,(就是用上面图2所示方法把舌部尽量推出,舌头伸出不可造成下巴肌肉紧张,如果下巴肌肉紧张,就说明下巴肌肉在帮忙拉动舌头,这是不对的。舌头伸出之后,舌骨后部的位置必然提得很高,这是正确的。此点非常重要,作练习时可随时用手指摸舌骨的后部束检查。如果在抬头的同时微笑,可让咽部促使舌骨后部提高而解除下巴紧张。这是一个很好的纠正方法。)


练习时,要头部与颈部以图3甲所示①为轴心转动,不可离开此轴心左右摔动,这样下巴和伸出的舌头能很松驰。大幅度地左右摔动,才可以说是方法正确;相反的,如果看到摔动时头部也跟着摆动,就说明颈部的肌肉用力不够,颈部与头部不够坚定,是不正确的。而头部这佯摆动往往会引起头晕,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觉得做完这练习头晕,我们就要注意有没有头部摆动的缺点。

作此练习要做到摔动时下巴和舌部完全放松,每秒钟能摔动两下而头一点也不晕才算合格。

这一练习有解除下巴与舌部紧张的功效。它对那些长期用挤紧喉咙来歌唱以至歌唱能力逐渐消退的歌手,确实是一味很“对症”的良药。嗓音科学家们一致认为:歌唱时下巴与舌部有明显的紧张现象,是应用喉头挤卡的错误发音方法来歌唱的一个“症状'。从1957年到1965年,我们应用这一练习做了大规模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对一些由于长期应用挤紧喉头的错误方法歌唱以至失音的病例,只须教他们用这一方法做练习,到下巴和舌部紧张的“症状”消除,其发音情况就明显好转。

练习三    用中国京剧传统的“蛤蟆气。练习法训练横隔膜及与控制歌唱的气息有关的肌肉

歌唱时如何控制气息,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到目前为止,嗓音科学家们研究歌唱气息问题,大多以一些应用天然发音方法进行歌唱活动的歌唱家做为模特儿来观摩研究。咽音的发音机能与天然的发音机能是大不相同的,特别是在发高音的时候。应用咽音于歌唱的气息控制方法当然也就与应用天然发音方法于歌唱的气息控制方法大不相同。不用说别的,单就歌唱的排气情况一项来说,在唱同样的高音时,排气量的大小很明显不同。以天然发音方法来唱,其排气量总比应用咽音方法来唱大许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以天然方法发高音是把声带按音高的需要有比例的张紧,而用猛强的气息来吹,发音时声带始终作整体振动。应用咽音方法发高音的机能则完全不同:两声带虽然也被张紧,但不作整体振动,而由于咽下部形成有一个细小的“发音管”,呼气吹动这“发音管”发音时,由于遇到。发音管。的阻力,力量会被减弱,同时还会被这细小的管约束归纳成为一股细小(同“发音管”一样细小)的气柱;这气柱经过喉腔的时候,因为细小的原故,只吹动两声带的边缘部分来振动参加发音。应用这样的方法来唱高音,在发不同音高与不同响度的声音时,气柱的大小是会有一定的变化的,而排气量也可能随着变化,但无论如何,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排气量总比纯用天然方法来唱的情况小许多。

排气量的不同,不过是气息控制方法不同的现象而已。从上面所分析造成排气量不同的种种原因,可看到要应用咽音于技术性较高的歌唱活动,必须训练呼吸肌肉有超乎一般的控制气息能力。一般应用天然发音方法来歌唱,在中音区能力范围之内,只须训练呼吸肌肉能根据声带发高、低、强、弱音的不同需要,激起一股始终稳劲而有一定强度的气息就可应付。应用咽音于歌唱的要求可就远远超过这程度:在歌唱中,呼吸肌肉要很细致控制每个音所需要的气息来与发音管和声带的发音情况密切配合,共同进退;发音越高越须把气息集中于细小的气柱上,把呼气的排量和强度作更精细的调节,这实在是一种很复杂而难度很高的技巧。所以我们强调在没有学习发咽音方法之前,要把呼吸肌肉先训练强壮、灵活。

所谓“蛤蟆气”是中国京剧传统的称呼。为什么这样称呼?可能是因为练习时腹部起伏跳动象蛤蟆在喘气。这练习在声乐界相当普遍。1960年我在《歌唱发音方法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一书中发表的训练胸腹呼吸肌肉的第二、三、四、五、六这几个练习,就是以学好这练习法为目的而创造的几个步骤(参看该书44—46页)。1967年维那德氏在他所写的《歌唱的机能与技巧》(Vennard《Singing the mechanism & the technics》)一书中,也提到用“狗喘气”(Dog panting)的方法训练呼吸肌肉很有功效。所谓“狗喘气”,其实同“蛤蟆气”完全一样,不过叫法两样就是了。

“蛤蟆气”练习的方法是这样:身体站稳,慢慢地吸气,吸到胸腔饱满时,就一方面尽力维持胸廓饱满状态,另一方面则运用横膈膜与腹肌相对抗地不断地作短而轻微的“呼出”、“吸入。,“呼出”、“吸入”的动作,到实在无力继续时才可停止。开始做练习可比较慢,每秒钟大约一呼一吸两次;以后动作逐渐加快,到能够很稳劲灵活地每秒钟约一呼一吸四次。学生做这练习要做到能一口气连续快呼快吸3分钟以上才算合格。

参看下面的几个图就可知道做这练习时应当注意些什么,而如果方法正确在练习中本人会有什么感觉?

图4示做“蛤蟆气”练习时的姿势与感觉。

①身体站立;

②吸气到胸腔约60—90苏饱满:

③吸气时让腹部放松而腹上部缩进(图示放松部位);

④口自然张开;

⑤舌部与下巴放松(图示可放松的范围);

⑥胸背部感到相当用力,以保持胸膛挺高(图示用力的部分),胸部深处也必然有吸气的感觉;

⑦准备停当,即令腹上部突然缩进来“吓”气.

⑧在胸廓很坚定的情况下这样“吓”气“吓”出的气必定很有弹性。=表示气一“吓”出口即被吸回,动作很迅速而很有弹性。(气“吓”出口后突然被吸回,是横膈膜在胸廓很固定的情况下突然收缩下降造成的.为了把这吸回的动作做得及时使“吓”气有弹性,在未“吓”出口之前思想上要先有吸的准备。)


在歌唱发音的过程中,当呼气肌肉在推动呼气发音,和它相对抗的吸气肌肉必须始终适当用力来控制气息,使呼气能始终稳劲而适合发每个音的需要,而当要结束发音,或是要把响音转轻时,吸气肌肉群(主要是横隔膜)必须加强控制气息的力量,用突然加强用力来骤然把气吸回以结束发音,或是大大加强用力来抵消呼气肌肉推动呼气的力量,以促使音量变轻。这样每个音的开始、结束,与过程中的起伏变化才能斩截分明,变化自然,而有伸缩性。应用这样的歌声歌唱才有“气派”。这就是一般所谓歌唱控制气息的技巧。这个练习主要是训练吸气肌肉群(主要是横膈膜)控制发音的“激起”(Attack)与“结尾”。(关于气息控制理论,参看朴俊卿的《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一书中第31页到33页。)

为了使练习的人彻底了解这一练习正确性的关键,我把作此练习的科学原理再用图5、6来说明:图5示用骤然加压力的方法来使水龙头喷出水,“激起”是不可能斩截分明的,因为压力的增加有一个过程。



图6(甲)示如果吸气肌肉群(包括横膈膜)力量薄弱,发音时胸廓不能坚固站定,呼气肌肉群全面用力呼气必然猛冲而不均匀,因为参加用力的肌肉太多行动不能取得一致,此气息通过声门不能引起贝诺利氏作用反而会把声带吹开。

图6(乙)示在这情况下,喉头必须挤小来帮忙调节气息,而喉肌必须用力促使两声带靠拢来挡气才能发出声音。这样发音,时间太长,喉肌必然疲劳。这是一般呼吸没有很好控制的发音情况。

图6(丙)示如果把咽下部调节成为“基音管”,它就能把不均匀的呼气归纳成有力量均匀的气流,这气流通过声门能把两声带吸往中央靠拢来发音,减轻喉肌许多工作负担。所以任何人学会发咽音方法,嗓音就响亮而发音不费力。

图6(丁)示如果气息没有弹性,“激起”每个音的呼力完全靠胸腹呼气肌肉群挤压胸腹来造成,“激起”的动作必然迟纯,因为,参加工作的肌肉多,行动很准取得一致,快唱断音时,就不可能斩截分明。

图6(戊)示有弹性的气息是横膈膜积极参加活动造成的。



一个歌唱发音技巧功夫很到家的美声唱法歌手,快唱“断音”的气息是这样造成的:

(1)胸廓坚固站稳,在进行胸部的呼与吸时,两群肌肉要同时适当地作相对抗用力,保持胸廓在歌唱中始终固定不动,即当胸腔气压骤增,胸廓不走祥。

(2)腹部肌肉全面用力把腹壁张紧而往里往上推动,造成胸腔气压增加,形成“激起”发音的气息。

(3)此刻横膈膜用有节奏的弹跳,就可造成唱断音的气息:横膈膜一松,腹肌的压力即发挥作用,把呼气吹上声门;通过声门时,引起贝诺利氏作用,把声带吸往中央靠拢来发出一气泡的声音;声音发出之后,横膈膜即用力往下弹动,来抵消腹肌的用力,呼气随之停顿,两声带就松开;接下横膈膜再突然放松,就再产生第二个气泡音。唱“断音”所以能斩截分明就是这样控制气息造成的。

学生学会这练习方法之后,每天必须在温习前两个练习之余,断断续续“吓”2500至5000下,来不断增强吸气肌肉群(主要是横膈膜)的活动能力。

练习四      训练舌部能形成纵沟

训练舌部凹成纵沟对咽音发音法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呢?要回答这问题必须先知道在这“人的乐器”中舌部到底起怎样的“零件”作用。根据舌部的位置与其在发音中的功能来分析,我们最好把它看成是两个作用不同的“零件”接在一起:其前部是口腔的底板;其后部是咽腔下部的前壁,如图7所示。

在应用天然发音方法歌唱的情况下,喉腔是“基音共鸣室”(其空气柱与声带相配合振动发出的音是有一定的响度和音高的),而咽腔与口腔联合在一起,不过是对喉器所发的音起泛音共鸣作用而已(只改变音色,包括母音音色,而对音高没有影响)。参看图8就知道舌部在这情况下发挥什么作用。


口腔与咽腔这两部分,在发音机能上,不仅是共鸣室,而且是声音透出的通道。根据音响学原理,在歌唱中它应当尽可能形成管状,使它在性能上象一只管乐器的管道,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怎样形成管状呢?除口唇外形之外,只有调节舌部的办法,即唯有让舌部在放松、放平的基础上,把其中央部分前后凹下成一直沟才能使口腔与咽腔形成管状。这样分析可使我们初步认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性。做舌部凹下成沟的方法,如图9所示:


一般应用天然发音方法来歌唱的人,如果歌唱时一向舌头僵硬,老把声音的通道堵塞,只须学会发音时能放松舌部,其声音的质量就很可能会有一定的改进。一旦进一步学会这个促使舌部凹成纵沟的方法,并能应用它于歌唱,那末,其声音则必定会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名嗓音研究家马拉非奥蒂(Marafioti)在他写的《卡鲁索歌唱法》(Caruso’s method Of Voice production)一书中,说起这样一个故事:名歌唱家卢浮(Titta ruffo)告诉他,有一个学生本来嗓子并不好,一旦学会应用舌部凹下成直沟的方法歌唱,声音突变得非常好。书中还特地用这个学生正在发音歌唱的照片作为一个插图,示出其舌部凹下的姿势。

这样把舌部凹成沟来发音歌唱,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对任何学唱的人都能很快促使声音起明显变化。可是,我们进一步仔细研究之后,发现它对一般只能应用天然发音方法歌唱的人在中低声区能起作用,而不能解决高音问题。唯有把它结合“咽部”,才能在高声区发挥作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如果只能应用天然发音方法来歌唱(就是唱高音用拉紧声带的方法,而“基音共鸣腔”只限于喉腔部分),唱到较高的音时,由于气息的力量加强,排气量增加,而气息控制能力不够,舌部往往会用力挺高来帮忙挡气,这样也就不能保持口咽腔形成管状,而只能发出闷塞的声音。参看前面图8所示就知道为什么应用天然发音方法唱高音容易引起舌部紧张。如果把这一个促使舌部凹成沟的方法应用于发咽音情况就完全不同。在这情况下,舌部虽然前后照样凹成直沟,但前后部在作用上已“分道扬镳”。舌前部的“任务”还是把口腔调节为管状的泛音共鸣室,舌后部的“任务”则是构成“咽音发音管”的前壁。它必须在凹成沟的情况下,被茎突舌骨肌和茎突舌肌拉向后退而让两边拎高,才能构成这“发音管”的前壁。参看图10就可一目了然:


懂得这一些原理,就可明白为什么在教学生作此练习时,我们老要提醒学生:促使舌部凹成沟时,要注意不要让舌后部下降,要用好象提软口盖的力量把舌后部的两侧拎高。练习方法如图11所示:

①在镜子前面把口自然张大(当然是用第一练习的方法);

②用抬头方法把口张开;

③把舌尖顶在下门齿的后面(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舌尖不能往后退);

④拿一根筷子作为指挥棍,用筷子点舌中部来指挥它凹下成一直沟:

⑤在促使舌中部凹下成沟时,舌尖可略为用力往前顶;

⑥做练习时须用左手拇、食两指按在颈上喉头两旁,检查舌骨的位置高低;

⑦舌部在凹下成沟时,舌骨后部的位置不可降低,降低即方法不正确(这点非常重要)。


学生做这练习到方法正确之后,须不断勤练到能够在10秒钟之内连续促使舌部凹成沟至少十五次才算熟练。以后,每天有空就要温习,大约每天须断断续续练二百至三百次,才能使技巧不消退(就是能在10秒钟内凹成沟十五次)。


第二步骤      用张大口的姿势发“咽音”的练习


这是第一个有声的练习。根据卡鲁索夫人在她撰写的有关卡氏生前事迹的书中谈到卡氏的练声方法时所描写,这个练习正是当时卡氏日常惯用的一个练习。卡夫人说:卡鲁索常常对着镜子练声。他把口张得特别大,把舌头伸得很长,象要给医生检查喉咙那样,然后发很尖锐而“位置”很高的高音来作练习。

我们为什么把这练习排为发音的第一个步骤呢?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初学的人应用这姿势来学习发咽音方法,比较容易学会。根据分析,有下列几个因素:

1.作此练习要求把口往上尽量张大而让下巴肌肉完全放松,这样的姿势对咽部“发音管”的形成很有利。因为这样把口张大,茎突舌骨肌与舌骨和舌后部的距离极端缩短,那两对要拉动舌骨与舌后部来形成“发音管”的咽肌(即茎突舌骨肌与茎突舌肌)要用力工作很方便。

2.在这特殊的姿势上练习发音,如果方法不对则必发不出声音,能发出声音,不管质量如何,就可算“上路”,错与对很容易分辨。用它做为第一个发音练习,可使初学的人少走弯路。

为什么说方法不对必发不出声音呢?因为这个姿势很特殊,舌骨的后部提得很高,而舌骨与甲状骨之间的距离扩大许多,习惯用挤紧喉头的方法发音(即把舌骨挤压在甲状骨上面来发音。一般人用天然说话的发音方法歌唱,自然会有这发高音时舌甲两骨卡得很紧的现象)的人,在这情况下,必然很难发出声音。为什么说只要能发出声音就算“上路”呢?那是因为做这样的姿势虽然一方面破坏了天然发音的条件,但另一方面却建立了一个新的发音条件,就是在咽部形成了一个能发响亮声音的“发音管”。学习的人必须完全放弃以往的发音习惯,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如何把这咽部形成的“发音管”吹响。开始可能不知道怎么吹才对,吹不出声音,经过多次练习,必然逐渐吹出声音;而吹出的声音,也必然是咽音,吹得越响含咽音的成分越多。所谓“上路”就是这意思。

我们如果把天然用呼气吹响喉器的情况比方为吹“哨子”,可以把吹响咽部形成的“发音管'比方为吹口啸。要学会吹口啸,并不象学吹响一只'哨子'那样容易。开始方法不对,是一点声音也吹不出的。一旦吹出声音,就知道应当怎么吹才能发出声音,那就“上路”了,以后会越吹越响。(到每个音都很有把握吹响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学习怎么用口啸来表现音乐,那是后来技巧发展问题箱)所以说,只要能发出声音,不管质量如何,就算“上路”。

3.在这特殊的姿势上练习发咽音,可以同时摔动下巴与舌部(就是同时做上面第一步骤的第二练习),摔动下巴与舌部是促使下巴肌肉放松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对初学的人,它有很大的帮助。

要学会张大口发“咽音”,首先要做正确张大口发“咽音”的姿势,具体的方法如图12所示。

①身体站立;

②颈稍前倾;

③用左手拇、食两指分别按在舌骨后部两边的下面,以便检查舌骨的位置,必要时可把舌骨的后部提高;

④用右手的食指按在下巴舌骨的前面,以便一边促使下巴肌肉放松,一边把舌骨推向后退;

⑤用抬头的方法把口向上张大;

⑥在口张大的姿势上,把咽上部往上、往后扩张。做这一动作时,练习者会感到咽上部两边好象带着微笑往上拎,同时感到咽上部好象打呵欠那样有点往后扩大(图上的Ⅴ代表咽上部两边往上拎的感觉。↑代表咽上部往后扩大的感觉。)

⑦此刻可让左手帮忙把舌骨后部提高;

⑧舌骨后部提高,舌头自然就伸出口外。要注意,舌头的伸出完全是舌骨后部提高造成的,舌部本身不可以用力;

⑨准备好就可以用笑的气息来练习发音(就是做下面的第一练习)。


只要姿势与方法正确,即使一时发不出正确的声音,多多练习,必定逐渐有进步,而最终必学到正确方法。姿势和方法不正确,特别是该放松的肌肉,如下巴、舌部等部分的肌肉,没有很好放松,是不可能发出正确的咽音的。

正确的关键是:

1.不论口张多大,下巴舌部一带必须始终放松;而不论发音多响多高,这些部分也必须始终保持放松。所谓放松是连稍为动弹一下的现象也没有。要做到这点当然必须应用第一步骤第一练习的张口方法,就是口是往上张大,而口的往上张大是颈后肌肉用力促成的。

2.口往上张大必须是作三角形,而口的两角必须略为上翘.此刻作练习的人必感到咽后壁好象略往后退,而咽上部两侧有点往上拎动,象在打呵欠同时又要微笑(用咽部微笑)那样(这都是感觉而已);不然,就是颈后肌肉用力不够,或是下巴肌肉还有点紧张。

3.口往上张大的同时舌骨的后部必须往上往后移动,而在发音的过程中它要一直停留在这个位置,不可下降。

4.舌头的伸出口外完全是被动的,是舌骨后部升高的动作把舌部从后面推出来的。下面介绍几个具体发声的练习:


练习一  用大笑的气息发音


练习的方法如图13所示。

①做好张大口发咽音的姿势之后,想象在面前约二、三丈远的地方有一个人,而你要对他发笑;

②在保持张大口姿势不改变、下巴始终放松的情况下,用真笑的情绪,让横隔膜与腹肌对抗作自然弹跳来激起笑的气息;

③在咽腔后面发出大笑的声音(不发出口)。

④由于舌部放松而后部挺高的原故,这笑声好象闷在咽腔透不出来,但音质铿然带有鼻音,且“位置”很高,好象发在头顶.开始可先练笑一声,后来可一口气连笑几声。


练习时最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必须用其对远处的一个人发笑的真实感情来发音,气息才自然而有控制。

开始练习时,声音可能比较粗糙,空洞而“位置”低,听来比较“朝前”,从口透出的成分多,多练习之后会逐渐“上路”。做这练习要做到。能连续发几十个非常脆亮的声音,“位置”高在头顶而毫不感到费力才算合格。

这一练习的作用是训练咽肌与呼吸肌肉配合工作,调节气流,给初学者体会到,只要气流通畅有力,单独利用气流的贝诺利氏作用(使两声带往中央靠拢来发音)作为发音的主要原动力,可长时间发响亮的声音喉肌不感费力。


练习二    用“蛤蟆气”来发咽音的“断音”(Staccato)


练习方法与前一练习大致相同,只是气息改变用“蛤蟆气”;而发出几个“断音”之后,接下用平常说话控制气息的方法把音延长,最后把这长音用气息控制的方法缩小成为气泡音而结束。按图14进行练习:


每练一次提高一个音,从g1练到C2,来回重复练习。(咽音不是母音eh音,是象eh不是eh,象i不是i的声音,所以在这里用“X”记号代表。)


练习三    用两个八度滑上滑下来促使“发音管”伸缩变化


练习方法同前面一样,只是始终用长音练习而音高变化幅度比较大。如图15所示:

①第一个ah音听来虽然好象是一般说话的eh,其实不然。它是在胸、背、颈后部站定准备“提气”的情况下发出的ah音,是比较有精神的.发此音时,喉头松开,气流通畅。作练习者必须感到声音的发出完全是气流对声带产生贝诺利氏作用的吸力促成的,象用有弹性的气息来发出笑声那样一点也不费力,才算正确。发此音时,可用手指按在舌骨与甲状骨间的空隙来检查,喉头不可有任何挤压的动作.

这个音给练习者体会到,歌唱中发ah音与一般说话的发ah音不同.歌唱的发音不论声音的高低轻响如何,以美声唱法的要求说,每个音须尽可能利用气流的贝诺利氏作用的助力.

②第二个音是用“提气”的方法,把第一个音“集中”到咽部来发出的,其作用是利用咽肌的力量(以颈后部站定为基础)初步把咽部调节成为管状,由于咽部的肌肉作这样的调节必须把舌骨与舌后部的两侧庄后往上拎动,所以发此音时舌骨后部必然往后往上移动.这是正常的现象。

③第三个音是在保持咽音形成管状的情况下,用下降甲状骨的方法,把形成的“管”引长来发音,其作用是练习“基音管”的伸缩与调整气流的强弱的适应“管”的粗细变化。声音转低到成为大气泡音时,气流很宽;因管口比较大而管身比较长,其气力必须始终足够对两声带产生贝诺利氏用作的吸力,气泡音的发出才会均匀连贯。

④发第四个音的作用是训练咽肌借“提气”的力量把咽部的“发音管”调细,这动作必然促使发自喉底的气泡音由大转小,而把声音的位置从喉底提高到两眼后面(转到非常细小时,“位置”还要更高并更后退),开始作练习时,当发到这个音,气泡可能很唯如意变小变细,这是因为刚把气流集中,声带还不能主动地让其边缘变薄来加以适应.经过一番练习之后,声带被训练到能主动把其边缘变薄,这样,要使气泡从大变小甚至变得很细,就容易做到.这就是说,发第四个音的动作,还具有训练声带变薄的作用。

⑤在上面④的动作做正确的基础上,要发一个带有咽音“心儿”的声音出口是很容易的事.只须再加强咽部微笑的作用,而用以打招呼或命令人的精神把“集中”在两眼后面的细小气泡推出口给远处的人听到就是了.巳经摆好的姿势不可更改,下巴、舌,咽各部肌肉不再作任何调节.发这个音的作用是训练学生养成随便出口都能或多或少利用贝诺利氏作用作为发音原动力的习惯,因为在从①到④按步就班地把客观条件预先安排好的情况下,唯有很好利用贝诺利氏作用的助力才能发出正确声音.这练习所以能培养“唱在气流上”的习惯(“唱在气流上”是美声唱法的发音特点),道理就在这里。

⑥第六个音是解除“提气”,把声音放松来结束练习的声音,它没有什么训练作用.不论什么声部,作此练习,必须做到能一口气连续发g2的音五次以上,声音很响,含咽音成分很多(就是音质铿然,音色很脆亮)而毫不费力,才算合格。


练习四    用同样方法练发高音,而每发高音之后滑下三个八度


按图16进行练习。


低音类从a练到a2;中音类从c1练到e2;高音类从c1练到f2或更高。

学生通过上面第三个练习之后,只须注意下列各点,就可以把这第四个练习做好。

1.要特别注意发音的意识,因为它关系到气息控制的准确性。每次做练习,在未发第一音之前要先假设约在四、五丈之外有一个人,而发音的目的是要同这个人打招呼,发高音之前要在一刹那之间改变思想,想要对几十丈之外的人发命令。

2.发第三音(往下滑低)时,音尾须出现一刹那有气泡的声音,有气泡音的现象保证第四音的气息正确,高音才能发响而不费力。

3.下巴舌部必须始终保持放松,未发高音之前一刹那更要注意。

4.不论发哪一个音,不要想把声音送出口。低音要发在鼻腔后面,高音要在头顶。发f2以上的声音时,脸部一带(图部分)没有任何声音的感觉。别人听来很响而自己反而听不大清楚,这样才对。参看图17可以知道,用咽音发高音的人应当有什么感觉才对。


学生知道应该做怎样的姿势而怎么发音才对之后,最主要的当然是须知要发怎样的声音才对;换句话说,要对咽音的声音形象有清楚的认识;不但如此,还要对咽音发音法在歌唱中应用的规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关于前者,学生做练习时如果有人指导,每次练习发音,先由指导的人做声音示范,那么只须模仿来学习,问题便很容易解决。我们在上海声乐研究所进行大规模的教学实验的几年里,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如果没有人教,学生必须把咽音的声音形象捉摸得很清楚来学习才行。关于后者,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意识,我想在这里把有关咽音发音法的理论摘要再讲一讲。

咽音的构成,和它的声音形象是这样:

1.它是一种以声带所产生的“气泡音”来发展的声音。天然呼气吹动声带而产生声音的情况是:发中低音时,呼气从声门吹过,把两个互相靠拢的声带吹动,作一开一闭的动作,来产生泡泡可数的“气泡音”。这“气泡音”气泡的大小决定于声带被吹动而振动部分的大小。如果发高音时,声带被吹动的部分能逐渐缩小(一般天然的发音是不会这样的,唯有用发咽音方法特地训练声带才会这样做),到最后,在呼气非常集中(这也是通过发咽音方法训练才能有的一种技巧)的情况下,声带只在其最边缘变薄的小部分处被气吹动而产生极其细小的“气泡音”,这极其细小的气泡音连贯在一起就组成为咽音。参看图18,可对这理论一目了然。


2.咽音的音质很结实、尖锐,铿然象敲金属器发出的音,音色很明亮。纯咽音不是一般语言的母音,它听来象eh,但又不是eh;象ee,也并不是ee;象法语的u,又不是u;好象带鼻音,但却与鼻腔共鸣无关。维那德氏(Vennard)文说:“许多科学家用实验证明,那种声乐家用来练声的鼻音,事实上是咽部发出的,与鼻腔无关。”科学实验发现:当一个声音在其所含的高泛音频率2800—3100之间出国土8呼气全个寸现一个高峰时,这声音就显出上述的咽音质色。可见,声音的含不含有咽音,含有多少咽音成分,是完全可以用仪器测验出来的。方法很简单,只须观察其在高泛音频率2800—3100一段出现的高峰有多高。

3.有人天生发声器官特别细小,用天然发音方法发音歌唱,声音自然带有相当多的咽音成分。这种人很少,但我们曾看见过。这种人歌唱,如果不正规学习发咽音方法,往往只能把几个高音唱响而已,唱到中声区声音就很弱,而低音就唱不出声;音域很狭窄,好比短笛,由于笛管短细,无法吹出低音一样。天生有咽音的人条件好,如果能正规学习发咽音方法,其进步无疑的必定比一般人快;但如果满足于天赋,不学习这套发咽音方法(这套的核心是训练咽部形成一个能灵活调节的发音管来发出声音,这技巧是天生不可能有的),其将来歌唱能力的发展必然有限。好比一个人天生腿长,无须学会什么跳高的技巧,随便跨跳可跳过五尺。如果他不正规练习,有一天他必定跳不过一个学会最先进的“背越式”跳法的矮子。

4,咽音是一种有特殊质色的声音。所谓发咽音方法则是一种练声法,它的核心是训练咽部形成一个能发出咽音的发音管。用这练声法发音,到一定的音高(比方说f2以上),这发音管就能够发出咽音。应用发咽音方法练声所以有效,不仅是因为能发出咽音使唱高音能力增强,而且是因为它能使任何人的发音能力全面发展。除高音之外,中低声区也能大大提高发音效率(关键就在于它是训练咽部形成发音管,这发音管在中低声区也能发出声音)。“咽音”与“发咽音方法”这两个名词意义不同,学生必须认识清楚。参看图19可对这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对这个能发出咽音的“发音管”的效用一目了然。

从图19可清楚看到:

1.学习这一发音法之后,声音上下能统一地响亮而伸缩自如,是因为发不同音高、不同音量时咽部的发音管能按发音的需要大小灵活调节。2.音高从f2以上,声音开始带咽音成分。这是因为从发f2的音开始,发音管的粗细与声带被吹动发音部分的大小,才开始有条件发出耳朵听得见的咽音。(在此之前,如用仪器测验,可能测出有咽音,可是一般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上面说过,咽音的物质基础是声音所含的高泛音在频率2800—3100之间有一个高峰。据分析,应用这发咽音方法发音歌唱,发高到f2音时,声带边缘开始变薄,而把其被气流吹动发音的部分缩小到能够发出相当多的频率2800—3100的高泛音。此刻,与声带配合来发音的。发音管。正好捏细到能够对声带所发出的这高泛音起其最大的泛音共鸣作用,所以歌声才开始含有咽音。所谓开始有条件,就是指开始起这样的变化。

3.从f2到c3是咽音成分逐渐增加的一段,而c3是其高潮。每个音咽音成分的增加都是声带与发音管发音情况密切配合的客观条件造成的。

4.高到超过C3由于气流太急,声带挡不住而被吹开来发音,声音参进了假声的成分,咽音的成分相对地减少了。这种咽音与假声结合的声音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声的啸音”,也就是斯坦利氏(Stanley)在《你的声音》(Your voice)一书上所称的“结合的假声”(Co—or—dinated falsetto)。(关于假声的理论,参看林俊卿的《歌唱发音方法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一书第101页;及《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一书第二章第三节。)

5.自f2以下的中低音,由于有发音管的助力,所以,虽然没有咽音,发音的效率还是比一般人高许多。

知道怎么练才对,而学会练习方法到能做正确之后,那就要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才能使能力尽快增强。凯沙雷氏(Caesari)在他著的《随心之音》(The voice Of the mind)第五、七章上提到练习时间问题时说:初学者最好每天最多练1分钟,再根据具体情况慢慢增加,因为这咽音发音法很特别,嗓子的肌肉不习惯容易疲劳。这话很对。这方法主要是训练咽部那两对天生比较薄弱的茎突舌骨肌和茎突舌肌,如果一开始就猛练把它累坏了,要给它休息较长时间才能复原,岂不是欲速反而不达,不过,我们有上面的四个无声练习作为基础,可以酌量增加一点,我想开始时这样安排大概不会有多大毛病。每天先温习上面的四个练习,然后开始做张大口发咽音练习,每天两次或三次,每次10—15分钟。一个星期后,如果不出现疲劳现象,每次练习可增加5分钟。如果出现有严重的疲劳现象,那就须停练一、二天,使疲劳现象解除,再继续练。总之,练习时间的增减,完全视疲劳现象之有无与程度而决定。

具体来说,怎么根据疲劳的有无与程度来决定练习的时间呢?以往我们采取这样的办法:

1.作练习时发现声音的准确性越来越差,一个音不如一个音,就是肌肉开始疲劳,应立即停止练习,而第二天不要增加练习的时间。

2.练习做得很好,练习后也没有感到什么不舒服,可是第二天清早起床感到喉咙有点不舒服,或是声音有点“发沙”,可先温习无声练习,如果好转,可照样练声,但不增加时间;如果温习无声练习之后,嗓子仍然“发沙”,可练声5分钟试试看,如好转,可再练5分钟然后停止,这一天只练一次,第二天看情况再决定怎么办;如练声5分钟之后嗓子还不好,那末只好暂停练习一、二天,到无“发沙”现象再练。

3.如果第二天嗓子不仅“发沙”,而且说话很明显嘶哑,那是咽部肌肉非常疲劳的现象,只好完全停止发音练习,到说话声音正常才可再开始练声。过程中可时常温习无声练习(特别是第一、二练习),来帮助咽肌早点复原。

由于疲劳禁声之后,要再开始做发音练习,须重新从最短的时间开始。就是每天二、三次,每次10一15分钟。以后,再按上述的办法增减。这张大口发咽音的方法是这套练声法的技术核心。学生要学好这一套,必须重点先把这一方法彻底学会而做到每天用它练声能断断续续练二、三小时不累,才可以进入下面其他方法的学习。


第三步骤    哼“咽音”的练习


先做好这样的姿势:

站立或坐下来做练习都可以,唯胸部必须挺起,颈略前倾,头部在颈前倾的姿势上略为往上抬动。做好上面的姿势之后,就可以按图20所示用鼻音来作气泡音的练声。

①口闭住,口唇放松;

②舌部放松,舌尖顶在下门齿的后面,中部轻轻贴靠上腭使口腔不含空气;

③产生气泡音;

④不要把气泡音冲上鼻腔.要老感到声音是始终发在咽后壁的下面一点;

⑤哼出低音;

⑥哼出高音.


作此练习,声音形象的要求同上面张大口发咽音的练习完全一样,就是音质要始终尖锐、结实,音色要铿然、脆亮,而“位置”要高;所不同者,只是上个练习的声音是从口透出,而做这个练习的声音完全从鼻孔哼出。

学生做练习时,如果捉不准声音形象是错是对,可以先这样做:用张大口姿势发一个长音,在发出声音后,用抬高舌后部的方法促使声音走上鼻腔变成鼻音。这样做过几次之后,对声音形象就会认识清楚,也就可以闭口来练。

1.不要把声音冲上鼻腔。要老感到声音始终是发在喉头咽后壁的下面一点。尽管哼高时气息相对加强,音量相对加大,但这一点的位置始终不移动,感到声音虽然很通畅从鼻孔透出,但与鼻腔无关。

2.要用很有控制的气息来哼出鼻音。哼低音时要感到胸腔深处有吸气的感觉(是在呼气发音的过程中同时有好象在吸气的感觉,这感觉是吸气肌肉群在积极工作控制气息引起的);哼高音时,这吸气的感觉相对地加强。最好用意识控制感情作为“机钮”。就是哼低音时想象要哼给面前的人听,哼高音想象要用哼音对远处的人发命令。这样气息的运用就会正确。

3.作练习时,脸部一带(特别是下巴部分)要始终保持放松,而颈后及咽部则要适当地略为用力。要感到咽部好象在作微笑的姿势,而这姿势是咽部两侧被往上拎造成的。据分析,引起这感觉的原因,是咽部两侧的茎突舌骨肌和茎突舌肌在积极用力。

4.如果发现哼的声音“发闷”,是因为舌骨后部位置太低,可用手指把它托高来练。

学生作此练习,要做到能把c3以上的音哼得很通畅,连续十下不感费力,而下巴始终无紧张现象才算合格;合格之后必须经常温习以保证技巧不消退。最好的办法是在每次作张大口发咽音练习之后,随便温习一、二十下。


第四步骤  用张小口的姿势发“咽音”的练习


练习的方法是这样:先用闭口哼咽音的方法哼一个鼻音。发出声音之后用抬头与拎动上唇两角的方法,把口往上张开约有一寸,然后很谨慎地调节舌后部,以往下松动的动作促使鼻音转走口腔的道路,使声音沿着上腭从口透出。舌后部的往下松动要恰到好处,太少鼻音不走口腔道路;太多声音就会失去咽音的音色(参看图21甲)。然后根据图21(乙)所示调节舌后部的方法来发出正确的咽音。

①随着音的提高,“提气”的力量逐渐加强;

②颈部略前倾,同时头往上抬动.这就给做练习者感到背后有“S”形力量运上脑后(S代表“S”形力量);

③发音越高,“S”形力量越强,颈后部的肌肉越紧张头往上抬动的力量越大.此刻做练习者必感到两侧后齿不断在被往上往后拎动,同时上唇的两角就被拎往上翘起(图中脑后的“O”是后齿与上唇被拎动的支力点);

④结果,口唇被拎成倒三角形,但并不被张口;

⑤发音越高,下巴便越放松并往后退;

⑥这样也就造成上唇、下唇、下颌,一个比一个后退在一斜线上;

⑦不论发音多高,舌尖始终顶住下门齿后面不往后缩退;

⑧舌后部两侧始终被茎突舌骨肌拎高而往后退,促使舌部前后形成直沟(此点图中未能示出);

⑨舌骨后部亦始终被两侧的茎突舌骨肌拎高;

⑩舌骨后部被拎高,舌骨与甲状骨间的空隙就明显加大;

⑩发高音时,练习者本人感到声音是发上头顶,然后转下由上腭,上门齿透出.


学会以张小口姿势练习发咽音之后,可按照上面哼咽音的练习图来做练习。

学生做此练习也是以能用相当纯的咽音连续发c3音十次,不感费力为合格。

对于学习的目的只是要提高说话的发音能力,如话剧演员、电影演员、学校教员、电台广播员等人来说,那末,只须学到这里就够了。当然,学会方法之后还必须每天勤练才能使能力不断增强。如果是歌唱者,特别是希望发展其歌唱的发音能力到能够结合美声唱法中较高的发音技巧的人来说,则须继续学完下面几个步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