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积月累话中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拾翠寻芳 2017-09-01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传化水谷、输布津液的器官,所谓“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成为食糜,下降于小肠,小肠承受胃的食糜,再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以养全身,其中的水液经三焦渗入膀胱,浊者为食物残渣下传大肠。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蒸化作用排泄于外而为尿。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经燥化与传导作用,通过肛门排出体外是为粪便。在上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汁的排泄以助消化,及三焦的疏通水道以渗水液的作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故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顺”之说。

饮食物从口摄入以后,经过六腑的共同作用,从消化吸收乃至糟粕的下传排出,必须不断地由上而下递次传送。六腑中的内容物不能停滞不动,其受纳、消化、传导、排泄的过程,是一个虚实、空满不断更替的过程。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满则病;通而不能滞,滞则害。

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津液被灼,必致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而大肠传导失常,肠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又如胆火炽盛,每可犯胃,出现呕吐苦水等胃失和降之证,而脾胃湿热,郁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见口苦、黄疸等症。

六腑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故在治疗上又有“六腑以通为补”之说。这里所谓“补”,不是用补益药物补脏腑之虚,而是指用通泄药物使六腑以通为顺。这对腑病而言,堪称为“补”。当然,并非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药物治疗,只有六腑传化功能发生阻滞而表现为实证时,方能“以通为补”。否则,如胃阴不足、膀胱失约等证,治疗又当补虚扶正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