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茶馆52:丝绸之路之源

 博览众长123 2017-09-04

原创 老徐 易经实修

提示:点击上方 易经实修 关注老徐并置顶


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丝绸之路


中国从汉代就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陶瓷等产品进入西域,这时又进入了欧洲。


可大家知道丝绸之路的丝绸、陶瓷来自哪里吗?就来自管子任相的齐国。早在2000多年前,管子治理齐国的时候,齐国就已经“冠带衣履天下”。


西方的史书写: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


管子在世的齐国在公元前700年的时候商业和手工业就已经非常发达。《管子·小匡》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把工商作为国家的柱石之一。《管子·幼官》:说“计凡付终,务本饬末则富。”定期统计国家经济的总体数字情况,致力于发展农业,并整顿管理好工商业,国家才能富裕。


在制造业方面,齐国的丝绸最有代表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是唯一的丝绸之国。中国最早出现的丝织中心,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左右,即春秋时代以临淄为中心的齐地。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精细的丝织品,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彩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以致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即《史记》、《汉书》所称道的齐“冠带衣履天下”。到了汉代,齐国仍是全国的丝织中心之一。西汉时在临淄设三服官,每年用精美的丝织品制作皇室宫廷所用的春、夏、冬三季的服装,所以有“三服”之称。“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汉书·贡禹传》颜师古注)可见,汉代齐地丝织品档次规格是很高的。正是由于齐地的丝织品品种多、质量高,赢得皇室宫廷及官府的赞誉,使齐地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或成为对外赠与的礼品。


齐国具有桑蚕丝织的传统。齐国是西周功臣姜太公吕尚的封国。太公一就国,就因地制宜,随俗而行,“劝其女工,极技巧”(《史记·货殖传》)。“女工”就是纺织业,重视纺织业是太公改造齐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齐桓公时,由于官府的重视和扶持,齐国的桑蚕丝织业有了较大发展。《管子·问》把“处女操工事者几何人”列为国势调查项目;《管子·巨乘马》说:“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纤微而织归于府者”。《管子·山国轨》也说,一乡的妇女全年进行纺织,其成品多少?把成品按时价折算出总值,供全家人口穿用后还剩余多少?据《管子·山权数》记载,管子建议齐桓公说:“民之通于桑蚕,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并且还说:“谨听其言而藏,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意思是说,百姓当中有熟悉蚕桑技术、能防治蚕病的人,政府应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给予黄金一斤或粮食八石的物质奖励。


齐国丝织业状况如何?《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对管子说;“昔吾先君襄公……唯女是从,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文绣”是指刺绣的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服饰。《管子·五辅》亦云:“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悦在文绣。”而对于丝织品的其他花色品种,《战国策·齐策》记载,田需对齐王说;“下宫糅罗纨、曳绮毂,而士不得为边缘。”可见,齐国丝织品多而精美。这些高档丝织品在宫廷及贵族中已经相当普及。如,齐君将文绣作马衣与台榭之饰。《战国策·齐策》说:“君之马百乘,无不披绣衣而食粟者。”《晏子春秋·外篇》记载;“景公赏赐及后宫,文绣披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


齐国还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从齐国都城淄博地区考古调查所发现的众多的古人类居住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迄今所知淄博地区陶器的烧制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且有着地域性的地方特点和发展序列,是鲁北地区古史古国文化的重要物质文化反映。淄博境内的张店浮山驿、黄家和临淄后李等遗址出土的陶器,属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范畴,距今已有七八千余年。此类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红陶和褐色陶,表面多带有锥刺纹,附加堆纹,划纹,网纹等原始纹饰,器形常见有缽、鼎、罐、盆等生活器皿。上述陶器陶质较粗,烧制火候较低,陶色不正,器类简单,器型笨拙,手制而成,表现出其制作的原始性。淄博地区原始社会陶器的发展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产生陶器后,经过近百余年的烧制经验积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距今5000年左右)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


今天,淄博仍然是中国陶瓷之都。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驼队向西方运送的产品中,就有淄博的丝绸和陶瓷。丝绸、陶瓷和茶叶曾是中国古代最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产品。


工商业的发达,是科技发达的结晶。世界上最早的科技书籍《考工记》和《齐民要术》都诞生在齐国。《考工记》证明,齐国已经按标准化制造战车,制造业有了细致的专业分工。《国语·齐语》记有管仲建议齐桓公:“美金以铸剑戟,试诸恶狗;恶金以铸钼,夷斤斸试诸土壤”。说明铁器是当时手工业制造的重要方面,用于武器和农具的制造。《管子·海王》说:“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一车必有一斤、一锯、一釭、一钻、一凿、一銶、一轲,然后成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然后成为女”。齐国时候有没有使用马可·波罗说的煤作冶炼不能证明,但考古发现了齐国冶铁的场地和用具,至今那里还有开采铁矿的“铁山”,有治炼人员集中聚集的村庄“冶里”,那里还有中国自古以来的“铁匠”县章丘。


把眼光看到早于文艺复兴2000多年的齐国,科技非常发达。欧洲人李约瑟写中国古代科技史,就是以《管子》一书作蓝本。《管子》不但是人类首部经济学著作、军事著作和法学著作,还是世界最早的“科技全书”。管子也就被称作中国古代“科学之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