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婵娟室 | 杜甫的最后十年(第一篇)杜甫自陇入川遗踪寻访

 泮溪别馆 2017-09-01





《登剑阁》


梅疏影


剑门真壁立中复耸危楼。

眺望三秦逼登临百感浮。

时迁成紫陌叟老自青州。

知我蜀人故班荆话武侯。



在人间-吴琳 来自古婵娟室 07:52

演奏:箜篌大师吴琳



《杜甫的故事》






《杜甫自陇入川遗踪寻访》


杜甫(公元712年元月一公元770年),字子美。杜甫于公元759年12月入川,到公元768年1月出川,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杜甫一生一千三百多首诗,其中一百多首写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前。而有八百多首在巴蜀完成。这八百多首中又有四百多首在重庆完成的。并且在重庆写的四百多首中,有他一生中最长的诗,最高成就的律诗。


请跟随我们诗意访古的示意图和解读,走进杜甫的世界,从他的诗词故事中了解诗人生命最后,也是成就最高的十年。




梅疏影 作


公元759年春天,杜甫从洛阳至华州,秋天从华州至甘肃秦州(天水),可他在天水的生活几乎到了等米下锅的地步。诗里写道:"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多么的可怜。只有一文钱看守口袋了,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永远无法想象,一分钱难死英雄。


秦州(天水)生活的艰难,让杜甫决定去甘肃同谷(今成县)试试运气。他到同谷前得到了诗友之信,欢迎他去投靠。可他真去了,才发现诗友只是口头上慷慨,实际一毛不拔。同谷已经十一月的天,杜甫在那里"手脚冻皴皮肉死",连衣服都穿不暖,更是可怜。杜甫一年之内搬了四次家,可同谷也呆不下去了,杜甫作出了他一生最为艰难的选择:去巴蜀!

公元759年12月初,杜甫携妻小从甘肃同谷(今成县)向成都出发了。他是"迫物累",进入避战乱,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去,便是十年,到死也没有回


公元759年十二月初,杜甫携妻小从甘肃同谷(今成县)向成都出发了。他是"迫物累",进入避战乱,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去,便是十年,到死也没有回长安和故土。



*杜甫陇南行路线: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同谷——凤凰台——万丈崖——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


备注:经赤谷(今天水市暖和湾)、铁堂峡、盐井(今礼县东盐官镇)、寒峡(今西和县长道镇祈家峡)、法镜寺(今西和县北石堡城西山上)、青阳峡(今西和县东南五十里处)、龙门镇(今成县纸坊镇府城村)、石龛(今成县观音崖)、积草岭(今成县西北九十公里处的殿山梁)、泥功山(今成县牛星山)来到成县,在凤凰山下凤凰村结茅而居。约住一个月,至同年十二月初,离开成县入川。


*杜甫自陇入川的路线:甘肃成县一粟亭休整两天一翻越木皮岭一攀越青泥岭一渡白水峡,沿嘉陵江一线行进一葭萌县越牛头山一大木树一剑阁一德阳鹿头山一成都。



杜甫自陇入川的路线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杜诗详注》卷之七曰:'乾元二年秋至秦州后作。



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其二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南郭寺


其三: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其四: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其五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北流泉



青阳峡又名青羊峡,在西和县南五十里处。


青阳峡(杜甫)


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

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

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

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

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

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

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

东笑莲华卑,北知崆峒薄。

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廓。

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莫。


青阳峡



寒硖〈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峡不可渡: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泝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甘肃成县西狭颂


梅疏影 作


法镜寺的位置,在寒峡和青阳峡之间,这两峡均在西和县境内。寒峡,今名祁家峡,南距县城二十多公里,是西和北去天水最重要的通道,地质险隘,法镜寺位于西和县城以北12公里处的石堡乡石堡村的五台山,是陇南境内一处著名的石窟佛寺。因唐代大诗人杜甫留诗而声闻陇右:


《法镜寺》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

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婵娟碧鲜净,萧摵寒箨聚。

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

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

拄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

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


法镜寺


法镜寺石窟


杜公祠(杜甫草堂)


坐落于成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飞龙峡口杜公祠,是一组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也是国内现存三十七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即公元八七二年),成州刺史赵鸿在五律《杜甫同谷茅茨》中写道:'工部栖迟后,邻家大半无。青羌迷道路,白社宗杯盂。大雅何人继,全坐此地孤。孤云飞鸟什,空勒旧山隅。'说明当时故居遗迹尚存。宋徽宗宣和五年,(即公元一一二三年),'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县令涑水郭慥始立祠。


使来者美其山川,而礼其像,忠其文',也就是在杜甫故居的遗址上重修了一座祠堂。后来经过宋、明、清,民国年间几次修建和补葺。


杜少陵祠

  

杜少陵祠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素有'诗圣'之称的杜甫而建。


杜少陵祠


庭院中,碑石林立。现存较早的有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宇文子震刻写的诗碑,明世宗嘉靖九年(庚寅)和十九年(庚子)立的两座诗碑,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立的《重修杜少陵祠记》碑石等。


院内原有八株参天古柏、一棵国槐和一簇海棠,人称'八柏一槐一海棠'。现古柏仅存两棵,一棵弓腰,宛若老者负重,一棵笔直向天,好似如椽巨笔,据说为杜甫亲手所栽。


杜少陵祠


然而当杜甫一家历经赤谷、寒峡、铁堂峡、龙门镇等险要,又翻越了积草岭、泥功山,千辛万苦来到同谷县后,县令却因杜甫已辞去左拾遗之官且穷困潦倒而避之不见。想象中的乐土瞬时化为乌有。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47岁的老书生杜甫此时只好自力更生。他先在同谷县南山的飞龙峡口搭建起了一间茅屋。他和妻子杨婉、长子宗文、次子宗武、小女杜蓉和小弟杜占,一家六口暂时寄居于深山穷谷间。


隆冬季节,大雪封山,诗人全家饥寒交迫,生活的辛酸悲苦均见于血泪之作《乾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简称'同谷七歌')。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凤凰台,其美称为高台鸣凤。台在成县飞龙峡中,东河东岸,东南距县城5公里。山腰有进现泉,雨则盈。《方舆胜览》云:'天宝间哥舒翰有题刻。


《凤凰台》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

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凤凰台


《龙门镇》


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

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

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

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

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木皮岭,在甘肃省徽县栗川乡和成县境内,木皮岭因其上遍生木兰树(又名辛夷树,木莲树,其皮入中药名厚朴)而得名。木皮岭是徽县西部一道天然的屏障,山势高峻,古代为入陇要冲。


杜甫从同谷出发,在甘肃粟亭小憩了两天,便开始翻越甘肃入陇最险处:木皮岭,在甘肃省徽县栗川乡和成县境内,木皮岭因其上遍生木兰树(又名辛夷树,木莲树,其皮入中药名厚朴)而得名。其东南与青泥岭相对,山势巍峨险峻,陡峭崔嵬,刺天裂地,云烟万叠。


杜甫《木皮岭》里的诗句'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可是,风景好看不好走,杜甫年轻时也曾到过五岳,可如今上了木皮岒,才知"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大山高耸入云,遮天遮日,俯首却是万丈深渊。人烟稀少,怪兽出没。不是"再闻虎豹斗",就是"山猿饮相唤"。



《木皮岭》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

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喧。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闻虎豹斗,屡局风水昏。

高有废阁道,摧折如断辕。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




青泥岭铁山西北接木皮岭,东南临嘉陵江,青泥道蜿蜒其上。青泥岭与青泥道是宋代之前由陇入蜀的'嘉陵道'中的艰险地段,在大八渡沟必经的一段300多米长的手扒崖又是这段路途中最为险绝的路段。青泥岭在甘肃省徽县境内。铁山是青泥岭山脉最高峰,海拔1746米,又名巾子山,位于徽县东南20公里处。


铁山,又名巾子山、泥公山,是青泥山脉最高峰,是青泥岭的组成部分,海拔1746米。地处古代古蜀道要津,为徽县南境屏障。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又因山色如铁俗称铁山。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叹此。唐时在岭前设青泥释,山顶有铁山寺、玉皇殿等古建筑。



青泥岭


杜甫一家从店村、横川一线前往栗亭镇,在经过几日短暂的停留后向南攀越了木皮岭(又名木兰花掌),道经庙山瓦房村(杜诗里的当房村)、小地坝、小河村(古白沙渡)、大河店、黑沟、照壁崖、转登青泥古道,过青泥店,辛家吊沟、孟家滩,至武家坪、太和庵、再经铁山栈道上的甘树垭、穆家沟,于夜半时分在位于今虞关乡的老虞关渡(水会渡)处横渡嘉陵江。


青泥岭


甘肃成县粟亭乡三根村是杜甫歇息地。徽县栗川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的地方,这里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这里因诗圣杜甫的一段旅居故事而出名。


徽县城西40里的栗川乡杜公行政村山根自然村一带有与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关的

杜公村、杜公小学、杜公祠碑、杜公祠堂、杜公井、杜甫钓台等文化遗迹。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曾在栗亭山根村一带寓居过,故而唐宋以来文人雅士在栗亭留下了许多缅怀杜甫的诗文、题记、碑刻,修建过纪念杜甫的祠堂。


早在北宋中期,木皮岭下的山寨坡已筑有杜公祠堂(距元观峡一里余,即木皮寨杜公草堂。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的诗意建造了一座纪念杜甫的祠堂,取名'嘉亭'。北宋大诗人贺铸编成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的《庆湖遗老前集》里有一首缅怀杜甫的《寄题栗亭县名嘉亭》诗,这是迄今发现较早记述栗亭杜公祠的一首诗,可知栗亭草堂创修于公元1095年之前。


1992年在杜公村换发现有一块宋代《杜甫诗苑》文字石碑。现存杜公祠遗物有清代童华祖撰《重修杜少陵祠堂记》(百世师宗)石碑,张伯魁《重修杜少陵祠堂记》石碑与张若金《师范永垂》祠堂与戏楼之间中有一口水井,村民称'杜公井'。


杜甫钓台位于杜公村南山雌牛湾、木皮岭下的元观峡内。


《徽县志》记载:杜甫钓台,元观峡内。唐乾元中,杜甫居同谷(栗亭当时为同谷一镇,故诸史皆从行政区划曰同谷),杜甫曾垂钓于此。明御史潘士藻游此以志其事,在河东岸摩崖石刻 '宛在中央,少陵钓台'字。文物部门1990年设立的'杜甫钓鱼台'文物保护碑一块。


成县杜工部祠堂及碑刻


在陕西省略阳县青泥河小学院内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大的一棵相传为李白手植,小的一棵相传为杜甫所植。


子美村


  

《水会渡》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

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

迥眺积水外,始知众星乾。

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


杜甫在寒风凛冽的隆冬季节,昼夜兼程的行走在高山深谷中,他们每天起得很早,冬天的黎明最是寒冷,手脚都冻僵了,木道石阶有雾水,时常打滑跌倒,"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脚寒"。而天都怪黑尽了,他们仍未找到栖身处。"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


有时候天黑渡河,一身都快湿透,让杜甫悲痛交加。"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他在心中为妻儿担心,自责,更多无奈。可惜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在这乱世无安身立命之处,连家人也管不好。




《白沙渡》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

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

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涛越凌乱。

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梅疏影 作

  

龙门阁位于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内,是古金牛道上最著名的栈阁之一,'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工',是川北道教圣地之一,龙门石林曲径通幽,神韵万端,龙门三洞气势宏伟,景色壮观,被誉为'川北第一大洞'。《云栈记程》载:'龙洞背一名龙门山,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潜水奔流其中,声甚厉,穿山腹而出。分为三洞,水迳二洞出,三洞西南流入嘉陵江。' 龙门阁作为古代勾通秦蜀的险要陆栈,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登顶极目,较场坝、营盘梁、朝天关、筹笔驿。


《龙门阁》


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

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

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

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

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

饱闻经瞿唐,足见度大庾。

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


"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秦岭一带的山多绝壁,下面便是咆啸的急流。而栈道就盘旋在绝壁上。所谓道路就是将绝壁山打上洞,打天天插入木棒,再在上面辅上木板,走起来吱吱作响,晃荡得让人害怕。杜甫一家老小相互扶携,战战兢兢走在栈道上,妻儿吓得两腿颤抖,轻声啼哭,真担心坠下悬崖,尸骨无存。"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杜甫过去游过很多险境,可也没见过龙门阁栈道这样的危险地。"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


龙门阁


葭萌县,本汉葭萌县地,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於今县南置晋安县,隋改为葭萌县,取汉旧县名也。嘉陵江,在县城南。


葭萌县


牛头山位于出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三国演义》中,有'姜维兵困牛头山'的情节,说的就是距昭化古城不远的牛头山。出昭化古城西门,沿古蜀道爬山而行,约七公里,便到了。


广元牛头山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剑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军镇,入川喉舌之地。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杜甫以前只在诗词与传闻中了解剑门关,而经过近二十天的翻山越岭,杜甫终于到了剑门。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剑门关


成都平原东北边缘,一条山脉从西北斜向东南。山虽不算高大,却也十分俊逸,历史上颇负盛名的三国蜀汉'兴亡'的佐证地——鹿头山白马关就在这俊逸的山脉中段。


《鹿头山》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

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

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

有文令人伤,何处埋尔骨。

纡馀脂膏地,惨澹豪侠窟。

仗钺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

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


759年12月下旬,从甘肃成县出发近一个月的杜甫终于到达离成都只有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德阳鹿头山。眼前便是一望无际的天府之国一一成都平原。杜甫欣喜若狂: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诗人一家的入川路总算走上了平坦大道。


鹿头山白马关


成都,公元前611年建城。至今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


成都,有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文豪。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雅士。而杜甫到成都后的真实生活到底怎么样呢?

他怎么修起草堂的,他哪来的钱款修建?

他为什么只呆了两年便离开,而后在川北流亡?

为什么他在川北流亡近两年,打算举家出川时,又返回成都住了两年?

他为什么最终还是离开了成都?


且请收看第二集:杜甫最后十年之万里桥西一草堂。

杜甫草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