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产生的各种可能性

 songsgt 2017-09-03

这是一则关于汉字产生的推测。

我在挺小的时候就研读过汉译名著系列里的《艺术的起源》那本书,还在书页空白处写了好多手写的笔记。说明我对起源这件事非常有兴趣,只可惜,太多事情的起源都漫漶不清,只能靠传说和猜。

上一期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中,我曾经提到过《易经·系辞》里的一句话:“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上一次我们否定了汉字是由结绳记事法发展而来的说法,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书契”。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仓颉在开始造字的时候,大概是依照事物的形象,所以叫做“文”。后来形声字增多了,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本来的样子,“字”是孳生而逐渐增多。写在竹简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

这段话解释了“文”、“字”和“书”分别是什么,以及古人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字来代表几个不同的意义。其中,“书”主要就是写下来的文字。

那么什么是“契”?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易经·系辞》里做的注释是:“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听起来有点像后世的“虎符”,是用来对暗号的,而且这个说法把书和契二者混为一谈了。

▲阳陵错金铜虎符

我们来看看“契”这个汉字。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字,它在甲骨文里写成“㓞”的样子,右边是一把刀,左边像是用刀刻成的记号。本义就是用刀雕刻。“契”比 “书”的出现时间要早,原始先民不必有文字,就可能会产生一些契刻的符号。古人(包括非洲、澳洲的土著人)会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下一些齿状的条纹,用这些痕迹来计数,在长期的交易关系中,数目的记忆是非常容易记错导致争端的,人们就把这样的木片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既避免了记忆模糊,也避免了造假的行为,这就是最早的“契约”。在考古中发现了很多这样的契刻骨板,郑玄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甲骨文拓片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认为古代没有笔,甲骨文都是契刻出来的。但是实际上在殷墟出土了很多用毛笔书写的卜辞甲骨,可见毛笔的出现是非常早的。

上一期说到,文字不可能是某个人一时一地突然发明出来的,而只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自然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契机和需求。比如我们现在普遍的认识是文字是起源于图画的,但图画早已存在了几万年,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很成熟的人物和动物的绘画,但那时候的社会生活还不需要文字这一语言载体。只有当社会不断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交流活动越来越复杂,这时文字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文字都是这样的发展过程。

▲阿尔塔米拉洞窟中距今11000~17000年的旧石器时期壁画

以上对于文字起源的论述,是建立在后世的一些记载和出土文物的分析上的,只是后世文字学家们对于这段不可追溯历史的推测,实际上信史的出现要远远晚于文字的出现。

文字产生以后,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