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Confucius365 2017-09-02


   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吴廷栋字竹如,安徽霍山人,以贡生供职于刑部。吴研求性理之学,又精通医理,为曾氏在京师时的密友。此时在山东布政使任上。


曾国藩曾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的联语广为流传,这封信可以算是这则联语上联的注释。


在办军务的实践中,曾氏明白凡事皆有大小两个方面。所谓大处着眼,即要有宏观意识,也就是说要有大方向、大格局、长远、通盘上的思考计虑,这属于见识、眼光的范畴。所谓小处着手,即在微观上,也就是说在局部、细节、点点滴滴上都得一一落到实处,一一做好,这属于真抓实干的范畴。若光有宏大的设想,没有一一落实的措施,一切都成泡影;若只埋头在琐事烦杂之中,没有大的远的规划,也成不了大气候。所以要将陆九渊的“立大”“知本”与朱熹的铢积寸累互相结合,才能完美。


鉴于官场军界说空话大话者多的普遍现象,曾氏治军,不谈大道理,专从小处实处用功。他将这种作法称之为钝拙。这种钝拙是曾氏为人处世的显著特色,也是他成就大功业的秘诀。他自称一生“不行架空之事,不言过高之理”。对待部属,他也是要他们“自安于拙”,“不可弄巧卖智”。这种笨拙工夫,来源于“诚”,故而他又称之为拙诚。打下南京后,他总结湘军成功的原因,其根本之点就是这种拙诚。


在这封信里,曾氏还说到“人情”坏事的话题。中国是个“人情”的国度。从古有之,于今更烈。这可能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情结。基于血缘而建立的亲亲文化,要去掉人情,何其难哉!

致吴廷栋


咸丰九年十月二十一日竹如仁兄大人阁下:


九月初接奉惠书,得悉夏秋两缄均尘台览,敬谂德业闳富,学道不厌,钦企曷既。


阅邸钞,知复陈臬畿辅,未审左迁果缘何案。圆凿方枘,龃龉乃分所应尔,幸圣明在上,犹觉直道得行耳。
桐城方君援儒入释,阁下辩绌田巴,角摧五鹿,竟能引异为同,范围不过,此黄鲁直所谓“能就心地收汗马之功”者也。


近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故国藩治军,摒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说,专就粗浅纤悉处致力,虽坐是不克大有功效,然为钝拙计,则犹守约之方也。所最难者,近日调兵拨饷、察吏选将,皆以应酬人情之道行之,不问事势之缓急、谕旨之宽严,苟无人情,百求罔应,即举劾赏罚,无人情则虽大贤莫荐,有人情则虽巨憝亦释,故贼焰虽已渐衰,而人心殊未厌乱。每独居深念,憾不得与阁下促膝密语,一摅积愫。


国藩自景镇克复,即率师西上,会湖南巨股尽窜广西,蜀可无虞,谕旨饬令会剿皖贼,现拟四路进兵,沿江两路:一由石牌以规安庆,一由潜、太以取桐城;傍山两路:一由英、霍以捣舒城,一由商、固以规庐州。弟与胡中丞分任其事,声势颇盛。惟群盗如毛,我军尚单,未知能否得手。


珂乡数百里内,友朋死于此者至多,如江岷樵、陈岱云、邹叔绩在庐州,吕鹤田、朱卧云在舒城,何丹畦在英山,郭雨三在定远,戴存庄在桐城,舍弟及迪庵等在三河,思之至痛。若能廓清一方,为亲友少雪此积愤,亦一快也。肃泐,敬请德安,不戬。


选自“唐浩明评点曾国藩系列”(典藏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