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2017青年基金申请成功的经过和感想

 NHu_gallery 2017-08-31

文章来源:小木虫论坛

作者:gesili     编辑:颜惜



今年3月,一年一度的国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又开启了。照理,写一份好的国基申请书是要从前一年的9月就开始构思起笔的。老板也的确在9月就开始催大家都写写写!有戏没戏都要写!毕竟,现在的科研院所还有大学,有没有基金已经和收入存亡直接挂钩了。所里去年就开会说过要开始搞定岗定编,说工资要改革了,津贴部分要全部从各自组里的课题经费里出了。中科院的课题经费基本都来自国基或者973,科研大设备建设之类的大型项目,像我们这种中低层的科研一线,手握的一两份国基就是赖以生存和立足业界的生命线了。如果没有呢?也不是立马就会丢饭碗,但就只能靠组里的经费养着,你以为会有哪个老板愿意养着你吗?仿佛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最先最明确体现的领域竟然是科研,所以才有了非升即走制度,所以才有了自带钱和人脉资源的海龟成了科研院所招聘标配。



但是国基真的并不容易申请,需要前期的科研成绩、工作积累,需既有创新性又有可操作性,至于申请书的书写质量、构思、流畅度,那都是基本要求了,想一想,哪个要求都不低。我是老早就发现了,如今对一个科研人员的要求,成了职业分类列表里面最高的,科学家必须的素质你要有,科学家不需要的素质你也要有。最后,如果不把自己逼成大神级别的全才(拥有智商、情商、外语、编程、设计、CAD、专业、专业以外的交叉学科、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还得是英语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营销(吹牛)能力、组织能力……),在科研界立足就会举步维艰。对,说的是立足,还不是成功 。我的头发30岁不到就白了,估计和入错行有关。

就拿我们办公室说吧,目前坐着三个人,我对面的是一个刚毕业的博士,重点大学保送进来的,博士期间就申请到了西部之光(一个西部青年基金),今年和我一起中了青基, 年仅30岁。另一个坐我斜对面的是半个海龟,武汉大学基地班的,学霸一枚,日本某研究所5年研究经历,今年刚回来就提了正研究员,年仅35岁。 如果说我的前半生在仕途上被人碾压,那么可预期我的后半生将在智商上被人继续碾压。

错误不在于我智商不够高,错误在于我入了一个坑,满坑满谷都是聪明人,这叫做职场相对论。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天赋技能如果难以跻身在中上之列,那么他在这个领域的前途就不够明朗。当然,这里面还没包括运气,早期的起步水平高低等同样重要的外界因素。我就是那种悲哀的职场前途不够明朗的人。


所以在这次青基申请中,没有人看好过我,除了几个朋友给予了一些友情式鼓励和信心之外,甚至还有朋友主动要帮我修改草稿。当然,我最后也没有让他们看我的草稿,怕被别人鄙视。也许是我多虑了,我一向就是这么一个信心不足的人。厚黑学的职场技能,从来也没能掌握。

老板在截稿前也没有细看过我的草稿,甚至连题目都没看清,因为他也在火烧眉毛般地改他自己的草稿,可以理解,毕竟他要养一组人。他对我唯一的指点就是申请务必投到数理部,不要投化学部,因为数理部我们组有积累,算是平台红利吧。最后才知道,平台果然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这和现在说的出身背景算是大同小异吧,这是我在基金申请中切身学到的第一课。

虽然我的前单位也算是不错的平台了,但国基不属于他的经费主要来源,在国基申请中也并不占优势,原来的所里,每年都有人申请国基,能中的寥寥无几。而国基倾斜的是大学,其次是中科院体系。虽然我从北京调到兰州,算是从一线回归了三线,在别人看来走了下坡,但我老早就意识到,最差也就算是平移吧,基础研究还要看中科院,而不是半科研半企业性质的前单位。

这也算是给后来的学渣们的一些启示,如果注定要搞研究,还是要想办法去大学和研究院所,国字头的,或者985的,不然还是另择出路为妙。作为一个学渣,我是时刻准备着被淘汰的,要不是年龄太大,另择出路难度大,以及算命大师也说我注定搞这个,再加上自己对自己也已经意兴阑珊,我还是建议大家别学我,转换轨道趁年轻,和一群高智商的人拼成果拼起点,心太累……


老板也没预期我能中青基,毕竟我还是第一年写化学物理交叉的项目,所以根本都没帮我提前打听评审结果。还是和我一起中基金的师弟第一个告诉我中了,他偶然地翻全国青基名单看到了我的名字。“师姐,你不是也中了吗?”他比我早半个月知道自己中了青基。我当时的反应是他在开玩笑,或者搞错人了,然后去刷基金网站,果然显示已批准!我早说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哇!果然不寻常,我这样的学渣竟然都中青基了!

但是有几点要澄清:首先是不存在“递话”、照顾这样的后门动作。因为老板都没在关注我这个申请,评审对我也是毫无了解。原来我投过2次国基,都投的化学部,全失败了,数理部的评委之前根本没见过我的名字,就连脸熟都算不上。其次,我的草稿从选题到构思到成文,没有咨询请教过任何人,不是不想请教,是没人可以请教。组里全是核物理的,不太懂化学,况且我的选题也比较特殊,偏向一个新型设备应用。评审意见栏说的是“具创新性,有重要研究意义”——误打误撞中了青基的核心要求。后来的全文也没人帮着修改润色,我从头到尾只靠自己,全凭一个学渣力争上游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悲怆激发出来的斗志……

至于这斗志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也不可知,不过从结果看来肯定还是起作用了吧。我只负责认真写出自己所理解的,打算做的事情,因为也不具备课题相关研究经验,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因为这个课题本就没多少人在做,所以可参考的文献也并不很多,这倒也减轻了工作量。我只须把几篇代表性文献看懂琢磨透就行了,期间还参考了一篇博士论文,算是系统地理解一下自己做的东西。其余的引言,研究意义就靠吹了,能够自圆其说就行。除了斗志,我想不管怎么说,“专注”科研十多年,好歹还是见多了猪跑吧!毕竟咱也是经历过博士论文锻打的人,写个十几页的青基本子也不算难于登天吧!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编“研究计划和路线上,毕竟这是最难的,尤其在自己也没做过的前提下。



刚才说了平台的重要性,我想这次能中青基,除了认真按要求完成正文,另一个关键就是误打误闯选对了题,选题符合了青基评审的要求,选题思路正对了评审的胃口。也就是所谓的: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这个行与不行,大概指的就是“选题”。如果大家写作水平都差不多的话,就看评审看上谁的选题了。如果再说原因,恐怕就是硬件了吧。副研强过助研,文章多强过没文章,有相关研究背景强过没背景,出过国强过没出国。好歹咱也算干过美国DOE项目的人呵!这就是“帽子”的重要性了,其实和个人实力关系不大,总之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学渣。也许直到现在,勉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认真的学渣,一个运气不算太坏的学渣。(抠鼻.gif也许,我该中秋节给评审委员会的人每家提一斤月饼。

原因基本分析完,说说实情,仅供参考。我确实是从老板催促后9月就开始调研的,但是毕竟还有工作要干,也不能专门每天搞调研。断断续续看了些本组相关领域的文献,专注自己可以做的部分,一晃眼时间就到了12月底。本组12月底开始筹备上气,就是上加速器的核物理实验,忙忙叨叨就到了春节前。期间开始动笔打草稿了,没记错的话,虽然调研了小半年,直到春节前后,我才真的敲定题目,才决定动笔的内容。时间可以说是很仓促了,大家不要学我!所里要求申请人2月14日就要提交草稿,只剩一个半月不到了,当时我几乎是感到百爪挠心般的焦虑。不过当时确实是没打算这次可以成功,就抱着一半失败的心态去写了。本人的一个不算优点的优点就是思想包袱重,干啥都想干得好看点,虽然心里抱着不可能中的念头,还是尽力写吧。能写得好点就尽力往好写。好像是1月底,春节放假开始了,但我们组5个人要轮流实验值班,排班表都做好了,整个春节都没怎么休息,基本上是隔天就有一班,不是白班就是夜班,12小时一班。苦逼了吧!我大年三十白天和情人节都是安排的白班。还记得大年三十,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没窗子的数据获取室里,对着写了一半不到的草稿愣神,思路还都不算很清晰。

值班是很损耗身体的,本来我以为趁着值班能赶赶稿子进度,事实上是有点天真了。白天没心思写,夜班回来犯困,20天的轮班过后,进度依然不理想。更神奇的是大约2月初吧,值班值得人晨昏颠倒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刷了一遍《婉君》,竟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一个新男神。神奇之处在于,我竟然能在那种心神全都不在线的情况下,完成了基金初稿的写作。也许激情也是一种灵感?(呲牙.gif 总而言之,2月14日我并没如期完成初稿,不过好在所里说真正提交的deadline是3月初,我就剩半个月的时间可以修改了。

值班结束后,春节也结束了,我们一天补休也没有,马上紧锣密鼓地投入了基金的修改。可以说最后半个月才是效率最高的,所有的修改、添加、润色都是最后20天完成的,这里还包括了基金网站琐碎的上传一大堆个人信息、预算表起草和填写等等。好在师兄师弟有经验,在一些格式修改、预算表方面都可以参照,没费太多神思。我好歹在提交的deadline那天顺利上传了草稿,一份除了自己就没有第二个人过目过的草稿。我是不是似乎好像有点牛掰了?


对我来说,这真像一场肖申克的救赎。所有经过都有些险象环生,幸亏结局是好的。说是救赎,并不夸张。这个基金不仅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中的第一个基金,也是我在所里立足打开局面的救命稻草。犹记得当初离开前单位,前途未卜,只有一颗大不了去卖衣服的视死如归的横心;也记得招聘单位的不理解,所有人都怀疑我调动的原因和动机;没几个人相信我只是单纯地想回家陪老人,也没几个人相信我离开前单位并非真的混不下去了。白眼遇到过,鄙夷也遇到过,全都需要自己调试心态,一一化解,不然呢?

辛酸有没有?搞科研的人谁没有辛酸过?只有闯出一片生天的大神们才能逐渐地挺直腰杆。如我等学渣,总在如履薄冰,唯有勤勤恳恳,祈祷勤恳认真能换来些许回报,毕竟搞科研并非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搞过科研的人都清楚,运气的成分一直都在,包括这次能中青基,若说没有运气,我自己都不信。现在经历过后,我更同情和理解那些走出阴霾、开创了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的师兄弟姐妹们。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就在科研领域成功,那将要付出的辛酸劳苦还有眼泪,是圈外人所想象不到的。圈外人只会觉得搞科研很自由很高大上,却不知俺们冬冷夏热,毒气毒液放射性全都要吸,劳神害脑,做梦都在写基更是家常便饭,关键是收入还不高呢。

曾经看过一篇讨论青年学者流失严重的文章,提到了体制,提到了收入,提到了科研领域严苛的生存环境,我全体会过。如果不是热爱,还是奉劝后来人,想清楚,再踏入神圣的科学研究的大门。了解自己,了解这个领域,是所有职场生存的基本法则。路漫漫其修远兮,说的正是搞科研。搞科研的唯一好处恐怕是重视积累,我也不曾想过,经过这么多年,自己竟然也是进步了的,竟然可以单凭一己之力就申请到了梦想中的国基。


写下这篇,希望能给和我一样的人一点参照、一点鼓励、一点希望。既然我能,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申基成功。祝愿来年,所有走在科研道路上的年轻人都能不再迷茫,找到研究方向,深耕下去,也许就能有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不至于渴死在追求真理的半途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