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羊羽:书信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汐钰文艺范 2017-09-03

藏家王羊羽简介:

王羊羽本名翔,百牍千函斋主人。安徽太湖人,寓居北京。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青年书画鉴赏家、信札收藏家、书信文化研究者。


百牍千函斋


1、问:您作为信札收藏家、书信文化研究者多次强调信札的文化属性,能具体谈谈吗?

王羊羽: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传递信息功能而出现的书信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人类文明史上书信的出现基本上紧随文字的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手写书信开始衰落也是近二三十来年的事,是随着电话、电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明和普遍使用才衰落的。其实古代文化人写信也和现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发微信一样普通。在人类文明史上手写书信的使用持续时间长且影响极其深远。

   
(百牍千函斋藏东皋心越信札)


中国书信具有很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的书信文化是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尤其是在精美的笺纸上用毛笔书写优美文字和语言的信札是东方独有的文化。作为极具中华文化基因的中国书信在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乃至语言习惯等等都有着鲜明中国特色,对整个东亚文明都有很深影响。和西方书信比较起来,中国书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最大的区别是书写工具和语言形式的不同,背后就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和处事哲学的不同。现在都知道国画和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艺术瑰宝。而对于中国的书信文化现在对她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她应有的高度。原来觉得书信司空见惯,又具有实用性的,都随意把它归到书法里或者归到文献手稿中。其实中国书信文化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尤其是毛笔书信在今天渐渐消亡的今天更应该重视起这个文化遗产。当然宣传中国书信文化绝不是说要让大家都恢复使用毛笔用文言写信,这肯定是逆时代和潮流而行的。可是面对前人留下的那么多优秀信札遗存,确实应该保护好研究好,在中国传统书信文化中获得文化养分和精神需求、传统美感。

在中国书信文化里体现的儒家的“卑己尊人”的处事哲学,体现中国式礼节和思维,体现了中国人的谦卑、平和、慈爱、忠孝等等优秀品质。而有的东西正是当代中国社会缺少的。古人书信中的“卑己尊人”的思想体现的很明显。“卑己”不见得在现在社会完全适用,因为当代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讲究自信、自尊。这也没错。但是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过犹不及,所以在现在中国的口语和书面语中谦语、敬语的使用渐渐变少,反而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韩两国的语言中保存了下来。仅举个简单例子就是我经常看到有人朋友圈或短信中发信息通知亲朋好友说自己於某日某时喜得贵子、或喜得千金,母子平安。这种语言习惯就是脱离传统文化。这些东西都在中国传统书信文化里能找到它的正确答案,而信札就是其物质载体。


(百牍千函斋藏端方信札)


2、问:从文化角度上来说,信札的价值从几个方面来体现?与同样是以书写文字来表现的书法作品相比都有哪些异同? 

王羊羽:信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其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文献价值。这是因为信札的出现是出于实用功能的传递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所以说书信的内容体现出的文献价值可做史料以供研究。文辞优美的则具有文学价值。书信文字材料更是研究书信者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是历史价值。信札出现时间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前人信札具有岁月遗留的历史价值,很好的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书信者当时的时代风格和历史信息。有的信札因年代久远还当具有文物价值。

第三是手迹价值,书信者亲笔书写的书信有着重要手迹价值。这就是只有信札实物才能体现出的价值,是和书信者最亲密和接近的媒介。如果是伪作或是代笔书信则不具备手迹价值。手迹价值是信札实物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追星族,喜欢某个明星,就是想法得到他的亲笔签名。这个签名就是具有手迹价值。当然传世名家书法也有手迹价值,但是信札的内容带有感情色彩,古人称作“千里面目”、“鱼雁传情”、“尺素寸心”。书法作品同一内容可以反复书写,而信札则是具有唯一性,就算给同一个人寄信也是每次内容不可能重复。

第四是艺术审美价值。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因为名家信札中有一部分书法水平很高的,尤其是书法大家其书信都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有些传世信札更是被当作书法经典。这和手迹价值有所不同,具有手迹价值不见得都具有书法价值。具有书法价值的信札也有可能是仿本或摹本。比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则是双钩廓填本,王献之《中秋帖》则是米芾临本。有些代笔书信的书法价值或许要高于亲笔书写的。

其次是书札用纸的审美价值。信札的用纸相比一般书法用纸来说有其独特性,有时制作工艺讲究、花色纹饰漂亮的信笺纸也有其独特审美价值。

与书法创作作品比较来说信札的书写更显随性、轻松流畅,是一种书法的本色表现,所以有的书法价值很高。所以二王书法传世可靠的大都是以信札的形式保留下来。因为信札的书写者群体比书法的创作者要大得多,书写的内容范围也大大超过普通书法。与一般书法作品相比信札内容还具有私密性和原创性的特点。

总之信札内涵文化信息量很大,可补史书文献之缺失,可见风土人情,可观艺术之美,零距离接触前人之真性情,还可赏不同时期之精美笺纸。


(百牍千函斋藏吴保初信札)


3、问:作为信札收藏家绝大多数都注重专题收藏,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您个人收藏信札的入藏标准是什么?

王羊羽:是的,专门的信札收藏家大都会有专题,也就是要有主题收藏。现在对于明以前尺牍都是当作古代法书收藏,因其存世量小、价昂很难形成专题。清代藏札家多以明代为主或更久远。在民国时有钱镜塘先生藏明代尺牍颇多,后为上博收藏。当代的台湾收藏家何国庆先生藏明人尺牍也是影响颇大。但是现在的信札藏家想定位专做明代信札的系统收藏,难度就很大了。对于明晚期以后尤其是清代到民国以来的信札,因为存世量相对较多,书信者类型也比较杂。所以大多信札收藏家都有取舍标准,来形成专题和特色。比如北京的许宏泉先生多收近三百年学人信札,上海的王金声先生多收近现代文化名人信札,都是行内作专题收藏格调高,规模大,影响深的大藏家。每个收藏家都应有一个取舍标准,这其中体现了自己的收藏价值观,好的价值观能体现收藏者的学识、主见和格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个人认可信札的专题收藏。


那么如何定专题或者主题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书法、信札收藏界都比较流行收藏文人、学者作品。好多藏家以这两大板块为主题。实际上“文人”和“学者”的定义本身就不好把握。所以现实情况是好多人都往里面套。“文人”的概念更宽泛,古代学者是文人,但文人不见得都是学者。还有搞自然科学的专家到底算不算学者?除了文人学者的信札外在古代还有哪些人的信札呢?作为学而优则仕的官员群体算哪一类呢?如果在概念的内涵上好多问题都没有厘清,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问题。

我个人的信札收藏限于财力和学识,并无多少“铭心绝品”,但我是主张多元化的收藏理念,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但也不是不加挑选。我信札收藏主要的时间跨度是从明末清初到建国后。在这时间界线内有书信者在其自己领域内做出重要贡献、有过重要影响或是参与见证过重要历史事件的名人都在我的收藏之列。尤其喜欢发掘一些在当时有过重要影响的但现在被忽视的人物。我也不会对书信者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决定是否收藏。有一些名气不太大但是有趣、有意思的人物信札我也有收藏。这也许是我个人兴趣范围较广的原因,好多东西想涉猎经历下的这种想法有关。或许未来的某个时间里我或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小的专题。但目前暂时没有这种想法。


(百牍千函斋藏杨锐信札)


4、问:信札的市场价格高低取决于那些因素?就目前市场来说一些名人信札屡创高价,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羊羽:信札的市场价格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取决於大的市场环境和文化认同度。国家经济发展了,对文化重视了,尤其是收藏界对信札关注的多了,那必然会对信札市场价格在整体上有所提升。很明显的是近八九来年,名人信札收藏和研究渐渐成为热点,市场表现也非常好,特别是很多新的藏家投入到名人信札这个板块。其次涉及到信札本身影响价格有以下几点:

一、作者知名度和影响的大小。所谓名人信札,作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价值就要高;

二、年代的远近。时间越久远价值越高,如果是宋元人书札就算名气不是太大也有很高历史价值;

三、稀有程度、存世量的多少。越稀有少见价值越高;

四、书信是否具有文献史料价值和可读性。信札与生俱来的特点决定了“内容为王”,书信内容好坏影响价值;

五、亲笔还是代笔,毛笔还是硬笔都影响价值。亲笔贵于代笔,毛笔贵于硬笔。但是如果此名家只有硬笔书信传世且存世稀少那么硬笔书信同样有很高价值。代笔书信如果具有很高文献资料价值也可以收藏;

六、书法艺术价值的高低决定了信札的艺术审美价值,书法好的贵于书法差的;

七、笺纸材料好坏精美与否;

八、收信者名气大小及是否为名人收藏或出版著录;

九、保存完整性和品相的好坏等等。从微观市场上看,信札市场价格高低也取决与交易平台的好坏和市场宣传程度及买家的购买状态。从理论上将价值越高市场价格也越高。但是实际上价格并不能完全客观体现出价值。


近些年不论古代的还是近现代名人信札在艺术品市场上屡创高价,我觉得这是市场对于名人信札这个收藏门类文化价值的认同,对其价值的回归,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比如宋代曾巩的《局事帖》以2.07亿成交,明代尺牍也被藏家追逐,清代赵之谦、曾国藩尺牍、近代胡适、鲁迅、陈独秀等等名人手札成交价都表现良好。因为明及明以前好的名家尺牍在市场上能流通的很少,出现精品肯定价值不菲。其他的名人信札还是以近现代名家市场表现最突出。因为近现代名人离当代时间比较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头让人有一些亲切感,特别是一些有故事的热点人物,所以市场表现突出,成为热点名头。比如张大千致日本情人山田喜微子的信札专场都以高出一般张大千普通信札价格不少的价格全场成交,林徽因两页钢笔诗稿以80.5万成交等等。对于市场对这类信札的特殊表现,我觉得作为信札收藏者来说要冷静,莫一味随着资本追踪热点。其实还有好多现在市场价并不高的名人信札,其中不乏也极有收藏价值。因为在信札收藏中作为一个研究型的信札收藏家在主流收藏之外还要挖掘被市场忽视,暂没有被学术界重视的一些在历史上在相关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名家信札。而不能一味追求市场热点大名家或是极其稀缺的品种。


(百牍千函斋藏郭尚先信札)


5、问:对于现在的信札收藏、研究热您觉得存在哪些问题或误区?

王羊羽:我觉得在现在的信札收藏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面说的过分追求热点名头问题。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就是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维进行人物评价理念作为入藏标准。比如重文人、学者轻政治、军事、科技人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其推崇的文人、学者里有意抬高、夸大其书法价值。因为历史上又不少文人或学者书法写得很好,但是不是所有的文人、学者书法都能达到一定水平。其实客观评价、认定它们的水平不影响我们肯定这些文人、学者的影响和成就。比如以近代季羡林先生是大学者,但是他的信札书法水平不见得就多髙。胡适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算在学者里写书法还不错的,但如果非要把他捧到书法家的高度我想也是不恰当的。张伯驹先生是古书画大收藏家,其书札近些年在市场表现良好。其书法也是形成了独特个人风格,自成一家,但有多高书法艺术价值还有待商榷。其实这都不影响我们对这些大家的推崇和对他们信札的收藏。古代名家信札中也有不少这种情况。

我认识的一个著名书画收藏家,有包容性地也收一些信札作为书法作品的一个门类来融到自己书画收藏体系中,要求是信札书写水平要达到书法家高度来作为入藏标准。我认为这无可厚非,因为书画收藏主要还是讲究艺术性。但如果作为一个信札收藏家也把书法水平的高低这样一个标准放在第一原则这样就有失偏颇。因为信札书写者不见得都是书法家,有很多收藏价值很高的信札不见得书法价值很高或是书信者根本就不是太会写字。这里面就要求信札收藏者、研究者得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心态和标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过分强调笺纸的价值。笺纸确实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在信札收藏中如果脱离文献价值、书法价值等主要价值而一味追求笺纸的华丽也是舍本追末。


(百牍千函斋藏姚燮信札)


6、问:做一个合格的信札收藏家您觉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养?对新手入行有什么建议?

王羊羽:我也不敢自称信札收藏家,只是朝这个目标努力。要想成为合格的信札收藏家我觉得首先要懂书法,尤其要懂行草书。因为要看懂信札首先要能识字;其次还要有一定古汉语和古典文学修养,因为传统信札都是文言文。古代书信每个时期都有一定书写规范还有特殊格式及用语,必须了解各个时期书信文体的演变;第三多看书、会查资料。多了解信札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多看可靠的、权威出版的信札图录;第四要掌握信札考证和鉴定真伪的理论知识。如不懂鉴定就谈不上收藏,因为收藏的前提是真,其次才是好;第五要经常的整理藏品,及时调整藏品结构,使自己收藏品流动起来,做到有进有出,更新换代,不时提升藏品质量。第六要多参与市场、结交藏友互相交流。特别是对于新手,一定要广交行内朋友,多想前辈老师请教,在专业靠谱的信札交易市场平台上购藏。

虽然现在是热点的信札收藏,但相比书画、瓷器等传统的大宗艺术品门类确属小众。信札能流通到市场上的量也不是太大,好东西就更少。因为信札收藏在现在还是有不少有待挖掘的潜力股,总的来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一个收藏门类,所以在现阶段在资金的要求门槛上与其他高端艺术门类比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信札收藏现在进入还是不晚。


(百牍千函斋藏俞樾信札)


7、问:听说您今年正在准备要办一个信札展,这是您的第二次信札收藏展吧?与以前比这次展览有什么亮点吗?

王羊羽:是的,今年9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琉璃厂西街的博润美术馆我将举办第二个信札收藏展《笺素情殷---王羊羽藏清代尺牍展》。这次展览将展出六十多件清代名人信札。时间跨度是从清初到清末,我想展示有清一代两百多年来不同阶段、不同社会人士的信札,比如达官、贵胄、皇亲、高僧、武将、学者、诗人、文人、书画家、外交家、藏书家、金石家、科学家、洋务派、保守派、遗老、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经历者等等。这次的展览是一个以清代这个时间段为专题的一个信札展览。与两年前我的第一个综合性的相对全面的信札展不一样,原来是想展示一个书信历史发展脉络,时间跨度大,书信者涉及人数较多。而这一次就是想做的精致点,争取固定在一个时间框架内做到一个多元化的展示。还有一个就是展出信札作者中除了所谓“大名头”外,也有一些少见的名头,而不是追逐市场热点名家。这体现了我收藏的取舍态度和一定的收藏价值观。不变的是我做的信札展览都是秉持一贯的原则就是做纯粹的展览,继续不搞开幕式、剪彩;不邀请领导、名流发言致辞;不接受花篮;不请客吃饭,坚持自己亲自为参观者做好导览、讲解的“四不一亲”展览,让展览回归到它本来的目的和状态,回归到文化的初心。


(冯其庸先生题)


《笺素情殷---王羊羽藏清代尺牍展》


主办单位


北京博润美术馆

百牍千函斋


展览时间

2017年9月10日---9月16日


展出地点

北京琉璃厂西街114号博润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