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刻尔克》太难看,只靠一句台词才胜过《战狼2》百句大吼

 龙叔文馆 2017-09-03


《敦刻尔克》不好看,沉闷,无趣,整整两个小时,没有大场面的坦克冲杀,没有疯狂的扫射,没有鲜血,没有呐喊,没有主角,甚至连个可供幻想的女性角色也没有。这注定它在中国票房市场将受到《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

很多人在看《敦刻尔克》时睡着了,拿破仑可以放心了。

但,《敦刻尔克》依然比《战狼2》好十倍。

抱歉,中国有很多人喜欢看战狼2,还看得热血沸腾。说战狼2很一般,无异说他们的审美很一般,他们本人很一般。

因为《战狼》2是一个中等水平的B级片,它只能进入票房前百,而永远无法进入世界经典影片前一千前一万,它跟经典没有任何关系。

而《敦刻尔克》是可以进入经典前百的影片。

一个经典的影片,是一个可以揭示人性灵魂深处的影片,是一个可以过了很久,依然有很多描述让人反复琢磨的影片。

比如《敦刻尔克》有一个场景,看似平淡无奇,但越琢磨越有味道。

以下有剧透。

敦刻尔克撤退时,英国的民用船只接到了征用民船的消息。一条游艇的船主开着船前往对岸接士兵。随行的有他的儿子跟一个同镇的小伙子,两个年轻人目测大概未满十八岁。

快到时,发现海上有条沉船,翻过来的船底坐着一个士兵。船主开着船过去,将这个士兵接了过来。

船主继续朝敦刻尔克开,士兵发现后,大惊,要求船主往英国开,表示那是战场,这条船只是小游艇。显然,这是一位被炮弹吓坏的士兵。

在随后的争执中,数人抢夺方向舵,士兵猛的一推,将小镇青年推到了船的下层舱内。头破出血。

船主的儿子下去照顾伙伴。士兵感到沮丧,随后坐到了船外,再没有下去。

快到岸时,士兵问船主的儿子:那个小伙子怎么样了?

此时,那个年青水手已经死亡。

事件来了:自己救上来的人,因为害怕返回战场,从而误杀了船上的年轻水手。

因为我本身也是编剧,我就在想,如果我来编剧,会怎么处理下面的情节?

我大概想到了四种。

1.怀恨在心,找个机会直接杀死他。当然,这个可能性不大。

2.怀恨在心,将他推下船,在他挣扎时,决定原谅他,重新将他捞上来,这个可能性有点大。

3.怀恨在心,极为愤怒,在他询问时,愤怒的告诉他,你杀死了一个人,然后怒揍他一顿。这个可能性最大。

4.怀恨在心,然后告诉他,你杀死了一个人,然后把他拉到船底,让他亲眼看看自己杀死的人,让他内心愧疚一辈子。以我的阴暗心理,很可能会写出这样的桥段。

但是,导演并没有。

船主的儿子回答:没事,他已经好起来了。

这是一个大宽恕,大慈悲的情节,船主之子跟船主以最大的善意宽恕了一个犯错的人,宽恕了一个错手杀人的人,宽恕到,不让施害者知道自己无意中杀死了一个人,以免他的余生受到内心的愧疚跟自我遣责。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一段的处理极为平淡。按一般的调性,肯定是要换音乐的,配以悲壮的音乐,如《圣母玛利亚》,甚至还要把镜头切换一下,切到到舱下,死者静静的尸体上。从而强化这一个情节。

但影片没有,静静的处理了这一情节,只是船主跟儿子之间一个心照不宣的对视。可见,导演对这一情节的处理极为克制。

这太反常,也太奢侈了。因为为了表现这个情节,导演前面用了大量的伏笔,使得这个情节显得极为的自然,没有半点的生硬感。

可以说,如果没有下面其中的任何一个伏笔,这个宽恕就不值得致敬。

1.施害者是一个士兵,一个为国战斗的士兵,他刚刚经历了炮击、沉船等一系列死亡的威胁。如果他不是这样的身份,刚经历这样的事情,就无法匹配这样的宽恕。

2.仅仅是这样的身份也是不够的。在失手将人推下船底时,士兵冷静了下来,他沮丧的坐到了船头。如果没有这样的冷静,他也无法匹配这样的宽恕。

3.士兵坐在船头,下去照顾受伤水手的船主之子上来了,士兵询问他怎么样了。没有这样的询问,就不会体现出士兵对自己鲁莽行为的后悔,他就无法匹配这样的宽恕。

4.船主之子愤怒的告诉他:“不好,他很不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渲泄,就会显得船主之子的宽恕太廉价,也就无法调和船主之子跟年青水手之间的友谊。

5.快到岸时,因为上次得到了不好的消息,他内心不安,又再次询问受伤水手的情况。

经过这样的铺垫,才使得此等最高程度的宽恕得到了顺理成章的演绎。

宽恕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宽恕是圣母病,只有达到了这五点,宽恕才有宽恕的价值。

“没事,他已经好起来了。”

这一句,将人性善的最高层次表达了出来,将英国的绅士风度的内涵表现得淋漓。

这一句,平淡冷静,没有任何的渲染,但已经胜过战狼2里的成千上百的大吼声。

因为我们知道,那些大吼太不真实,那些煽情太过刻意。而任何东西,失去了真实,就没有任何意义。

而《敦刻尔克》做到了这一点。

比如里面的一个人物,海滩上负责撤退的英国海军将军,他是最后一位撤退的。尽全力把所有的士兵都送回了家。

看起来,这是《敦刻尔克》里面的一个英雄形象。

但接下来,我们说点历史。

真实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负责指挥的是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在两年以后,他前往缅甸,策划了另一个大撤退,印缅大溃败。

日本侵入东南亚,跟统治缅甸的英国交战,中国派出精锐的远征军协同作战。

蒋公提出一个曼德勒大会战,准备彻底击败在缅甸的日军,保障西南运输线的安全。

英国同意,但等中国远征军交战时,哈罗德·亚历山大带着英军跑了,撤到了印度,迫使在前线阻击的中国远征军不得不进入野人山。最终导致二万中国远征军战士死在野人山里。

这么说来,这个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不但不是英雄,还是一个混蛋。

事实确实如此,在英国人看来,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是英雄,他们把自己的子弟带到了安全的印度。在中国人看来,就是一个混蛋。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同样有其两面性,在英伦三岛眼里,这是英雄,在法国人眼里,他是混蛋。

因为他把十万法国士兵推到前线,去阻击强大的德国,而优先安排英国士兵撤退。

数万法军为了英军的撤退,当了炮灰。

但因为这样,就可以否定《敦刻尔克》不是一部优秀电影吗?


当然不是,更因为这样,《敦刻尔克》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因为他真实的反映了人性的不完美。

影片中,法军一个士兵知道自己无法优先撤退,从死去的英军士兵身上剥下了对方的衣服,把自己装成英国士兵的样子,那是他也十分清楚,英军优先撤退!

堤岸上,一群法军士兵被阻拦,英军士兵告诉他们,他们将有另外的船,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准备法军士兵的船。

在船里,伪装成英军士兵的法国人被发现,受到了集体的杯葛。

负责撤退的英国海军将军将最后一名英国兵送走,然后留下来,说:接下来,他要送法国士兵。

说明,法国士兵被放到了最后。


就连没有露面的丘吉尔也露拙了。影片最后,他在报纸上有一段煽情的讲话,但前面的情节中,英国海军将军跟陆军少校有一段对话。对话中,海军将军告诉少校,丘吉尔对外宣称英国法国是同盟,将一视同仁,但暗地里,已经给他下了命令,把我们的孩子带回来。

丘吉尔没有露一面,但一个政客的嘴脸已经刻画入骨。

要知道,丘吉尔在二战,可是跟宋美龄就美国是先东方战场还是西方战场发生过冲突的。

但,这不真实吗,这不合理吗?任何人优先考虑的都是自己,大难临头,首先要保护的不是自己人吗?

影片完整,毫无保留的把这些人性的真实面展现了出来,这不是优秀的一点吗?


印缅大溃败,难道我们应该指望英军替我们断后,然后我们中国远征军先走吗?

难道大家进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看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那他不应该去看《敦刻尔克》,这不是主旋律片,他应该去看《雷锋不在的日子》,去看杨子荣,去看样板戏。或者再涮一下《战狼2》

《敦刻尔克》里没有一个英雄,只有人,但这个没有英雄现身的影片,却使得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后,丘吉尔在下议院的演讲成为了名篇: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看了影片,我们愿意相信,没有英雄的这一群人,没有英雄而仓皇奔逃的这一群人能够兑现这样的许诺,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看了横店员出品的一大堆抗日神剧,那些身怀绝技,伟大光明正义,刻板的荧屏形象,我只能庆幸,七十年前的中国人,并不是他们这个样子。



脑洞历史观是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