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可能是收藏最多名人信札的深圳人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10-21 发布于山东

█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一条河,一座山,两座城,一封信……古人的世界里,时间和空间由一封封尺素连接起来。其中,花笺是最具中国文化元素和文人趣味的信札品类。数字互联网时代,花笺的氤氲诗意和复古趣味成为了藏家追捧的宠儿。在深圳,有一位低调的藏家王鹏,他三十年如一日沉心研究和收藏,目前坐拥上万通名人信札,其中不乏文化名人亲笔书写的精美花笺:翁同龢、俞樾、罗振玉、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刘半农、巴金、郑振铎、钱钟书、丰子恺……件件夺人心魂,其中的翰墨风华无不传递着两百多年来的文化温度。

近日,由王鹏编辑的《花笺染翰——清与民国著名学人书札集锦》及《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上下卷)》先后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和辽宁美术出版社推出,大受古典文化爱好者的追捧。

深入研究,收藏充满底蕴

资深收藏家王鹏斋名寄梅堂,1967年生于沈阳,幼年即好文史及书画篆刻。王鹏早年受到古书画鉴定大家杨仁恺身教言传,令他眼光独到、长于鉴赏、收藏宏富。在各大拍卖会上,常常可见王鹏的身影。每每买他喜欢的字画、信札,从不吝啬、说买就买了,但自己的生活却是简朴简单。他的朋友评价他说:“就着白开水啃面包,举拍价格不菲的信札,绝对是痴人一个。”

王鹏开始收藏的时间很早,国内的首次艺术品拍卖1992年在深圳举行的时候,他就参与了竞拍。与此同时,他还时常去香港观摩国际大行的拍卖会现场,打开了眼界。王鹏深知,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并不是简单的买与卖,而必须要有深厚的学问根基,以研究为本。何况他所收藏的一两百年以来的文人书法和信札作者精英荟萃,个个都是文化大家,藏品的文化信息含量之大,整理和考据是一项艰辛的工作。

为了做好收藏,他深入学习,大量购买书籍阅读。那个年代,深圳博雅书店是他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他回忆,那时每星期最少要去一次,每次买一两袋子书,坐着中巴往返两个多小时,乐此不疲。如今,王鹏拥有几万册高品质的书籍和画册,但他从不以“藏书家”自居。

精品原则,藏品品相一流

王鹏介绍,旧时文人笺纸上,有的印有汉瓦周壶或铭文,有的则是各种色彩印制山水花鸟等,因此被称为花笺、彩笺、锦笺。在中国古代,花笺是文人士大夫的赏心乐事,他们于笺纸上自在走笔,或写信、或赠言、或致谢、或唱和、或邀宴,更有痴迷者自制信笺寄赠他人,小小笺纸成为高人雅士之间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的见证。

王鹏的收藏一贯坚守“精品原则”,他的名家手札件件品相一流,赏心悦目。深晚记者看到,王鹏收藏的花笺文脉有序,其中不乏文化大家族的遗存,比如钱基博和钱钟书父子、吴大澂和吴湖帆祖孙、俞樾和俞平伯曾祖孙的花笺信札都齐全了。

花笺书法和章法或潇洒不羁、或谨严不苟、或草草急就,但书法都精彩绝伦。比如龙榆生、俞平伯的小楷令人叫绝,钱基博带篆味的小字独一无二。

很多花笺上印有梅兰竹菊荷等图样,艺术性很强。比如著名国学大师黄侃的一通信札就是以粉荷为笺,风情怡人。而另一位国学巨擘俞樾(号曲园居士)秘制的“曲园写竹”高调地昭示了主人的个性和身份。

花笺的文字内容更值得玩味。丰子恺用缘缘堂专笺给友人写道:“走遍中国觉得杭州住家最好,可惜房子难找,我已经租得小屋五间,在西湖边,开门可见放鹤亭……”

王鹏介绍,花笺的鉴赏有几个重点:一赏笺纸,二赏书法,三品文字内容,每通手札既具文献价值,又具史料价值、书法价值。他表示,自己收藏手札最大乐趣就是去研究这些书信背后的故事。

极致风雅,收藏乐趣在于分享

当一位收藏家不断领悟收藏的本质和内在美后,他便十分希望这些藏品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播。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毕竟,分享是收藏家的极致风雅,能发挥藏品的用途才是其藏品最大的意义。

近年来王鹏耗费心力勤耕于藏品的文化输出,近两年他全情投入到出版物。最近,由他编辑的《花笺染翰——清与民国著名学人书札集锦》及《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上下卷)》先后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和辽宁美术出版社推出,大受古典文化爱好者的追捧。

王鹏的生活中应酬极少,他就是笃定地将板凳坐稳,平日里不是在研究就是在编书。往往是晚上研究到深夜,清晨又开始满血工作。这样连续工作累么?他说“一点不累”,反而每天都很兴奋,因为面对着中国传统的艺术精华,各种跌宕起伏,就像在看大片一样。这些手札花笺中承载着先贤向善求真精神与日常审美情趣,王鹏非常希望和大众共同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