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赵东华 2017-08-31
 

  天之涯,海之角,有一个近四百年历史的渔村,名叫沙塘湾。村东南为海湾,有长约五百米,宽约二百米的沙滩,内低外高,形成一条沙栋如塘坝,故名沙塘湾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地理环境

  石浦港北有一座炮台山,高153米,有一条岭,岭以村名,因岭上有虎头岩,故亦名虎头岭,是通往延昌、石浦唯一岭道。岭高80米,弹石子路。在岭上向西南望去,即见石浦港北部风光。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在石浦古城东北3.2公里,隔港有萝卜山岛和牛栏基岛为屏障,形成干门水道和淡水门水道,是大目洋和猫头洋分界线。村东南3公里即为石浦港北大门铜瓦门,是该村渔船进出石浦港主要门户。村北有平岩山咀,挡住北风。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炮台山之炮台,非轰击敌人之炮台,乃明清之烽火台,南北可瞭石浦所、昌国卫所属烽火台。清代改烽火台为号炮台,故名炮台山

  1994年开通沙塘湾与向浦村隧道,长480米,宽5.5米,高4.5米,2006年改建,宽7.5米,双向行。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闽南文化

  沙塘湾村居民,自清代中叶从闽南迁来。据沙塘湾刘姓老人云:其祖从福建泉州松岙迁来,近三百余年,祖传已有八代。据2008年统计,居民276户,858人,其中男425人。其中陈李刘3姓据多,陈姓173人,李姓143人,刘姓93人,尚有王朱黄吴杨柯张占等姓氏。村民祖上多自闽南迁来,至今仍说闽南话,但对外交际却说石浦话,为象山方言岛之一。飞人柯受良石浦铜关村人,其外祖母家沙塘湾村。改革开放以来,四分之三居民迁居石浦和延昌,其余居民留居沙塘湾,从事钓虾作业或养老。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有王爷庙,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2002年重建。大殿3楹,戏台1座。祀池府王爷、狄王爷。池府王爷是何神?村民不知。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王爷信仰为石浦民俗特色之一,有明显地带,石浦东北角自铜瓦门、沙塘湾、五爱、延昌、后岗山、黄埠岭头闽语带,居民氏族大都在清康熙以来自闽南迁来,其信仰亦如影随形而来。王爷者,郑成功祖孙三代,即脸部深褐色者郑成功(池王爷)、赤红色者郑经(朱王爷),白色者郑克爽(李王爷)。碍于清廷高压,民间祭祀郑成功不能公开,而民间对郑成功的祭祀活动又不肯中断,于是有所变通。一是将改为,因闽南泉州府之腔调,郑与池两字音同而韵异,池为郑之假借。如将池王爷3字连念,音韵与郑王爷3字相似,但其他州府人士却无法体会此一奥妙,更可轻易欺骗不懂闽南语的清吏。

  又平岩咀头有土地庙。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渔业生产

  沙塘湾北为大目洋,南为猫头洋,秋冬春三季多浑水,清明后,台湾暖流进入,水温升高,盐度由12‰增至35.5‰,水色变清,饵料丰富,是多种鱼类繁殖、栖息的良好场所。清顾炎武先生《天下郡国利病书》云:淡水门,在石浦港北,铜头山与牛栏基岛所夹之水道者,产黄鱼之渊薮。每岁孟夏,潮大势急,则推鱼之深。鱼船多捕鱼于此出洋捞取,计宁台温大小船以万计。小满后凡三度,夹旬之间,获利不知几万金。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沙塘湾离淡水门最近,是捕鱼最好去处。故清康熙二十三年展复沿海,闽南渔民北上,在沙塘湾定居建村,世代业渔,安居乐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有渔船51艘,1300吨位,3850马力。近年新置渔轮56艘,5400吨,8466马力。2008年共有渔船83艘,年人均收入16548元。有山林753亩。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历史事件

  民国29年(1940104日,日本军舰2艘,泊铜瓦门外,放汽艇1艘,载伪军10数人,登沙塘湾村,掠去猪一头,鸡20余只。

  民国30年(1941419日清晨,日军在沙塘湾登陆,石浦沦陷。

  195066日,匪郑邦华率部郭阿宝等5人,自沙塘湾登岸,欲杀延昌柯芝芳,柯此时以先一刻钟乘船去渔山岛。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的历史文化

  沙塘湾村坐西北,面东南,冬暖夏凉,村中年老长者不愿离开,且隧道开通,交通便利,为开发为旅游避暑胜地。并开发萝卜岛、牛栏基岛、铜头山岛为避暑、海钓、狩猎观潮的上好胜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