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抄本药书《群英会》研究

 johnney908 2017-08-31

 二、成书时代及流传地域的初步判断

手抄本《群英会》封面有“道光十四年岁在六月”及“系药书梆子腔”字样,细麻纸装订,纸质黄褐。从文中出现的错字、笔误,如“篇蓄” 误作“笃蓄”,  “威灵仙”误作“葳灵仙”,“饶”误作“绕”之类,可知已非原稿,则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无疑为《群英会》写作时间之下限。这些药名的误写,也说明抄写人与原作者远非一人。据此判断,《群英会》成书时间的下限,还可上推一些年代。

    梆子腔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传播地域较广者有秦腔、山西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山西梆子又称中路梆子,是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等剧种的音乐成分演变而成,其发源地即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一带。这也正是《群英会》抄本的发现地。

    在药书《群英会》第一场“甘国老请医叙寒”中有道白称;“老汉居住山西汾州府平和村。”按:北魏太和12<公元488),初置汾州,治所在蒲子域(今山西隰县),孝昌时(公元525527),移治隰城县(即今山西汾阳县),至唐未变。明万历23(1595),升州为府,治所仍在山西汾阳县。据此可以断定,药书《群英会》的写成,不会早于明万历23年,即16世纪末。从公元1595年到1834年,几近一个半世纪,跨度未免太大。如果再参以山西梆子的形成、发展,我们还可把它写作时间的上限下推至清初的17世纪中叶。因为此时的山西梆子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鼎盛时期大约在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朝。药书《群英会》写成并流传于这一时期的可能应当更大一些。

    从药书自题“梆子腔”及甘国老自叙“家住山西汾州府”,我们已大体可以猜想,它的主要传播地,当在山西中部的汾阳、祁县、孝义、太谷及太原一带。从戏文的唱词、道白中,还可以找到一些佐证,如:

    “你今日有肿毒,故来皂刺,圪哜眼,捉住你,落草决明。”(“石决明平地战海桐”)

    “你两个不在一堆住? 副旦白“ 我两个是邻家。”(“山栀投热遇妖精”)

    “世人有害金疮苦,正该请我刘寄奴。”(“威灵仙温村显武”)

“你两个一身牛气,还来訾嘴笑我哩。”(“路旁幸遇马齿苋”)

“我在此胡椒一会,去了许多冷痰。”(“山栀投热遇妖精”)

“着木贼挑一坑,顶上蓬着虚土。”(“石决明平地战海桐”)

例中“圪哜眼”(眨一眨眼),“一堆”(一块,一起),“害金疮”(生了金疮)  “訾嘴”(咧开嘴),“胡椒”(谐音“胡嚼”,即胡说乱道),“挑坑”(挖坑),“蓬”()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口语词汇和惯用语,虽然尚不能给它们划一个明确的地域范围,但在山西的上述地区,确实使用相当普遍。

三、作为科普文艺作品的评价

评价科普文艺作品,不外艺术性与科学性两条。一部好的科普文艺作品,应当是两者的高度统一。药书《群英会》正是在两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并巧妙统一起来的一部优秀作品。

在《甘国老请医叙寒》一场,甘草有一段唱词,分别介绍了18种药物及其功能,其中的常山(落叶小灌木,以根入药),《本草纲日》引历代本草书说明它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神农本草经》)  “疗鬼蛊往来,水胀,洒洒恶寒,鼠瘘。”(《名医别录》)“治渚疟,吐痰涎,治项下瘿瘤。”(唐·甄权),而药书《群英会》则简述为“理痰结,瘟疟病去。”《本草纲目》在常山条下的附方中,列举《外台秘要》、《养生主论》、《肘后方》、《千金方》、《和剂局方》等书中所收方剂28首,归纳为“截疟诸汤”、“截疟诸酒”、  “截疟诸丸”、“厥阴肝疟”、“太阴肺疟”、“少阴肾疟”、“牝疟独寒”、“牡疟独热”、  “温疟热多”、“三十年疟”、“瘴疟寒热”、“妊娠疟疾”、“百日儿疟”、“小儿惊忤”,  “胸中痰饮”十五类,至治各证,一览无遗。现行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述常山的应用亦仅两条,即“1.用于胸中痰饮,……。  2.用于疟疾”。与药书《群英会》所述极为吻合。

“甘国老”的道白中又讲到“他黄家父子内外两科俱治”,这是在分别介绍丁黄连、黄芩、黄精、黄柏、黄腊、黄香的功用之后所作的补充。查《本草纲目》乃知黄芪可治久不溃破,或久溃不敛;黄连可治口疮、湿疹,痈疖疮毒;黄芩可治目赤肿痛,痈疖疮疡;黄精可治股癣、足癣;黄柏可治湿疹、口疮、痈疖、烫伤;黄腊可治疮痈久溃不敛,臁疮、烧烫伤;黄香可治痈疽、疖肿、疔毒。再查现行教材《中药学》,其中除黄腊无载,黄精未提及外治功效(但在古代文献中确有记载),《中医大辞典》也有用黄精流浸膏外涂股癣、足癣的说明)外,三者之一致,读之令人拍案。

在第二场密陀僧的道白中有一段话:“内中有一碗驴肉,我吃了痼疾又发,风淫又动。忽然想起慈菇也能治恶疮,瘾疹,我两个因结为厚友。而今只想吐痰,身上又觉肿胀,恐怕是黄疸疾症,不免且往苦蒂庵寻他一寻。”这一段话有以下意义:其一,吃了一碗驴肉“痼疾又发,风淫又动”。此说见于宋·寇宗奭《本草衍义》:“驴肉食之动风,脂肥尤甚,屡试屡验。”民间亦有此说。其二,“只想吐痰”,“身上又觉肿胀,……不免去苦蒂庵寻他一寻。”苦蒂者,瓜蒂也,亦名苦丁香,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神农本草经》)“疗黄疸”。(《名医别录》)“吐风热痰涎,治风眩头痛”(《本草纲目》)两者又是何等一致。

在这一段话的前段,密陀僧介绍了驴肉、白蛤肉、白鹅肉、狗肉、羊肉以及鳖肉等的补益作用和治疗作用,然后讲了跟慈菇结为厚友乃因其“能治恶疮、瘾疹”,意在告诫世人,上述诸肉虽均有益,食用不当,反受其害。这和诸家本草的记载了无二致。

以上所举仅其片断,类似的例子,随手可拈。从总体看,药书《群英会》所述药性,可谓“言必有据”。至少以历史的标准衡量,它在科学知识的严谨、准确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此其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

既然是文艺作品,它的艺术水平,无疑会影响其社会效应乃至作品的生命力。药书《群英会》的艺术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情节结构。全剧八场,“甘国老请医叙寒”首叙“治病先须识阴阳”,“药性亦须知温凉”的道理,然后引出中药配伍十八反中诸药的相反、相叛、纷纷相争,  “骇得我一身汗,去请黄芪”,然后以“黄家六个儿子”为序,介绍黄家诸药“各有奇能”,继而引出“丑扮作栀子上”,在相互揶揄打诨中历数诸药。全场不过1600字,却收载84味中药,读来全无枯躁说教的感觉。

第二场“家人误犯密陀僧”,叙密陀僧因“与酒肉结朋友”,“平日各样肉儿无所不吃”,因而“痼疾又发”,因往苦蒂庵去访慈菇,被山栀撞见,咬定和尚调戏尼姑。在诮骂对唱中引出中药配伍的十九畏。此时密陀僧动了凡心,要求慈菇

一道蓄发还俗,而慈菇以“怎愿膺乐户人家”为由婉拒,全场共叙药物78味。

第三场“山栀投热遇妖精”叙山栀往热家庄请医,在“楝根树下”遇到白花蛇、乌梢蛇姐妹,得知乌梢蛇中了赤箭。由于看中了二蛇美色,山栀心起邪念、想要“到那里利心志,与他合欢”,而二蛇亦欲趁机诱食山栀。全场叙药物66味。

第四场“路旁幸遇马齿苋”叙山栀向马齿苋道出与二蛇邂逅的实情,被马齿苋识破白花蛇、乌梢蛇乔装害人。一场恶战,马齿苋放鹤虱将二蛇赶回洞中,救出山栀,并向山栀介绍了自己的厚友威灵仙。本场叙药物49味。

第五场“威灵仙温村显武”,出场“人物”有正生扮威灵仙,末扮槟榔,正旦扮紫石英,副旦扮刘寄奴等。主要叙“草叩()”进犯,威灵仙与姜黄、秦芄对战中,用苏木,苍术烟将对方战败,叙药物62味。

第六场“街前戏耍红娘子”出场仅三人。叙山栀看到红娘子后,心想“不免向前戏她一戏”,不料红娘子出言泼刺尖诮,双方言来语去,或奚落戏谑,或打情骂俏,山栀未能讨到便宜,自叹“从来没受这号圪囊”,遂向东瓜请教黄医生的住所而去。本场叙药44味。

第七场“石决明平地战海桐”是全剧出场人物最多的,有木贼、密蒙花、石斛、海桐、海粉、海金沙以及鱼鳖龟蟹等群众脚色多人。叙“平山大王石决明”得“日精月华”,“山中精邪无不依附”。因其平素“贯众”木贼,偷了人家“一只牛子”,“百姓甚是不安”,“定心大王海桐”遂率海粉,海金沙等“一齐攻他”,并将石决明战败,后密蒙花设陷井计,欲擒海桐。本场叙药物111味。

第八场“茯神和谐为媒证”在前一场基础上又增加了天南星.白茯神等脚色。开始时,天南星的一段唱白:“我想往年平定之时,倒也罢了,……到今日养脾胃谷芽也没有,……就是那跌打伤定排脓血,火烧醋淬的铜硬也没有。其穷如此,可怜人也。”颇有一些批判现实,为民不平的意味,也是本剧现实主义精神之所在。次写海粉与石斛大战,被诱落坑,做了俘虏,对方又将石斛捉获,最后由白茯神着二茯苓分别召见交战双方,促使结成姻亲,从此天下太平,自茯神回南天门向玉帝交旨,全剧以大团圆告终。(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