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变法层出不穷,变得是什么?

 伟天英 2017-09-01

古代变法层出不穷,变得是什么?

从两千年前秦国的商鞅,再到后世明朝的张居正,历朝历代都有变法者的存在。然而变法者前赴后继,推行的新政存活者却寥寥无几。更大的悲剧还在于,很多变法者在新政流产之后,往往还要遭受无妄之灾。

明明知道有灭顶之灾,为何还偏偏要去做呢?各个朝代的变法,究竟是想要改变什么?

可以这么说,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推行的变法,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社会的制度模式,永远避免不了土地兼并问题。农业生产是封建时代的根本,那土地就是关键性因素。而变法者们想要变革的,就是土地的分配和提高劳动生产价值的问题。

梳理一下历代变法者的主张,都是围绕土地在做文章。

商鞅(秦):废除井田制,开立阡陌,准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桑弘羊(西汉):农商交易、以利本末,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加强农业生产。

杨炎(唐朝):施行两税法,废除租庸调制度。

张居正(明朝):施行一条鞭法。

古代变法层出不穷,变得是什么?

各个朝代土地的分配有以下几种,一部分土地被皇帝直接占用,生产的农产品不用缴纳租税。一部分土地被有功的权贵阶层占用,由于这部分人员很多,他们占用的土地甚至超过了皇帝占用的土地,剩下的土地,就被全国的大小地主们占据了。而普通百姓的土地,不但量少,而且很多都还很贫瘠,但是他们的土地却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的赋税。

在每个朝代建立之初,由于政治还比较清明,权贵们占据的好地还不会太多。越往后期,土地的兼并情况就越严重,这是因为古代的农业是最大的生产产业,有产者在扩大自己的财富时,只能是在土地上发力了。

所以,每个朝代的有识之士,他们推行的变革,解决的就是土地再分配和兼并的问题。

因为土地大规模兼并后,受害者不仅是百姓,还有朝廷的税收。那些兼并土地的权贵们,为了少缴纳赋税,就会少报赋税,那么所有的赋税负担都压在了百姓身上。然而他们的土地又相对贫瘠,朝廷的税收就只能减少了。

但是变法就是要割权贵们的利益,他们当然要拼命的反扑。变法对朝廷有利,对百姓也有利,但是权贵们不同意。以范仲淹的变法为例,皇帝宋仁宗绝对支持,可是变法推行之后,宋仁宗身边的人,还有其他的一些权贵,开始极力阻挠和反对。

对皇帝而言,当危机不是迫在眉睫的时候,他只会在各方势力之间搞平衡,而不是持续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所以即便他知道变法是好的,但为了平衡眼下的情况,他最终还是会叫停变法。

所以,古代变法事业的成败,往往维系在一个人的命运上。如果这个人死了或者在政治上垮台了,那他推行的变法也就夭折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代的变法,都没有脱离封建这个大的背景,不能彻底改变土地属于地主和权贵阶层这个基本事实面。当变革推行的时候,可能地主阶层会收敛和被压制一些,一旦他们反扑,那么变法也就付诸流水了。

古代变法层出不穷,变得是什么?

因此古代变法的失败,败在制度,败在根子没有彻底挖掉。不过我们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毕竟身在此山中,他们就是那样的格局。也因此古代的变法,就是一种修补,查漏补缺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