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油企业如何规避财务风险?

 京鲁老宋 2017-09-01

文|李军航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改革管理部处长


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国家财经法规及监管制度的要求

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按照风险与收益均衡、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原则,控制财务风险;第六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自行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财政部等五部委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

国资委2006年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财务风险确定为企业五大类风险之一。其中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地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

以上财经法规及监管制度,均要求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应严格按照规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2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内在需要

通常,风险被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直接或间接诱发企业财务风险。如:市场低迷,应收账款升高,坏账损失风险加大;货币政策紧缩,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现金流风险加大;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储备资金过高,流动性风险加大;资本结构不合理,容易引发偿债风险,或资本成本升高风险等。

众多的潜在风险,要求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动态监控预警各类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损失,获取风险收益。

2 财务指标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分析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通过财务指标对比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预测、评价企业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

2.1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即企业资金或资本的增值能力,是企业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现金收取能力等的综合体现。盈利能力指标是反映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盈利能力,能为企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获得较低的资金成本,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征。

盈利能力指标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已占用资本回报率(ROCE)等。上市公司常用的盈利能力指标还包括:每股收益、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等。

2.2 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由于营运资本不足或缺乏流动性,不能如期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是狭义的财务风险,偿债能力不足,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21世纪初发生的三九集团3.74亿元银行贷款无力偿还事件,以及上海华源集团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被迫重组等事件,都是典型的企业偿债能力风险案例。

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及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利息保障倍数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2.3 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运用各类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营运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及变现能力,反映企业资金运营、周转情况和流动性,最终影响企业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因素之一。

常用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2.4 发展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风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发布的《亚洲竞争力2011年度报告》显示:亚洲企业在基础能力和盈利能力两个方面整体表现较好,而在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两个方面整体表现相对较差。国务院研究中心专家隆国强曾指出: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又能有效规避风险,是当今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因此,从长远计,发展能力风险是企业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必须面对的风险。企业常用的发展能力指标有: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3 传统财务指标风险预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主要问题

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企业通过定期开展财务分析,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预测财务风险。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缺乏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如前所述,财务分析指标种类繁多,如何取舍,往往依赖分析者个人判断,选取不同的指标,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部分指标的计算公式、取值标准等也不尽相同。导致财务分析的人为因素较多,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和评价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及公允性。

如分别运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或现金比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得出的评价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单独使用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其结果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等。

二是缺乏充分的数据信息支持。常规的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分析各项财务指标,并通过对比预算、上期、同期等口径,得出评价结果。对比评价所参照的数据及信息,主要局限于本企业及其近期范围之内,较少考虑宏观环境因素及行业周期特征,对财务风险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及准确性。

三是缺乏动态监控预警机制。风险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企业随时跟踪监控各类风险因素,及时预警、应对各类风险。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由于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类潜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滞后,很难做到风险管理的常态化,对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构成制约。

3.2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综合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论、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全面梳理、分析各类财务指标的内涵及特征,合理配置财务指标,形成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指标权重,充分收集有关历史数据信息,建立财务指标风险信息数据库。

结合行业特征、企业发展阶段、财务战略、风险偏好等因素,确定企业风险容忍度,据此设置各项指标的风险预警值(通常称阈值),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动态预警管理。

4 建立财务指标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

建立财务指标风险预警体系包括3个主要环节,即建立指标体系、分配指标权重和设置指标阈值。

4.1 建立指标体系

结合企业常规财务分析方法,财务指标风险预警体系总体上可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四类指标构成。以此为框架,本着“简单有效、把握关键、兼顾全面”的原则,全面梳理分析各类指标中的单项指标,统筹配置形成预警指标体系。

对偿债能力指标,可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配置。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中,速动比率剔除了变现能力较弱的存货,以及不具备偿债能力的待摊费用等因素,较流动比率更能客观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现金比率反映企业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偿付的流动负债能力,更能体现企业对短期负债的偿付能力。在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中,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在清算时对各类负债的偿付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经营收益对债务利息的保障程度,不仅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也是企业举债经营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上4个指标实用性较强,且基本覆盖了企业短期、长期偿债能力,可确定为企业偿债能力风险指标组合。

营运能力指标可确定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4个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可选配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已占用资本回报率等5个指标。发展能力指标可配置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4个指标。

4.2 分配指标权重

不同指标揭示的财务风险各异。根据各项指标的风险大小,合理分配权重,体现财务风险的差异化管理,为企业总体财务风险预警和评价奠定基础。各类、各项指标的权重设置,可采取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专题讨论法等方法确定。

其中,应用德尔菲法效果较好。该方法首先是确定20名以上财务风险管理专家,形成专家组。然后将以上指标体系及其相关说明、要求等文字材料,分别发送各专家,征询各位专家对指标权重设置的意见。

回收汇总后,将汇总结果再次反馈各位专家进一步征询意见。各位专家参照汇总结果,对其原设置意见进行适当调整。经过3~4轮的反复对比和调整,最终取得基本一致或相对接近的指标权重设置意见。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分配 “权重”栏目。

4.3 设置指标阈值

通过以充分的历史数据信息为参考,研究确定指标阈值,并借助数学模型或开发利用程序软件等进行动态计算、监控指标实际值,当指标实际值达到或超过阈值时,发出预警提示。

4.3.1 信息收集

为有效设置指标阈值,需充分收集各类指标历史数据、相关风险案例等信息。收集范围包括本企业和一定数量的对标企业(国内外同行业,其他行业先进企业等)。对本企业,收集指标相关所有历史数据信息;对标企业,尽可能收集10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信息,从而建立起指标数据信息库。

需要强调的是,各类历史数据信息的收集应尽可能充分。特别是具有周期性特征的企业,指标信息的收集区间应至少涵盖一个周期以上时间跨度,以利于企业针对不同的周期阶段,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及风险管理策略,设置指标阈值,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4.3.2 阈值设置

全面分析研究指标历史数据及相关风险案例等信息,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战略、财务战略等因素,确定各类指标风险的风险承受度。在此基础上,设置指标阈值。

如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实施稳健的财务战略,通过分析研究历史数据信息,可设置速动比率指标阈值为1,以保障企业较强的短期债务偿付能力;设置利息保障倍数指标阈值为2,保障企业较强的长期债务偿付能力;设置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阈值为3,表明企业关注营运能力,严格控制坏账风险。

5 财务指标风险预警体系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上述体系建立方法及其指标体系为参考,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本地化处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常态化预警管理。

5.1 体系本地化

企业可结合实际,通过分析、测试各项指标及其阈值,对指标体系进行本地化处理。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指标风险预警体系。

5.1.1 指标本地化

结合企业行业特征及管理实际,对指标体系中的大类及单项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如:在大类指标方面,石油石化企业可根据生产企业成本风险控制的需要,在原有四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成本控制风险”大类指标。“成本控制风险” 大类指标项下设置“油气单位现金操作成本”、“炼油单位现金操作费用”、“销售吨油现金操作费用”等单项指标;而销售企业可根据管理需要,增加“销售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等大类指标。在单项指标设置方面,上市公司可在“盈利能力风险”大类指标项下,增设“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单项指标。

5.1.2 权重及阈值本地化

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发展战略、财务战略以及面临的财务风险各不相同,指标权重及阈值的设置,应充分反映这一特征。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根据需要,通过经验判断、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全面测试、验证各项指标权重及阈值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而研究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及阈值,建立适合企业管理需要的风险预警体系。

5.2 建立预警机制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与企业ERP系统,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有效衔接,实时抽取相关数据,动态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当指标实际值达到或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预警提示。财务管理者根据预警提示,深入分析预警指标的风险成因,及时研究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

例如,企业设置“资产负债率”指标阈值为60%,当某期实际“资产负债率”指标达到或超过60%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示。财务管理者结合企业财务战略,制定“增加权益资本”的风险管理策略。通过直接融资等措施,优化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偿债能力风险。

另外,在预警设置方面,企业可根据需要,设定单一阈值。也可划分区间,设置两个以上阈值,针对不同的阈值区间,分别设置“黄灯”预警或“红灯”预警,以区别不同的预警等级。如,“资产负债率”指标可设置60%和70%,两个阈值,当指标实际值达到60%~70%时,发出“黄灯”预警;70%以上发出“红灯”预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