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门推敲(二)脉学篇:七绝脉

 水木年华138 2017-09-01
    釜沸脉

    肺气死脉,其形漂浮无根,如风吹草散乱漂腾之象,又如风吹毛而浮散无伦。此属但毛无胃,失去冲和胃气的死脉。

    脉来应指,如水之波浪,忽分忽合,极难分辨,行急速而动,其状如汤沸一样,一息十至以上,乃精气衰极所致。

    釜沸脉位,在肌肉之上,皮肤之下,有出无入,如汤沸一样,沸腾外涌,又好似餐盘里汤羹上漂浮的油脂,不断向外溢出,见此脉形,便是凶候绝死之脉。若用攻代药治之,直用人参、黄芪、当归、附子之类尚有余地。

    釜沸脉搏动,其位浮浅于皮肤,有出无入,脉率极快,一息十至以上,约合180次/分以上,息数尚清楚,节律基本上规则,其状如锅中煮沸之水,费腾时不停地外冒水泡,其中内空,故称釜沸。

    (1)特点:①釜沸脉肌肤浅表可触到搏动,脉率极快,一息十余至,约合150~200次/分,息数尚清晰,如釜中沸汤,有出无入,绝无跟脚。②轻触及即应指,脉来极数而涓利无力,稍重按脉动消失,其脉搏节律基本规整,无疏密表现,但计数较为困难。③脉中无冲和之象,失掉了胃气、神气、根蒂状态。④脉具散、涩、结、代脉等特征,脉率虽基本规则,但它常可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出现。

    (2)脉理:阳热炽盛,阴液枯竭,阴阳离合,热极则阳亢,鼓搏于脉,脉气运行极速,阳亢则孤阳浮越于表;阴液枯竭,阴血极少,脉道源竭,搏血不足,脉行无力,如釜沸脉中空,漫无脚根之象,普济方夫阴在内阳为之守也。阳数极而亡阴,则气无所守,故奔腾而沸涌,气亡则形亡,此所以为必死。

    釜沸脉的节律大多较为规则,在力势上,其搏动从开始发现,到终止时,无明显改变。脉率极数,脉体形体清?,无大变化。

    鱼翔脉

    浅露于表,在寸口脉寸(关)处搏动微弱不显,而尺部搏动显见,故曰“头定而尾摇”。

    或关部脉动微弱,而寸尺部脉动显见,故曰“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

    浮泛乏力,搏动极数,息数乱而不清,稍按则无。或脉行似有潜伏,故曰“似有似无”。

    按诸家论述,位浅露表,脉来极数,约在160~200次/分,节律不齐,寸口三部脉搏动以无力为主,但常表现强弱不一,如脉寸、关部搏动有微弱似无之感,而尺部搏动似有而显见,或稍按即无,或似有似无,且易合并转化为其他怪危之脉象。

    (1)特点:①位浮浅表,初期形体轮廓清晰,起落变化易见,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脉的力势逐渐或突然减弱,脉率极数,约160~200次/分,节律多不规则。②寸口脉中,可出现关部弱,范围固定,但有模糊似无感,寸、尺部较关部浅而易见,似有感觉;或寸、关、尺三部脉来似有,但极其微弱,不离其位;或寸、关微弱,而尺部显见。③切诊时,手指开始触及似有,稍按即无,或似有若无,其体极其软弱无力,毫无冲和之象,脉中胃气、神气、根蒂全失。

    (2)机制:阴寒之邪盛极,损伤阳气,以致阳气衰微为无力鼓搏脉行;阴阳将离,孤阳无依而浮越于外,呈虚性亢进之势,脉气行速极数而乱,浮泛无力,似有似无,如鱼翔之状。

    麻促脉

    形大而空虚,似羽毛循摩人的皮肤一样,轻虚力软。

    王叔和将“麻子动摇”之脉,称为“结去”脉,形如麻子粒那样细小,搏动没有一定规律,往来零乱,有出无入,浅显于肌表,此乃肾之真脏脉外露,属肾脏功能将竭之兆也。

    麻促脉来细微至甚,往来急促,纷乱无序,以致有往来不清之意,脉率达160次/分左右,节律不规,沉候方显。

    (1)特点:①形体极其细小,近乎于微,甚或触摸不清。②有出无入,搏动零乱如麻子,浅显于肌表。③脉率极数,约在160次/分以上,不易测定其数。④脉率不规则,带有急促、结代之象。⑤沉候时,脉搏仍显,但极其微弱,指下感觉有二:一是指下有脉动感,呈细微欲绝象。二是指下无脉动感,呈细微已绝象。

    (2)脉理:肺主气司呼吸,敷布水谷之精,调养脏腑之功能,以朝百脉。今肺气将绝,津液输布失司,卫枯营竭,脉道缩涩而细微,相傅阴亡,心阳亦亡脱而无助,呈虚性亢进之势。阳浮散于外,故脉动呈现麻促纷乱之状。

    解索脉

    脉动有忽密忽疏形象,往来快慢交替出现而无规律,但后世以乍疏乍密相称,如解乱绳索之状。

    《难经·十五难》:“冬脉石,反者为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本《难经》提出冬石脉,由脉气来时,沉濡带滑而显石象,为正常冬季脉象,并以常衡变,若脉气来时长而软,似解绳索那样无力,而去时则急促有力,似以弓弹石一般即为死脉。

    冬石脉,应肾脏,属于冬旺的北方水。脉中只有石象,没有冲和的胃气,便是肾真脏脉显露,为死脉。

    仲景言:脉来忽而快,忽而慢,毫无秩序的必死,脉紧急而硬,好像绞紧的绳索,也主死脉。脉紧急如转索,此必无柔软之象,乃胃气已绝,主死。

    叔和言解索脉,至数较快,散乱无序,反复出现,而无一定规律性,似用手摸在长而散乱无序的绳索上那样,乍疏乍密。

    按诸家之意,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忽大忽小,散漫不聚,反复出现,如解绳索,速率多在85~140次/分,快慢与强弱交替出现较为明显,且多见于两尺部,宜在浮、中二部探取。

    (1)特点:脉率不规则,散乱无序,时快时慢,多在90~130次/分之间,脉体或大或小,脉力可强可弱,强者坚强有力而长,弱者细软无力而散,且速率快慢与历史强弱常交替出现,形象清晰。

    (2)机制:肾为先天之本,命门则是人体生命的根蒂,内涵真阳,并蕴藏真阴,肾与命门之火俱亡,阳无蒸腾不化,有阴无阳,则孤阴不生,脉中气血逆乱,行动无序,故脉见忽快忽慢,忽强忽弱,散乱不聚,如解绳索,或尺部显见。

    虾游脉

    往来似虾游状,浮于水面,有时则跃然而去,隐没消逝,稍停又复现,来时行迟而慢,去时脉数,极快的隐匿不显。出现脉律不整忽快忽慢,脉位浮沉不定,脉率偏数而紊乱之状。

    戴氏言浅露皮表,隐隐约约,时而一跃而消逝,用手按则杏然不见,一会又复出,时隐时现,反复出现,持续时间很短又消失。

    崔玉田:“沉时忽浮,如虾游然,静中一动。”

    虾游脉,位浅露在皮肤,如虾游水面之状,脉的跳动无力,时隐时现,反反复复。

    沉,乃脉位极沉,近行筋骨,是有根蒂之象,虾游无胃无根,何能沉中一浮,此说不当。

    按诸家之言:虾游乃在危证时出现的一种脉象,脉道搏动极数行速,偶尔有可变的缓慢,脉率多在160次/分以上,脉位多浅表在皮肤,浮取无力,时隐时现,稍按则无,反复短暂的出现,如虾游水面,杏然不见,须臾又来,隐约甚急,倏尔而去。

    (1)特点:①脉位浅露肌表,如虾游水面,脉行急数,脉率可达160次/分以上,起落无力,时隐时现,时间短暂,反复出现,脉律紊乱,极不规则,此种脉象持续的时间较短,出现时仅有数秒,数分钟之内,个别可达一个小时左右,心律极度紊乱不齐。②浮取搏动极其无力,稍按则无,脉数难以测定。③全无胃气、神气、根蒂之象,极其软弱,毫无冲和之气。

    (2)脉理:病久不愈,阴损及阳,胃中阳竭,真脏腑显露,命门之火衰败,不能熏蒸脾土,脾失运化则饮食不入,谷气已绝,气不接续。脉行无力,时隐时现,肾元精气耗尽,阳浮散于外,致脉速甚急或缓,故其状如虾游水面,隐隐有形,时而跃然而去。

    《普济方》:“夫谷气以真气为本,相附而周荣于一身以应十二脉之动,今也真气即丧,而谷气独存,则神无所依,故魂魄飞扬也。”

    屋漏脉

    一呼脉动一次,一吸脉动一次,一息二至,乃少于平人之半,属正气不足,阳衰之兆,故曰少气。脾之真脏脉来,如鸟嘴之锐,如鸡爪后尖突之尖,又似屋之漏水,点滴无伦,如水流去而不能复返,皆为脾气绝,胃气无之象。

    凡一息二至,一息一至,二息一至,或三四息一至等,虽各设脉名,但均概括在损脉范畴,并提出一息二至,称为损脉,儿虽能走,但卧床不起时居多,乃由血气不足之故。一息一至者,虽能勉强行走,也只能叫行尸,已无魂也。

    叔和认为屋漏脉来,如屋漏滴水似的,水已滴尽而停止,而又复滴,滴滴之间不相连续,以比喻脉的起落缓慢,脉率不快,其节律尚规整,但有时也不完全规整。

    综各家之言,起落极慢,一息二至,脉率多在18~40次/分之间,搏动无力,节律尚且规则,亦有不规整时,诊脉时浮取、沉候皆有,但在筋肉间(中取)候之最为明显。

    (1)特点:①屋漏脉起落缓慢,一息二至以下,脉率在18~40次/分之间,常见多在30次/分左右,节律尚且规整,亦有不规则时,如屋漏水,良久一至。②切诊时,浮、中、沉三部应指皆有脉,搏动无力,以筋肉间(中取)候之,最为明显,如残留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③脉气全失,无胃气、神气、根蒂之象,往来软弱毫无冲和之气。

    (2)脉理:①久病胃气衰绝,宗气已泄,不能助肺以行气,气耗血枯,营卫不通,心失所养,精气被夺,心阳虚衰,渐至亡脱,阴阳离决,阳衰生寒,凝阻脉道,气将竭尽,运行缓慢无力,故脉来一息一至,如屋漏滴水,溅起无力。②阴邪侵体,寒湿极盛,损伤阳气,心阳闭塞,凝滞于脉,阻遏脉道,脉气运行极度缓慢,一息一至,或可见搏动有力之象。

    雀啄脉

    《难经》认为,脾主中州,在正常时,的脉气平和,只有脾衰微时,才会出现雀啄。

    危亦林认为:雀啄脉,以在筋肉之间(中取)较为清晰,连连速跳应于指下,突然终止,如雀啄食一样,连续急数搏动三次而歇止一次。

    (1)特点:①具有疾、促脉与结、代脉代替变化特点,可由偶发或频发性疾、结脉特性,也可转变成偶发或频发性促、代脉形式。因此,雀啄脉具有一种短绌、阵发、频繁、不规则的搏动,并具有一定时间歇止。②脉来急数而弱,呈现频繁三五次不等的短绌、阵发性、不规则的搏动,之后顿然停跳,歇止时间较长,按着又复发作;或者出现几次正常搏动后,才突然出现三五次不等急数而弱的搏动,反复出现,息数不清。③尖锐无柔软之象,真脏脉显,全失胃气、神气、根蒂。④在筋肉间(中取),清晰可见。

    (2)机制:脾为后天之本,脾性濡,曰稼樯,主中和,脾气将绝,真脏脉气独显,坚硬而不柔,宗气尽泄,诸经所存留之气尚未全失,呈现聚散无常状态,聚在脉道,脉行连连急数,三五不调,散则气不接续,脉行骤然停止,时聚时散,动止复作,故呈雀啄之脉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