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家庭教育中同理心的运用

 清风拂柳573 2017-08-31

 

     我们常说要跟孩子共情,其实就是说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需要用到同理心。同理心是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工具。

恒恒有一天晚上睡觉前问我:爸爸,你变成孩子到幼儿园跟我一起玩好吗?我当时感觉因为孩子刚上幼儿园不久,可能对幼儿园还有些不适应吧。就回答:“爸爸已经长大了,不能再变回小孩子到幼儿园跟你一起玩了。爸爸有自己的工作,就是上班,下班后来接你,你的工作是上幼儿园,跟老师学东西和跟小朋友们一起玩”。

以上这个例子,我后来分析自己是耐心向孩子解释了,但没有真的理解和接纳他这种“不成熟”的情感并做出更恰当的回应,也许这样回答更好一些:“嗯,恒恒觉得幼儿园好玩,想爸爸跟你一起上幼儿园爸爸能变成小孩子就好了,就可以天天跟恒恒一起玩大滑梯了!可是爸爸已长大了,不能再变回小孩子了。爸爸要上班呀!恒恒又长大了,自己会动脑筋想办法了,这样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会喜欢你的。下班后我来接你就可以一起玩啦!”

基于上面这个例子,我谈一下对同理心的理解。

 

一、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和产生共鸣。

     孩子的身体很弱小、表现很“无能”、思想很幼稚,那么他们的心理上需要家长怎样的回应和表达?同情吗?顺从吗?鼓动吗?不是!更不是取笑和责备!

     跟孩子在一起,时常需要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让它触动自己,尽量给以接纳。这要求家长承认孩子与我们都属于独立的个体,具有各自的感官系统。孩子有很多感受,而这些感受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但都需要被理解和接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同理心的要点正是与沟通对象换位思考,达到感同身受,最后产生情感共鸣(产生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自己、直面自己的情感“默化”)。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同理心,同理心的运用一般包括几个阶段:聆听、回应(接纳)、描述、实现。    

    聆听和回应:要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就需要用心聆听,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回应(主要是很多的“嗯”、“哦”、“是这样啊”等“被动”的词语,甚至只用点头、沉默等身体语言)来鼓励孩子继续表达。这时我们自己需要胸怀和耐心来容纳孩子的情感。

    描述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之后,要具体描述孩子此刻的感受,如“恒恒觉得幼儿园好玩爸爸跟你一起上幼儿园”这时最体现“同理能力”了。因为同理心依靠感觉,而感觉可能对也可能错,描述孩子的感受能马上验证自己的“感觉”与孩子感受的切合度,而孩子的反馈会让我们即时有机会修正自己的错误。能否准确描述孩子的感受,是与孩子共情的关键和难点!这一步成功了,往往最后就能跟孩子产生共鸣。

    "实现"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描述出来后,还需要继续引导孩子完成某种心理上的实现,如“爸爸能变成小孩子就好了,就可以天天跟恒恒一起玩大滑梯了”,让孩子理解、接受和消化自己的情感。又因为孩子的行为与孩子的感受是密切关联的,什么样的感受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就需要家长在后续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的行为,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吧。

    以上就是家长通过聆听孩子,基于自己真实的感觉,而不是凭经验和想法解读孩子的感受,并通过恰当的表达及时跟孩子的情感共鸣,引导孩子自己想到、悟到、做到,最后化情感为跨越的能量的过程---运用同理心的过程。

       

二、同理心基于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想法。

      运用同理心是需要的是感觉而不是想法。要学会收听自己真实的感受,而千万别急于表达和提建议。孩子们的想法稀奇古怪,做出的事情很多都令大人难以接受,但是这却是大人必须“屈服”的一种状态,而且要懂得里面通常体现了孩子生长的力。没有好的聆听就没有真实的感受,聆听的是孩子内在的成长需要,而收听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
    孩子的话语和行为透露了孩子当前的感受。作为家长,这种情感作用在我们身上,只要用心感受,“拉开窗帘让阳光洒进来”就能唤起我们内心的亲情感悟,而慢慢懂得孩子所说、所指和所做的。
    人天生就有同理心,我们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能通过自己身上不同的器官感知到这个世界真实的存在。但是每个人的程度有差别,而且同理心可以培养,也是会丢失的。介入社会越深,脑子的想法越多,越不容易唤醒同理心。从这个角度,要跟孩子相处得好,必须加强自身各种感觉器官的修炼,培养同理心。

 

三、同理心的力在于把自己的感动转化为与孩子的情感互动。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去付出我们的爱却值得非常仔细去考究。在孩子的沟通中,家长有付出不等于孩子能接受,所以沟通中要有能量的交流,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同理心恰恰需要大人和孩子之间这种沟通能量的交流。

 在描述孩子的感受时,家长必须做到忠于自己真实的感觉,用简单直白的话语说出来,不能笼统不能模糊,让孩子能听明白并容易反馈。 我们的工作是否有力,孩子能否接受。不在于我们主观上是否“为孩子好”,也不在于愿意付出的多少,而是首先我们的内心是否受到孩子的触动而做出适当的描述和情感支撑。这种支撑对于孩子的作用是潜在的、细微的,家长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并不要试图直接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为了加强这种转化的力,家长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感官的针对性锻炼加强“同理能力”,也可以通过示范、鼓励来促使孩子们跟大人合作,达到正确引导孩子的目的但前提是家长能做到尊重孩子,让孩子心动才行动。

 

四、运用同理心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孩子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原则是多引导他们自己作决定,而遇到的问题也通常不适合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

  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运用同理心是让孩子明白、接受自己的“不合理”。只有孩子内心能承认和面对,自然有了勇气、生出解决的能力。 

  

五、同理心是双向的,孩子的同理心通常比大人强。 

  同理心需要感觉的交流,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比我们家长更善于感受事物,也更能准确地感知到他人的真实情感。因为孩子自小就通过感觉来与身边的人和事物沟通,所以更加容易感知真实的情感。而成人因为“涉世甚深”,比起孩子来,各种的想法充斥在脑子里,看问题很容易先入为主,以经验而不是以真情实感来作出判断,影响同理心的运用。

  跟孩子们交流,也可以是一个诱发孩子的同理心的过程,让他们也能站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体会到大人的不容易,学会平衡自己的情感,逐渐产生对这些情感的自控和牵引的力。孩子们有这方面的体验越多,家长也更容易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充实和家庭教育的幸福。

 为了加强与孩子的同理心互动。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懂装不懂”,或者说在跟孩子沟通之前,先帮自己洗脑,清理空间以准备一个重新体会和学习的过程。

 

六、同理心可以修炼。 

  人生很多好的品行都需要修炼,对成人尤为如此吧。如读书可以让人明理,旅行可以让人明世,修身则可以让人明心。

  为了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就要让自己跟孩子在一起时时常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这是一种开放的状态,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是积极运作的,因为孩子的能量是爆发性的,没有这种状态不可能及时接受和引导孩子。

  作为家长,保持一个良好状态需要锻炼。最简单的是坚持早睡早起,多锻炼身体,有意识地加强各种感官的敏感性,学会施展自己身体。通过训练,我们可以做到轻易感知自己,忠实于自己的感觉,指引自己如何回应孩子的情感。

 

 

    不管之于孩子还是大人,培养同理心、掌握了运用同理心的方法有利于人与人之间解除心理防卫,打开沟通的大门。我相信,在家庭教育的漫漫路途中,同理心是同时存在于家长和孩子心灵深处的宝物,持之以恒地用好它,很多家庭问题都将不再成为问题。

 

 

 

   博主注:

   在百度上的解释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另外6月7日晚-6月8日凌晨针对好友们的评论意见进行了重新思考和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