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讨厌的训

 姑苏记忆 2017-09-03

不讨厌的训——读《读书做人谱》

 

 

                           ——读《读书做人谱》

                                                                                                   三耳秀才

 

    我是韩石山的铁粉,我不讳言,聊读书的天,我多次对密友说:韩石山的书,你都可以买,不会后悔的。

    话是这么说,我可不会都买。我不是光是铁粉,还是密友,时不时的,会收到韩先生的赠书,这不,前些日子,就收到韩先生寄赠的《读书做人谱》。书既到手,总要翻翻。一看“读书做人”,还要“谱”,先让我警惕起来。一本充满训诫意味的书,其最高境界,便是不讨厌。《读书做人谱》,做到了吗?

    “此书可作家训看也!”——这是韩石山先生在该书扉页上特为我写的文字。在我看来,不仅包括了韩石山本人对此书的极为看重,而且也包含了他和我同为“韩”姓不见外以及长辈对后生的期许。晚辈后生我,在此领教了。

    严格说来,《读书做人谱》不是韩石山摆的谱,而是一位名叫龙炳垣的清朝四川人摆的,韩石山所做的,是对老谱进行释义。自然,释义,是对谱的训,其效果,也是对读者的训了。韩石山在“校释凡例”中说:释义部分,尽量紧贴原文,纵有发挥,以不害原文意旨为度。——嘿嘿,韩石山的释义,是不是不害原文意旨,可另说,只是“纵有发挥”,得改成“总有发挥”的。——我如此判断,可作旁证的是简注。韩石山先生释义的前面,还另安排有简注。注释分简注和释义。很显然,他就是给自己留下发挥的空间的。看看文字的字数——龙炳垣原文,三万字,简注一万多字,释义十四万字——发挥的空间就更明显了。释义没有编号,我数了数,全书共有88则(其中两个写成了“释文”),88则释义中,我怎么觉得都有韩氏文字的气息以及韩氏思维的痕迹呢?  

    在为“克己”所做的释义中,韩石山先生写道:动怒,还有一种情形是迁怒。就是,不是针对眼前的人,却将怒气发在了他的身上。我当教员时,有时在外面受了气,正好有个学生来问个问题,平时肯定和气地解答,这次学生稍有一点差错,立马就发了大火,弄得学生莫名其妙,很是委屈。我也知道,是迁怒于无辜,是一种要不得的毛病,可总也改不了。现代文化人里,傅斯年先生也有这个毛病。他的秘书那廉君在一篇文章里回忆说:傅先生有时对一个人刚刚发完火,第二个人不知这个前因,跟着来找他,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以后第三第四个人相继而来,相继被斥而退。在这种情形下,傅先生常常对他说:“叫我不二过可以,叫我不迁怒,我实在做不到!”

    只看这一则,不仅有“我”,还有现代文化人“傅斯年”(1896-1950)。如此解释,也的确是释义,但绝不是传统形式上的释义了。如此释义,在我看来,也可以叫做演义的。从读者角度来说,受此训,真是想讨厌也讨不起来的。

    读此书,我不仅不会生厌,而且还能立马学上对待小人的一招。在为“养气”所做的释义中,韩石山先生在提及世上有无小人以及季羡林先生的“坏人定律”之后,接着写道:如何与小人打交道,韩老先生(指韩琦)的办法是,一旦知其为小人,就应当“以小人处之”,不是说用小人的手段对待小人,而是把他当个小人对待。怎么对待呢?就是别接他的茬儿。一接,你也就成了小人。关键在于,你心里要清楚,是你对还是你错,若你是对的,不理就是了,还用得着跟他计较吗?应当说,这才是韩琦先生真正的是非观。——读到此,我不由想起前不久在微信上的一条感悟:狗咬我一口,我是不会咬狗一口的。

    释义如演义,韩石山先生在行文中还会“夹带”新义。在行善事和得善报这一块,他就添加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的看法是,没有直接的关联,间接的关联还是有的。进而论道:过去的人,把这说成是一种因果报应,即直接的关联,那就大谬不然了。戒淫戒贪,乐善好施,是一种人生的修持,也是一种品德的养成,若把它跟自己的前程、子孙的福祉联系起来,那就成了一种投资,跟做买卖没什么不同。好心有时候有好报,有时候没有好报,是社会的正常现象。有没有好报,是别人的事,自己一计较,就是势利小人了。只有不计后果做下的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读书做人谱》成了“不讨厌的训”,其实,并非韩石山一人之功。让读者心生欢喜的,还有书的排版设计。这设计,连韩石山先生也喜欢的。且看他是如何说的(引自《文学自由谈》2017年第4期《我一直想给山西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完成,是个漫长的过程。2010年领受了这个任务,放了一段时间,2012年夏天写起,交稿后我就不管了。又拖了几年,一是央求南京的朱赢椿先生做装帧设计,朱先生是大忙人,一等就是两三年。二是印制,选了北京的雅昌公司,也是慢工出细活。这个拖延,是值得的。不说别的,朱赢椿先生设计这么个本本,就算里面一个字也没有,都值定价那个钱。朱先生是个奇才,装帧设计的大奖,几乎得遍了。

    如此说来,这设计如何好,韩石山先生等于没说。哈哈。我来补充一点观感吧。相得益彰,是的,《读书做人谱》的排版,把古文的“古”和今文的“今”排得相得益彰。就我这古文的水平,让我看古文,那是万万不可的。阅读中,看了简注和释义,如果还想看看古文的“模样”,竖排的古文就在。奇妙吧!有的在页面的左边,有的在页面的右边,还有的,在两个页面的中间,约占整个页面的五分之二许。当你不想看时,竖排的古文,一点也不妨碍你的视界;当你想捉摸一下古文时,古文老样就在跟前。——这设计,不仅仅为了设计上的美,也是为了更好的阅读。

    “不讨厌的训”,个人判断,《读书做人谱》这本书,不到三十岁,其实是不必看的。太年轻看这本书,不会在心上留下什么痕迹的。不是吗?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如此一转念,便又觉得,中窥月自有隙中窥月的妙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