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铜镜名称的变迁

 南山五彦 2017-09-02

今天,由于战国铜镜的大量出土,人们对春秋战国铜镜类型和特点的认识愈来愈清楚了。但是,回顾一下对它们的认识过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北宋《博古图录》、清梁廷枏《藤花亭镜谱》等书中虽然收录了战国镜,可是作者没有将它们从汉唐镜中识别出来。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战国镜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称。诸如“秦镜”、“淮式镜”、“楚式镜”、“先汉式镜”等等。这些名称的差异和演变的背后固然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认识,也反映了在中国人民能够掌握自身命运前的旧中国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受到破坏、许多奇珍异宝被劫往国外的辛酸历史。1925年至1929年,日本人梅原末治赴欧美调査中国的古器物时,看到的我国的古镜即有一千数百余面,其中就有不少战国铜镜。这就是战国铜镜的不同名称产生的历史背景。

日本学者富国谦藏认为蟠螭镜纹类似于先秦铜器上的纹饰,是较古的镜子。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了大批铜器,其中的一部分为法国古董商王涅克所得,弄到国外。王涅克根据村民的传说,认为这些铜器乃是秦始皇廿九年(公元前218年)祭祀北岳之物,在欧洲大力鼓吹“秦铜器”,引起了欧美收藏家搜罗中国铜器的兴趣。于是“秦铜器”、“秦式”及“秦镜”的名称相继出现,一时成为人们称呼汉以前铜镜的最流行名称。梅原末治《汉以前古镜的研究》一书中著录了“所谓秦式镜”一百四十余面。作者冠以“所谓”二字,表明了他对这个名称的保留态度。但仍有学者主张以“秦式镜”名称称呼汉以前的古镜是合适的。

ZGTJ.png

网络配图

春秋 虎纹镜

在此前后,以寿县为中心的淮河流域一带出土的铜器也陆续流往国外。瑞典人喀尔白克将其所得到的一部分带至欧洲,把铜镜作为汉以前的古镜加以介绍。随着淮河流域出土铜器的外流,外国学者的著作中开始有“秦式”、“楚式”之区别。1933年瑞典举行第十三次艺术史国际大会时,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馆将其从中国搜罗的古器物的说明由“秦式”改为“淮式”。此后“淮式”、“淮式镜”的名称也风靡起来。

战国镜被称为“楚式镜”的历史也是伴随着淮河流域铜镜的外流而发端的。1926年喀尔白克在《中国古铜镜杂记》中就把淮河流域出土的铜镜称为楚国铜镜。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楚墓中,出土了许多铜镜,其风格相似,被认为是代表了楚国的工艺。所以我国不少学者也把这些铜镜称为“楚镜”或“楚式镜”。

ZGTJ1.png

网络配图

战国 三龙镜

但是,由于这些铜镜流行时间长,战国、西汉前期均有发现,而且又与汉镜一脉相承,关系密切,有的学者特别是外国学者又将它们取名为“先汉式镜”。但中国学者多不用此名。

从这些名称出现的经过来看,许多名称都不太确切。目前所发现的汉以前的铜镜,除极少数为春秋以前的外,大量属战国时代,少部分为秦代。其分布地域广泛,遍及十多个省份,也非“秦式”、“淮式”、“楚式”所能概括。而“先汉式”名称又过于笼统,所以我们认为还是按历史时期定名为好。樋口隆康《古镜》书中细分为“春秋式镜”、“战国式镜”。

出处《中国古代铜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