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三大误区之主观臆断的克服方法

 昵称44147357 2017-09-02
心理学三大误区:

1,敝帚自珍。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迷恋的不可自拔。

2,遗失恐惧。对于失去有一种强烈恐惧。这也是人们经常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之一。

3,主观臆断。我们经常不由自主的把别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设置成与自己相同。

只说第三点,主观臆断是所有偏见和歧视的根源。看事物要抓住本质,表象的东西可以千变万化,而本质是始终如一的。

先说偏见。对一个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人的看法往往来源于“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为什么当事情发生时人们却往往不能理性的判断,而从“道听途说”对一个人做出并不切实际的判断呢?

其根源和本质在于成本。通过经验来判断,更快速,更便捷。而通过思考来判断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作为成本的。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了用经验来判断事物或人。并且开始依赖这种判断方式。从而降低了判断的正确性。

一个朋友去拜访祖辈的远方亲戚。当时老爷子在客厅里依在凳子上闭幕养神。朋友上前去打招呼。老爷子眼也没抬,只哼了一生。搞的很尴尬。朋友觉得老爷子也太傲气了。晚辈来行礼居然会遭遇这样尴尬的境遇。

后来才知道,老爷子的眼睛刚做完手术,完全睁不开,并且难受的很,完全无暇客套。事后朋友说人难免被主观左右,不了解事实真相就没有发言权。

再说歧视,歧视的根源在于主观身份定位。简单的说,二战时期纳粹歧视迫害犹太人。因为纳粹把自己定位在高等民族,而犹太是低等的。这一主观定位掩盖了少数人掌握了大部分财富所以遭到迫害的事实。

同样,“正常人”歧视乞丐也是主观的身份定位的问题。如果把一个正常人和一个乞丐同样定位为自然人。那么这种歧视便不会存在。

主观定位有很多种,比如宗教、阶级、文明、肤色、地缘甚至是性格。实际上,这些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歧视的原因和理由。歧视者才是歧视的根源,是反犹主义者制造了犹太人(Jean-Paul Sartre,Portrait of the Anti-Semite,trans. Erik de Mauny [London : Secker & Warburg,1968])。

克服主观臆断的根本方法是了解事实和换位思考。

一位父亲在地铁高峰期带着三个孩子坐地铁。孩子们在地铁里大吵大闹大声哭泣,而那位父亲却无动于衷,任由他的孩子哭泣,坐在那里发呆。有乘客看不过去,跟那位父亲说,您看看是不是管一管您的孩子?那位父亲缓过神来,是啊,我得管管他们。可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说。他们的妈妈早上五点的时候突然去世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们解释这件事情。这位父亲说完这句话车厢沉默了。没有人再对孩子们的哭闹提出异议。甚至人们觉得这些哭闹声并没有之前感觉的那么刺耳了。

学会了解事实和换位思考是找到内心精神的支柱,重塑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的根本。做到了,对人,对事,对情,便会豁达许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