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有一句传话叫做“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宜兴紫砂已经传承上千年,宜兴紫砂器(壶)是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故得名。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所以才有了开头这一句“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在收藏中国宜兴紫砂,而其收藏方法更是一会儿盲目追职称,一会儿追价格,一会追老壶,一会儿追故事,追到最后水深不浅,这其中奥秘恐怕旁人无从可知。 紫砂壶其实主要分为四类:全手工,半手工(模具壶),灌浆壶,手拉胚。今天咱就与手机屏幕前的您一起来全方位探讨着鉴赏宜兴紫砂壶的优质与否。 方法一: 首先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色这四个要素,这是传统的鉴赏紫砂壶方法。 形,即形态,是指紫砂壶的外轮廓,壶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是否优美; 神,即神韵,是一种看了就能让人心领神会感受到的气魄; 气,即气质,千年传承的壶艺所包含的内涵美; 色,即色感,好的紫砂壶应该是有一种温润的色感,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 好的紫砂壶讲究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颐养生息,真正感受到宜兴千年紫砂精神所在。 壶的制作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模具做的紫砂壶内外壁打磨得比较光滑,而手工做的壶要在泥凳上细细打磨,做好后内壁里会留下泥凳的木纹,这是全手工壶的特点之处,再者就是看壶是否具备优良的实用功能,即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再有壶嘴的出水流畅,这与壶的形象结构密不可分,这也恰恰是评判一把好壶的标准。 方法二: 除了以上说过的四点,其实紫砂壶的鉴别方法真假一目了然,非常简单易懂。总结为:一看二听三摸四养。 一、看 这一点和上面说到的色是差不多的方法,我们只要看一下紫砂壶的颜色是否正常,纯正紫砂的颜色,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腊,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因为资源有限。 二、听 真正的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以后,声音沙、哑、沉,不能象金属声或者瓷器那么脆声,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 三、摸紫砂壶的手感应具光滑圆润、舒坦,虽有颗粒但很圆润,紫砂颗粒一般以32目-60目为适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四、养 好的紫砂,通过一段时日的泡茶滋养,然后用布干擦便能看出哑光色质,油性很重,时间养的越长,色质越深沉,古朴,直至产生壶之灵气,与人通性情。 方法三: 明朝周高起说:“砂壶;有晶光者,最为上乘,有润光者,上乘也,和尚光者,最为贼相”。短短二、三十个字,概括的精妙绝伦。 其实,很多人看到过也许是不懂其中的道理,也许是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也许是走马观花没有留意,把这个好方法给埋没了。我们先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解释一下,紫砂壶古称砂壶,有晶体光点的紫砂壶,是最好最好的紫砂壶,有润泽之光的,是很好的紫砂壶。和尚光;就是象和尚的脑袋油光锃亮的光,这里的“贼”;是指盗贼的身份,下贱、不值钱。最为贼相就是最差最差的品相。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对于能够相信这句话的人来说,只要去学会看晶润之光是什么样的光就行了。 紫砂散人吴国祥就也曾说过其相同的话语,一把有晶润之光的紫砂壶,首先肯定的是,这壶在最后出窑的时候已经烧熟了,没有烧到结晶的紫砂壶不可能有晶润之光。 古人周高起这个鉴别紫砂壶的方法可以说是精、准、狠,简单、准确、高效,一锤定音。而现在许多小肥猪盲目的追求壶的原始矿料,仿佛是矿料就是壶,追求原矿,却又不识原矿,如今又流传起“现在没真紫砂啦,不敢买紫砂了”的危言耸听的言论。而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其实是:不是没有真紫砂,而是不识真紫砂,所以,要让更多的人识紫砂,这才是根本。 功夫茶的特点您知道吗?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 功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