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国藩:人生如戏 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 评 点 儿女亲家朱蓂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将人生比作一场戏。曾国藩十分赞同,并且将朱的观点加以延伸。舞台上的戏,通常到最热闹即高潮时,也就是将要结束之时。观众想着即将散场,兴致也就没有先前高了,心境也慢慢地从入戏到出戏了;不仅是观众,即便是戏中角色的扮演者也知道戏要散了,兴致也一样地不高了,一样地要出戏回到现实世界中来了。帝王将相也罢,讨饭的叫花子也罢,其实都是戏中人,与自身并不相干,不需要太认真。 显然曾氏是在将自己比作唱戏的人。的确,在那个时代的舞台上,曾氏等人自然是活跃的表演者;从东南战场这个角度来看,曾氏还是戏中主角。曾氏意在告诉朱蓂:几十年下来,我也疲倦了,我也要回归我的本色了。 曾氏心目中的本色身份是什么?曾氏曾经对他一世在老家守屋的四弟说过:做官只是暂时的,居家过日子才是长久的。又说,如果我能平平安安地回到老家,与老弟闲话桑麻,那就是我的福气。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出曾氏心目中的本色身份:荷叶塘的农家子弟,或者再略提高一个层次——信奉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人。他的平生知交欧阳兆熊在送他的挽联中也透露出此中消息:省身留日记,读到获麟绝笔,将汗马勋名问牛相业,都看作粃糠尘垢,开拓万古心胸。 复朱蓂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尧阶尊兄亲家大人阁下: 顷接惠书,猥以鄙人兄弟连得孙枝,远承笺贺,纫感曷任。即审兴居多祜,潭祉增绥,步履虽艰,词条尚蔚,文章为精神之表著,知老福正自无涯。引瞻德晖,至为企颂。 戏场一喻,语妙天下。凡做到十分热闹时,阁下谓看者之局将散,而不知唱者之兴已阑,凭他烈烈轰轰,惊天动地,究与自家本来丝毫无与。是以扮大富贵生脚未必可喜;扮极贫贱丑脚未必可悲也。 弟前奉旨陛见,正在料理起程,旋迭奉回任之旨。固辞不许,已定于春初暂回徐州,俾李少荃宫保得以速临前敌,冀军事或有转机。疏中仍奏明,两三月后再申前议,恳请开缺,避位让贤,仍以散秩留营,始终图报,庶此心可无内疚,而物议之责备亦轻,阁下以为然否?复问台安,顺颂年禧。诸惟心鉴,不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