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是什么?

 默灵馆 2017-09-04
一、“科学”这个词是出口转内销的词

        我们知道,日本没有自己原创的与他们的语言对应的承载文化信息的符号即文字,日本最早是从中国进口汉字作为他们的文化符号。在日本提出脱亚入欧的改革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在翻译欧洲的“science”一词时,进口了中国汉字里的“科学”这两个字来与之对应。我估计,西周看到欧洲人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science后备人才和中国人通过科举之学的方式培养后备官员在形式上差不多,学生都要学习许多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也都要进行考试。所以,西周先生就用汉语“科学”两个字组词去对应英语里的“Science”一词。
        实际上,欧洲培养Science后备人才的学校教育与中国培养后备官员的科举之学在教育思想(道)、教学模式(术)、教学内容(器)上完全风马牛不相及。Science培养的科学人才与科举之学培养的后备官员在人文素质方面几乎是相反的:
        前者需要独立人格,后者需要服从意识;
        前者需要主动意识,后者需要被动人格;
        前者看重批判精神,后者强调墨守成规;
        前者培养自由思想,后者训练背经诵典。
        可以说,前者与后者在学习目的、方法以及知识结构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用从中国进口的“科学”对应从欧洲进口的“Science”对日本人无大碍,因为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之中,有三样东西日本坚持没有学,一是女子缠足,二是宦官制度,三就是科举制度。因为日本没有科举制度,所以,当西周先生把“科学”两个字符与“Science”一词同时对应地引进日本时,在日本人的心里,作为日语词汇里的“科学”这两个字符,其内涵就是英语Science的内涵,与中国的“科举之学”的内涵毫不相干。
        到了1893年,康有为从日本把“科学”这个词带回中国,所以说,“科学”这个词是出口转内销的词。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对“科学”的认知就在这个开始环节出现了问题。作为日语的“科学”一词,在日本人的心里,其对应的内涵就是英语“Science”的相应内涵。但是,我们中国人就很难做到让汉语的“科学”这个词与英语的“Science”一词的内涵统一起来,因为自隋朝发明科举制度以来,在一千多年间,“科举之学”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作为汉语的“科学”一词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里,只能是自己原先的“科举之学”加上从西方引进的数理化课程再背几个英语单词。在清朝末年“科举”被废弃与“科学”被带回中国刚好就在同一个年代,我们中国人自然而然地就把“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替代物。胡适在其小传里提到他的母亲就把高中生与秀才、被大学录取的大学生与乡试录取的举人一一对应起来比照着培养自己的孩子。记得前不久和一位国内著名大学的领导一道吃饭,当议论到中国人为什么要上大学的问题时,这位领导不假思索地说,为了金榜题名、夸耀邻里。

二、Science不只是某种知识体系

        在百度上搜索或者翻开词典,对“科学”一词的解释之一,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科学吗?不是。
        科学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是发现新真理、创造新知识的劳动过程,是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力量、用已知知识为工具发现新真理、并把新真理变换成新知识的劳动过程。
        科学也是发明与创造的过程,是发明新技术以应用科学知识的劳动过程,是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力量、用已知知识为工具发明新的技术以应用科学知识的劳动过程。
        百度上的“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这句话不能用来定义Science,这一“知识体系”只能是人类进一步探寻客观世界真相、发现客观世界演变规律从而创造新知识的工具库。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里的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体系,就是达尔文在发现大自然里与生命演变相关的新的真理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达尔文创造的关于物种起源、生命进化的知识也就成为了我们后人进行同类研究时发现新的真理、创造新的知识时的工具。
        如果科学只是某种“知识体系”的定义成立,那么只需把《物种起源》背下来,就可以成为另一个达尔文了?显然不可能。
        伽利略在1623年出版的《试金者》(The Assayer)一书中关于科学是这样说的:“直截了当地说,我把科学当作能使人类进行研究的求证和推理的方法。”
        科学是人类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工作者仅仅拥有知识是不行的,必须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拥有以发现真相、追求真理为荣的价值观,否则会难以忍受从事科学研究相对孤寂的生活状态,一旦以此为荣则另当别论;必须拥有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客观、全面、辩证地观察与思考;必须拥有较强的思想力,不仅能学习知识更能使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
        如果把科学定义为某种“知识体系”,对科学人才的培养就会仅限于知识的学习,就会忽略使用知识、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还会忽略从事科学工作所需要的人文素质的养成,也就无法培养学生成为科学人才。
        我们中国人对“科学”崇拜有加,如果我们不想清楚科学(Science)是什么,即便我们匍匐在“科学”面前,也无法推动科学进步;如果我们不知道科学(Science)是什么,即便我们中国学生的资质再优秀,也不能靠我们中国自己的教育体系把他们培养成科学人才。

三、Science如何翻译更准确

        在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里,Science课程最早包括物理和化学两门课,后来增加了生物。
        物理,是探究客观世界物质存在形态的学科;
        化学,是探究客观世界物质变化规律的学科;
        生物,是物理和化学运用在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上的学科。
        所以,Science课程的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去发现物质存在形态的真相、学习如何去发现物质变化的真实规律、学习如何去发现生命存在的真实现象和生命本质演化的真实规律。据此,把Science翻译成“实事求是”之学更加达意。
        实:实体,物质;
        事:实体存在的状态,物质变化的过程;
        求:探索、求证。
        是:真相,真理。
        让人十分高兴的是,在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Science”一词对应为“实事求是”之后的2014年4月24日,我在百度搜索上看到这样一个条目,“1888年,达尔文曾给Science下过一个定义:Science‘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用一句话定义科学:
        科学是通过发现真理创造知识、发明技术应用知识的专门劳动。
        用一句话定义科学家:
        科学家是拥有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专门从事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劳动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