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为什么没有杀掉后周的皇帝?

 夏天真热2 2017-08-31

“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圣经》

每一个个人或者是组织都有自己的原罪,生而俱来、洗脱不掉。宋太祖赵匡胤曾于殿中为继位者勒石为戒:“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此戒几乎成为贯穿整个宋朝的宪法,也成为北宋、南宋灭亡深层次的原因。

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为什么在陈桥兵变后没有杀后周的皇帝柴氏子孙呢?这就要从赵氏兄弟兵变夺权说起。赵氏兄弟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号称是兵不血刃的将后周变成了大宋。虽然在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弑主夺权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但是多少弑主夺权的武将当上皇帝又被后来的武将杀死?老大不是那么好干的,如果你自己是弑主夺权称帝的,你再怎么要求你的臣子忠孝节义呢?虽然陈桥兵变的时候后周的皇帝是柴宗训,但是柴宗训此时还只是一个刚继承帝位的七岁的孩子呀。柴宗训的老爹柴世宗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那可是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从百姓到臣子那可都是承受了浩荡皇恩的。陈桥兵变这事本来就有点愧对柴世宗,此时如果要将柴氏灭族,会不会有更多的臣子对柴氏心怀愧疚?会不会有臣子对赵氏兄弟心有不忿?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赵氏兄弟能杀后周的臣子吗?所有赵氏兄弟的部下包括赵氏兄弟自己都曾经是后周的臣子,杀光了后周的臣子,赵氏兄弟也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且不说北方大辽虎视眈眈,中原大地上也还有后蜀、 北汉、 南唐、 吴越、 南汉、 荆南与 五代十国湖南 武平军 周行逢、闽南 清源军 留从效等势力割据呢。怎么办?攘外必先安内!刚刚取得政权的赵宋就像一个襁褓中孩子,真是经不得一点的风雨了。而此时,后周柴氏是孤儿寡母,对于手握兵权的赵氏兄弟来说几乎是没有威胁的。所以最好的方案肯定不是杀,而是好好的供(ruan)养(jin)起来。如果是柴世宗还活着,那这事就没得商量,柴世宗族必须直接杀!所以好好的供(ruan)养(jin)柴氏孤儿寡母是安抚群臣稳定内部政局最好的方案。所以杀不杀后周皇帝和赵氏兄弟仁义不仁义毛关系都没有,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同理,“不杀士大夫”和“不加农田之赋”同样都是当时稳定政局的措施之一。当然了,赵匡胤留给后代子孙的三条戒律对于大宋对于自己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其中,“保全柴氏子孙”解决了政权合法性的问题的同时,也奠定了了“忠孝节义”的社会伦理根基,必须要完成从兵变夺权到要求臣民忠君的理论解释嘛。其次是“不杀士大夫”,自己是武人干政夺权嘛,所以自己上位后第一个要防的就是“武人干政夺权”的问题,第二就是要实现怎么让文人集团拥护的问题。所以不杀士大夫其实是贯穿整个南北宋的重文抑武的国策问题,就是防“武人干政夺权”的问题,也是一个导致南北宋灭亡的背后的思想逻辑问题。最后“不加农田之赋”,这就纯粹是当时稳定政局稳定民心的权宜之计了。五代十国时期,连年战乱,田赋是赋税的主要形式。但是到了大一统的宋朝,各种商业、外贸是一年比一年发达,商业税、外贸税是翻着翻的涨。从宋太宗赵匡义时期到北宋末年,整个国家的税收已经增长了三倍。

不要过多的相信高尚的道德,更多的从讲政治的角度看历史,才能明白很多历史人物背后的行为逻辑。

这个问题我感觉是讲明白了,但是总觉得这样讲讲历史还不过瘾。如果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学习,不能让历史知道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习历史又有什么用呢?

我就思考我自己所在的单位我身边的人,他们的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曾有个朋友A,是一个小老板,说是小老板,其实年收入千万应该也不是问题。这个朋友A有些行为我一直感觉很奇怪,比如公司储备的所有招待用的酒水呀礼品呀什么的,都要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日常就堆很多,弄得这个朋友A的办公室像仓库一样。后来偶然得知,A童年生活非常不好,最差的时候连吃饭都紧张。这样就可以解释了,穷怕了嘛,虽然现在有钱了,但是把东西堆在自己看得见的地方才踏实嘛。后来我拿这事和A开玩笑,他自己也是猛然一惊,就是这种心态呀,自己随时能够看到才踏实嘛,不喜欢办公室里空荡荡的嘛。所以这种背后的逻辑这种原罪,可能连你自己都意识不到,但是他一直在你心里,伴随和影响你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