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秘书故事∣一份调研报告的“副作用”

 Purefact 2017-09-01



几年前,作为新招录的选调生,我被分配到镇党政办工作。那年参加的一次调研,令我记忆犹新,而那次撰写调研报告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对我以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记得那年的8月中旬,镇里收到县委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对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研的通知》,调研任务最后落在了我身上。作为一名刚进入办公室只有月余的新兵,我对什么是调研报告、怎样撰写调研报告一无所知。此次调研涉及本镇近五年来公务员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级情况、工资水平、流入流出等诸多方面,而且要求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炼经验做法并给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怎么完成调研任务?那时我最大的感受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为了“应付差事”,我想到了“复制+粘贴”的方法。于是,我向组织室、财政所等几个单位简单了解情况后,就匆忙地填满了表格。至于调研报告正文,则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乡镇公务员调研的范文,大段地复制过来,然后“改头换面”,用了不到一个星期,一篇五千多字的调研报告便草草出炉。


初稿交给党政办主任,几分钟不到就被“毙”了。主任指出了不少硬伤:文章架构有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建议缺少“含金量”、排版非常不规范等,并给出了一些意见。

碰了一鼻子灰后,我只好从头开始。先认真学习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知道了排版方面的问题所在;又借阅了一些公文写作方面的书籍,仔细研读其中的调研类文章,终于对调研报告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便在原稿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又一次“交作业”,没想到依然不过关,原因是没有切中要害、认识不深、对策缺乏针对性。


再次被打回后,我主动咨询老领导、老同志,向他们求教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对策,并向母校行政管理学院的老师请教。之后,又对调研报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这次总算过了主任这一关,可以交给镇党委书记审阅了。

一天后,主任将修改稿交给我,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笔迹,连遣词用字、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修改。我被书记的严谨折服,也看到了自己在公文写作中的差距。等修改完毕后再次上交,总算得到了书记认可,同意上报县委组织部。


到县委组织部提交调研报告时,综干科科长简单看后,随口问了一句:“你们单位近五年调出八个人,都有哪些人被调走?去了哪些部门?”听到这个问题,我顿时懵了——因为自己当时偷懒,对数据没有仔细核实便填上了,现在自然也回答不出。就这样,调研报告再次被打回。

带着惭愧和反思,我重新核实填写了表格,使调研报告有了翔实的数据支撑。经过了认真修改,调研报告总算完成了,五个《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统计表》也都分别在附件中进行了详细补充说明。这次调研报告上交后,得以顺利通过。


一份改了数次的调研报告,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更让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一步一个脚印,总是试图偷懒耍滑的话,到头来只是糊弄了自己。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7年第1期。原题目:《一份调研报告的“副作用”》;作者:薛建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