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有位山东乞丐,耗费毕生心血做一事,逝世后5万人为其送葬|帝王|道光|武训

 轻风无意 2017-09-01

子渊之前为大家介绍过许多经历传奇的帝王将相,其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些小人物名垂千古,比如晚清时期的山东乞丐武训。

▲武训纪念馆▲武训纪念馆

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武训出生于山东堂邑县的一个赤贫家庭。由于武训7岁丧父,因此无钱求学,只能在地主家做佣工。然而无赖地主利用他不识字的特点做假账敷衍他,在后者讨要工钱时反诬其撒谎,还派家丁将其毒打一顿。武训又气又恼,一下就病倒在床。

▲幼年武训剧照▲幼年武训剧照

在卧榻之上,武训痛定思痛,觉得自己人生不幸的根源是未能接受教育,于是他萌生了强烈的办学意愿。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21岁的武训开始他的乡村办学计划。为了筹资,他在各地表演过扛大鼎、刀破头等杂耍,也曾捧着破碗四处乞讨。运气好的时候,他能讨到一些较好的衣服、食物,他就立即换成银钱,自己则长期吃糠咽菜,不舍得多花销一分。


▲纪念武训义举的绘画 ▲纪念武训义举的绘画

此外,他也当过收麦工、背煤工等,深刻地体验着人生,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49岁的武训已积累了一笔可观财富,于是他花钱4000余吊在老家堂邑县建起第一所义学,名为“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的举人家中跪请他们任教,这些人听闻武训的事迹后,都答应到义塾免费任教。

▲武训前往贫苦人家宣传▲武训前往贫苦人家宣传

有了老师,还要招学生,“崇贤义塾”基本只招收贫寒人家的子女,不仅学费全免还提供膳宿,开办第一年就招了50人。在学校的管理上,武训非常尽责,他时常在义塾中巡视,对于用心的老师会叩跪致谢。对于偶尔贪玩的学生,他会谆谆劝勉。师生受到他的感召都努力上进,私塾风气极为纯正。

▲清代私塾复原场景▲清代私塾复原场景

随后武训又利用剩余钱财陆续开办了馆陶县义学、临清县义学等三所义学。此时武训的美名也早已传到京城,光绪皇帝甚为感动,钦赐“乐善好施”匾额并赏黄马褂一件。至此,武训历尽一生办学的壮举,也算是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今人题写的条幅▲今人题写的条幅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武训病逝于临清县义学,人们按其遗嘱将他葬于“崇贤义塾”东侧。出殡当日,山东多地官绅集体为这位传奇乞丐送殡,而乡民自发送殡者更是多达万人,一时间哭声震天、山河落泪。民国时期,为普及初等教育,各地曾多次掀起学习武训精神的高潮,还特意制作了电影《武训传》。斯人虽逝,精神长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