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疗设备如何进行高效配置管理?

 昵称37070155 2017-08-31



医疗设备的配置管理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各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题。现有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过快增长的设备保有量。本文探讨如何更加理、有效地对医疗设备配置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已经成为医疗诊断、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人享受着新科技为医疗卫生领域带来的巨大革新的同时,如何合理配置医疗设施、优化医院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和效益,成为了医疗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


医疗设备配置管理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的产品层出不穷,涉及到医疗领域的各个分支,大到核磁、CT,小到针头、口罩,选择多、更新速度快,令人目不暇接。近几十年间,各个医疗机构持续发展壮大,为不断提高患者的就医环境和医疗质量,各级医院纷纷新建院区、重建病房,使得大量的医疗设备涌入医院。


现阶段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设备申购配置流程是由临床使用部门提出更新或新购的具体需求,经过院内的论证和审批,通过配置方案,进入采购环节。其优点是可以及时满足临床需求,更好地为临床科室服务,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首先,各科室在医疗设备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很多常规的设备是可以通用的,而准入环节过分依赖需求方,就会削减对全院的统筹考虑;其次,在准入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使用方的要求,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对医疗设备相关的耗材、配件、维修维护成本以及设备应用后的计费、利润等方面考虑较少,也会导致过度配置的问题。


医疗设备配置现行的管理措施




1、 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


卫生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早在1995年就颁布了卫生部令第43号《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并在2004年废止了此法令,进一步调整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自2005年3月1 日起施行。本办法对所称的大型医用设备,即指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医用设备,以及尚未列入管理品目、省级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的配置原则、审批流程、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都进行了严明的规范。


此管理办法主要将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分为新购更新两类。更新设备相对简单,主要是对原有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现状进行评估。而新购大型医疗设备的评估方式就相对复杂很多,需要申请机构对其自身的基本情况(包括医院等级、日均门诊量、手术量、总体床位数和购置设备的资金来源),拟购置设备的基本情况(包括相关操作人员的资质),以及使用科室的基本情况(科室工作量和同类设备使用情况)逐一上报,并须附可行性报告具体分析申请原因。


依照国家的法令法规,各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先申报、再审批、后采购的流程,避免大型医疗设备的盲目采购、过度配置。现以1台核磁共振为例,首先需要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包括购置费用、相关耗材(造影剂、胶片等)、预计使用年限、逐年的维修保养费用、折旧率、用人员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收费标准,以平衡收支、估算出年收支结余。其次,设备的配套设施也是影响其正常运转的关键条件之一,包括房屋和水电的条件、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管理人员等各方面具有资质的人员的配备。


此外,一些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对于集教、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来说,更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过程中,不仅规范了申报和审批的流程,更是对配置的数量和级别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非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


除了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其他专用医疗设备尽管单机价值并不高,但其总资产值占据医院专用医疗设备资产值的75%以上,这一庞大群体的配置原则和方法,也是考验医疗机构管理手段和管理质量的重要一关。比较而言,非大型医疗设备品牌繁杂、型号各异、数量巨大、涉及学科多,管理更为困难。


以本院为例,设备管理部门将各临床科室申报的采购需求进行汇总,按照新购和更新2类进行划分,定期组织全院规模的设备论证会对配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讨论。论证会的专家组由来自各临床科室、审计、纪委、财务、器材科的成员组成,主要针对新购设备及一些存在争议的配置需求进行讨论,综合考虑申请科室的使用需求、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最后将讨论结果上报院内,经审批通过后方可进入采购环节。采购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竞争性判、政府采购等符合国家招标要求的途径进行采购。这些手段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过快增长的医疗设备保有量,但是面临各临床科室对医疗设备强烈的诉求压力,仍不能做到系统性的管理。


况且,甲、乙类设备的配置尽管在国家规定下有着一定的取向和坐标,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是会在实行的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医疗设备配置的统筹规划、延续性的监管,合理的导向,都是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而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是不可能由使用方、财务机构、维修人员任何一方单独完成的,势必依靠的是能监控整个操作流程的专业人员,亦或是专业团队来实现。


医疗设备配置管理的趋势




1、管理的目的


拥有专业的团队、规范的流程、系统性的管理才能适应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而管理则应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以平台管理代替各科室各自为营,开放平台设备的使用,由平台科室代为管理设备,如手术平台设备由手术室代为管理而非分散到每个手术科室、临检类设备由检验科代为管理搭建大检验平台,使得平台科室服务于具体使用部门,可以更好的着眼于全院布局,提高在用设备的使用率,减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以分级配置来避免对高配的盲目性追求,对常规设备设置具体的配置等级,进行标配和非标配的分类管理,一方面杜绝了配置过度的问题,同时整合了设备的品牌和规格型号,对后期维护和统筹调配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使医疗设备平台像医疗平台和护理平台一样横向发展,临床科室作为使用者,对设备提出需求,由专业的医学工程团队对全院的专用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才能最有效地为临床提供服务,提高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


2、管理的手段


信息化是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对于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也注定是辅助医疗机构改善、提高管理方法的重要手段。这个阶段的信息化管理,应该着眼于数据库平台的搭建,用有效的数据来支持,从而约束和优化管理流程。


对于医疗设备的配置评估阶段,信息系统就足以给出充分的支持。动态的在用设备账目、全面的报废维修记录、准确无误的计费标准和收支情况,这些都是配置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指标。让这些数据都有据可循,弱化人为的、主观性的判断,可以避免诸如有些设备闲置,但还在不停申请新购,或是只考虑采购时的资金投入而忽略了日后的维护成本,亦或是配置档次过高带来的入不敷出、档次过低等问题。


当然,信息化的管理注定会对原有的管理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开放程度,也是所有领域需要认真考虑和严谨对待的问题。


3、 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设备配置管理中的重要性


医学工程人员,在院内的工作囊括了参加医院设备的规划和论证,购置中的选型、谈判、到货的安装、调试、验收、索赔及使用中的操作指导等工作;维护和修理医疗设备;根据临床需要对医疗仪器设备进行设计、改进、更新和研制,将新技术、新成果转入为临床服务;负责医学设备管理工作,包括设备档案资料、使用率、折旧、维修、计量、验收采购、安全与风险管理等;为医疗设备相关的医院电气安全性计划提供技术监督;参与医疗事故调查;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设备安全有效使用方面的培训;通过对医疗设备实施质量检测和控制保证使用安全性和医疗质量等,其工作贯穿了医疗设备使用的全流程,因此,在配置过程中最能提出统筹考虑的建设性意见。


总结


恰逢我国对医疗领域的愈发关注,大力开发医疗资源、改善就医环境的今天,国家每年对医疗经费的投入不断攀升,医疗机构自身就更应该合理运用经费,不盲目、不过度,对医疗设备进行统筹规划和全程跟踪,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医疗机构的运营状况,调整、优化配置方案。


来源:中国医疗设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