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流传于世的1400余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将近十分之一。多少个夜晚,杜甫凝望着那一轮月亮,心中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 所谓不平则鸣,对于杜甫来说,月亮就是他的知音,看着他的颠沛流离,看着他的落魄潦倒,也看着他的儿女情长,给了他慰藉,也给了他感伤。 756年的七月,听说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企图赶到那里为平叛效力。但启程不久,他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生死未卜之际,杜甫睹月思人,写下了一首诗:
第二年,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趁乱逃脱,投奔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没过多久,他就因替卢绾求情而被贬到华州,一路上目睹山河破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759年,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前往秦州。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思念和忧虑,写诗曰:
后来,杜甫在成都短暂的安家,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765年,严武去世,杜甫被迫离开成都,乘舟东下,路经三峡附近时,又写了一首关于月亮的名作:
如果说第一首杜甫牵挂的是妻子,第二首思念的是兄弟,那么这第三首,则是杜甫的自伤,历经大半生的磨难,此时的杜甫真可谓孤单寂寞冷。 然而,杜甫的伟大就在于即使朝不保夕、衣食不继的情况下,他的心里依然装着国家和人民,依然相信自己能够有一番作为。 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来到湖北江陵、公安一带。这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但他孤忠仍存,壮心犹在,写下一首诗自明心志:
杜甫是厚重的,是温情的,也是倔强的,面对生活的百般磨难,他的情怀不曾泯灭,他的良知不曾麻木,顽强的用诗歌记录下生命的不堪和不屈,真实而丰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