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部民族】中越边境红仡佬语的系属地位

 無情360 2017-09-02

中越边境红仡佬语的系属地位


【作者简介】李锦芳(1963-),壮族,广西田林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中越边境的红仡佬语是一支新发现的濒危语言,它具有不少自身特点,同时在常用词同源比例、语音对应及演变创新和形态上与仡佬语四支方言中的阿欧方言比较接近,其系属地位可定为仡佬语阿欧方言的一支次方言。

【关键词】红仡佬语;语言关系;方言地位

    仡佬族被认为是古夜郎最主要的遗裔,原来活动在贵州高原,明清以来有的南迁至桂滇境,并入越南北境,今有50余万人。自百年前法殖民者记录并公布了越北仡佬、拉基等语言材料之后,仡佬语受到关注,国际语言学界认为它是壮侗语族的远亲,同时又是解开壮侗(台—卡岱)与南岛两大语群纠结不清的历史渊源的一把钥匙。可见仡佬语研究之于东亚—太平洋语言学史、南方民族史和民族学均有积极意义。仡佬语历史悠远,分化已久,造成内部方言差距大,支系间靠汉语作为交际语,影响了族群语言的稳定。仡佬语互不相通的各个方言、土语的使用人口由数人到数百人不等,今中国、越南两国仡佬族仍使用母语的仅约5、6千人,占其民族人口百分之一左右。仡佬语是一支极富价值又十分濒危的语言,近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积极抢救记录,成果时有问世。1997年和2003年,美国学者艾杰瑞(Jerold A. Edmondson)和中国学者李锦芳先后在越南北部河江省及相邻的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发现了一个仡佬语新支系——红仡佬语,红仡佬是中越边境几支仡佬族中人口最少的,不超过100人,约有5、60人还掌握母语,但语言结构尤其是词汇极度萎缩,仅能记录不到1000词,大多被汉语西南官话替换,越南一侧人口较多,母语使用要好些。其语言概况、中越红仡佬语比较分别见李锦芳和韩林林、李锦芳和艾杰瑞的相关论述。本文将以采获较多语料的越南红仡佬语为代表(发音合作人为来自越南已入籍中国的王琼英女士,2008年11月、2009年7月记录),比较各方言,以确定新发现的这一支仡佬语的方言系属,使学界对仡佬语面貌及特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仡佬语方言的划分有不同见解,贺嘉善、张济民根据词汇同源比率、语音对应以及支系自称等方面综合考虑,分为四大方言“稿”(黔中)、“阿欧”(黔西)、“哈给”(黔中北)和“多罗”(黔西南)的划分比较妥当,本文接受这一观点,并将中越边境的这一支红仡佬语与4个方言的代表点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方言归属。贵州大方红丰、六枝居都、平坝大狗场和广西隆林三冲4个点分别代表仡佬语的阿欧方言、多罗方言、稿方言和哈给方言。

   核心词稳固、变异缓慢,是远源语言比较最可靠的标准,包含核心词在内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也比较稳定,是亲属语言(方言)亲疏关系比较的重要依据,语音演变方向也是语言之间亲疏关系的重要参考。本文依据基本词汇和常用词同源比例、语音演变以及形态特点的关系来确定红仡佬语的方言地位归属。

一、词汇比较

    本文以郑张尚芳东亚语言比较三百词表为基础进行增删,选取红仡佬语和其它代表点都记录到的352个词(词根)进行比较,来辨别红仡佬语与其他方言的同源关系,计算同源率。某一词项如有两种形式,只要其中一种同源,就认定为同源关系。同源词判断的依据是语义相关、语音对应。比较词表中,红仡佬语一般为固有词,借词排除,但个别如“磨”,“筷子”可能各方言很早共同借自彝语和汉语,也纳入比较(作同源统计)。

    在同源词比较词表基础上,我们再增添数十词组成一个400词表(包括借词,其中少量词项在个别方言点中缺失),用以比较红仡佬语与每一个方言点单独同源的词,以及甄别红仡佬语特有的词。另外,用来比较红仡佬语和其它方言点借词来源的异同情况。

1.常用词的同源率

    以352个常用词作为比较基数,红仡佬语与其它方言点同源的词数及比率如下:

    同源例词如下(抽取30例词,与红仡佬不同源的标为斜体):

2.单点特有同源词的比较

    除了同源词比例的高低,语言点之间的特有的同源词的多少也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语言点之间的亲疏关系。从常用的400词的相互比较看,红仡佬语与红丰单独同源的词数量相对较多,具体如下表:

    具体词例如下表(某一点单独与红仡佬语同源的标为斜体):

3.红仡佬语特有的词

    红仡佬语有一部分特有的词,跟其它方言土语少有关系,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例如:

    从常用词比较看,仡佬语各方言间比较接近,但不论是同源比例还是单独相同的词的比例,红仡佬都与阿欧方言的红丰趋同率最高,二者最为亲近。而红仡佬独有一些很基本的词,显示它与其他仡佬语具有相当的距离。

二、语音对应及演化、创新

    以下从语音对应及演化、创新的角度来分析红仡佬语和其它方言的关系。早期仡佬语的语音面貌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从现代方言之间语音对应的紧密与否可以分析其语音演变的相似性。另外通过仡佬语方言比较并参考其他仡央语言及其他侗台语,也可以拟定仡佬语一些早期音类,早期音类在现代语言点中的不同演化创新是方言归类的重要依据。

1.声母对应及演化、创新

    1)红仡佬w/v~红丰ɣ,二者对应整齐,其他点则较凌乱。例如:

    此外,红仡佬语与红丰的舌根音也与其它点的w/v(h)对应。例如:

    2)红仡佬语与红丰为塞音,其它点表现为塞擦音。例如:

    3)红仡佬语与红丰、居都为擦音,其它点表现为塞擦音。例如:

    4) 早期复辅音*pl(*bl)在居都和大狗场多有保留,红仡佬语与红丰则多演变为不送气单辅音,三冲也有变单辅音声母并带介音韵母的现象。例如:

    5) 早期复辅音*plw在红仡佬和红丰多演变为舌根塞音(红丰h对应其他的p,如“飞、走、梦、牙、火、种子”),其他点变唇音类pl、p。这是红仡佬和红丰很显著的一个排他共性。(这一组词阿欧方言的比工、桥上等表现为vl,所以构拟为*plw)例如:

    6)早期复辅音*kl(*ql)在红仡佬和红丰多演变为舌根、小舌擦音,居都弱化为ʔl-,三冲变为塞音,大狗场变塞音、流音或保留复辅音kl。例如:

7)早期的清鼻音声母其它语言点多有保留,红仡佬语例词已很少,多演变为舌根清擦音x和边擦音ɬ。例如:

2.韵母对应及演化、创新

    1)其它语言点的单元音韵母,许多在红仡佬语和红丰复元音化变成双元音韵母,或介音化,红仡佬语单独双元音化或介音化的现象更突出。例如:

    红仡佬语单独双元音化或介音化的例词如:

     2)红仡佬语与红丰一部分词单独表现为后鼻音-ŋ韵尾,和居都共同表现为-ŋ韵尾的也较多。例如:

3.声调对应及演化、创新

    红仡佬与红丰、居都都只有4个调,是仡佬语中声调最少的。大狗场和三冲都有6个调,声调分化发展较明显。各语言点声调对应大致如下(不规则、例外的词例也不少):

    声调对应例词如(括号表示对应例外):

    三冲13、33例词较少,大狗场21调例词也较少,对应不明显。从以上二表声调对应来看,仡佬语方言间对应很不整齐,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声调的分合在各方言差别大,另外塞音韵尾消失后入声调并入舒声调也会引发声调对应的混乱。不过红仡佬与红丰和居都的对应仍稍整齐些,红仡佬的55、31调各对应红丰、居都的某一个调,而分别对应大狗场和三冲的两个调。从这一点上看,红仡佬、红丰及居都声调的对应及发展上关系都更为密切。

    从语音比较上看,各语言点之间紧疏互有参差,但总的来说,红仡佬与红丰的对应更紧密,早期音类的演变方向更为一致,它们应是关系最紧密的两个语言点。

三、形态比较

    仡佬语内部各方言的形态和句法特点比较一致,差别不明显,以下从观察到的几方面来谈红仡佬语和其它方言点形态上的一些区别和联系。

1.叠音构词

     红仡佬语有少量通过重叠方式构成的词。例如:baŋ⁵⁵baŋ⁵⁵山洞,aŋ³⁵aŋ³⁵里面,daŋ⁵⁵daŋ⁵⁵大腿,tua³¹tua³¹肝。这种构词方式在居都等多罗方言点中比较常见,其它方言则较少用。居都如:lui³¹lui³¹天,ȵ̥uŋ⁵⁵ȵ̥uŋ⁵⁵骑,ʥi⁵⁵ʥi⁵⁵推, de³¹de³¹抢,dai³⁵dai⁵⁵小,xaŋ³¹xaŋ³³低,nəɯ³¹nəɯ³¹厚等。

2.使用a-词头

    红仡佬语与红丰均使用a-词头(红仡佬语许多变异为u-词头),其它方言点罕见。

红仡佬语与红丰均以a-词头构成的词如:

3.ma-词头的使用

    不少词项红仡佬与红丰均使用ma-词头(红仡佬如同a-部分变异为u-,ma-亦部分平行变异为mu-),居都有的也使用,三冲基本上虚化为m³¹( m³³),大狗场有时候使用,但常变异为mo²¹。从这一词头的使用、发展变异来看,红仡佬与红丰关系最接近。例如:

四、红仡佬语的方言归属

    以上通过常用词汇同源比例、语音对应及演化、形态三个方面的比较,发现红仡佬语与红丰为代表的阿欧支系比较接近,其次跟居都为代表的多罗方言也较为接近。

    另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红仡佬和红丰、居都借用的彝语借词较其它方言多,这可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们早期的密切关系。(可能在相邻区域流行并与彝语发生接触)

    红仡佬语、红丰、居都的彝语借词如(斜体为彝语借词):

    注:贵州大方彝语—— ʨʰe³³lu³³磨、dɑ²爬(树)、ʔmᴇ⁵⁵布、a⁵⁵tʂʰɿ²¹羊、tu⁵⁵点(灯)、ȵe⁵⁵土、ȵi⁵⁵短、ʦᴇ¹³窄、ʣi²¹双(对)、ɕi³³ʣɿ³³树、gɯ²¹铜、ʂɿ³³金、ʦʰi³³药。[10]

    阿欧方言的红丰、比贡、猴子田等地方的仡佬族都被称为“红仡佬”,与中越边境的这一支的仡佬族的他称相同,从语言结构的比较来看,也相对接近,本文将中越边境的红仡佬语归入阿欧(黔西)方言。但它与红丰等语言点的关系不如多罗、哈给等方言内部的关系那么紧密(多罗方言分布最广,黔、桂、滇境及越南北部都有,但基本能通话。黔、桂两地的哈给方言间也十分接近)。阿欧方言内部差别较大,如像其他方言那样下划若干土语则不能反映其内部语言点之间的亲疏关系,应下分若干次方言,以表示其内部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越边境红仡佬语可划作阿欧方言下属的一支次方言,贵州大方、黔西、织金等相邻几县的可划分为一次方言,镇宁县的比工、茅草寨的仡佬语为另一次方言。如果再区分方言群的话,仡佬语中红丰、比工、红仡佬等组成的阿欧方言与居都为代表的多罗方言关系最近,可归入同一方言群。它们原先可能都分布于贵州西部地区。

 


编辑说明:原文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

编辑: 李智环   李联廉

编辑助理: 付启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