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计划一朝回首

 红瓦屋图书馆 2017-09-04

十年计划一朝回首

    王安忆

    转眼间,上海写作计划到第十个年头,身在其中不觉得,蓦然间回头,多少情景浮现眼前,仿佛从高速列车窗户外飞速掠去。2008年第一届,来了三位女作家,非常感谢她们,能够注意到这个初生的“计划”,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呢,双方都带着怯意,还有相濡以沫的心情,在炎热的七月和八月的季节里,拘谨地度过驻市时间。第二届,来了五位作家,时间推迟到九月和十月,天气凉爽,大学也开学,就有了和学生们的见面,给“计划”增添一项节目。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其中一位作家因不可抗力缘故半途离开,人数减去一名,只比上年多一位,作为主办方的我们,未免有受挫之感。就像补偿遗憾,这一届中,我们交到了忠实的朋友,充当起信使、外交、宣传的志愿者,从而建立起两地长久的互往。就像水冲出闸门,事情变得顺利起来,申请者比较踊跃了,这也助长了我们的野心,我们尝试着邀请著名的作家,寄期望提高“计划”的知名度,可是事与愿违,回答我们的或者是礼貌的沉默,或者是委婉的拒绝,抑或也有,提出入住五星级酒店———对于这个要求,说实话,我们陷入两难境地。能够有成功的作家加盟,无疑能增添“计划”的光荣,可是,却违背我们的初衷,那就是生活在市民中间,认识一个日常的上海,而不是旅游地。我们的城市上海,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已经被符号化了,月份牌上的美人,留声机里的时代金曲,走秀场上的旗袍,孤岛时期的夜欢场,黑帮的夜店,这是一个旧上海,同时呢,还有一个簇新的。这个新上海,在美国好莱坞大片中登场了。比如 《碟中谍3》,比如 《HER》,都有在上海采景的镜头,而这些电影又都是传奇的和未来的世界,看起来,上海变成一座想象之城。两个上海是上海,又不是上海,说它是,是因为它确实是从上海辐射出去的幻象,说不是,也因为这。它是幻象,幻象中的核子,那个结实的坚硬的毛毛糙糙被遮蔽的存在,里面藏着一颗真心呢! 这就是我们要让人们看和了解的。也所以,我们为“计划”安排的住处是民居的公寓,从窗口可以听见市声,油锅的热和香飘进来,探出头去,底下是店铺、车站、地铁口、资金链断裂后的烂尾楼空地。早上是晨练的人群,走着匆匆的上班族;晚上,大妈的广场舞开始了;再晚一些的午夜,本来是清寂的,清洁工的扫帚划在路面上,落叶也划过路面,骤然间,拆除消音器的跑车呼啸而过,携带着二代的财富和颓废,喧嚣平息,路灯的光晕里,流浪猫出没,还有孤独的夜行人,也许因为失恋而无眠。里面有许多故事呢,在等待着发现,将它们从水泥和钢铁的壳子里释放出来。我们要让“计划”中作家看见的,就是它! 而五星级酒店,却是同质化的产物,还是商业的产物,走进去,你可以想象在任何的资本所到之处,它和在地的生活隔离着,也和在地的人隔离着。当然,我们非常理解这位作家的要求,生活在陌生的国度里总是让人不安,尤其是亚洲后发展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疏远,人们不知道社会主义中国正发生着什么,五星级酒店是个防火墙,给人安全感,代价是遮蔽真相。为了保持驻市的出发点,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可能使“计划”名声大振的良机。

    在放弃的同时,我们也经历着被放弃的遭际。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一些作家在最后的时刻,决定选择去另一个“计划”项目,要知道,全世界的“计划”不计其数,我们大概是最年轻最无名的一个,缺乏竞争力。比如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假定同时有我们和他们两个机会,我相信、实际也是,胜出的总是他们,我们呢,也认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弃争取。每一年的“计划”刚刚结束,我们就开始下一年的准备,在网上发布信息,征询驻沪领事馆的推荐,与各种文化交流机构联络,审核申请人名单和履历,有可能的话,阅读他们的作品,在亚洲的暑热中等待秋凉,九月来到,一位一位作家从扁平的纸面上走出来,变得活生生的,简直就像小说人物。许多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形态,遥远的想象变成现实,模糊变成清晰,也有的是反过来,固定的成见颠覆了。我曾经和一位印度学者聊天,各自描绘对彼此国家的印象,那位朋友说:你对印度的知识全来自西方人著作的书本! 这让人惭愧,现在,印度的作家来了;在美国买瓷器,问到产地在哪里,回答说“Portugal”,一时想不出是哪里,又问是国家还是地区,回答是“一个国家,一个美丽的国家”,现在,美丽的Portugal的作家来了;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札波里亚尔内市的年轻的诗人来了,从北极光里走出来;身患罕见病的作家来了,说是罕见病,更像是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塑成的,我们叫做“玻璃娃娃”———接受不接受他的申请,我们也考虑很久,瑞士是个高福利的国家,而处于经济飞跃时期的我们城市,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地方超前,有的地方还在蛮荒,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的决定是两个字,“欢迎”! 非洲丛林里的作家带着她的鼓来了;保加利亚作家则带着她的歌舞;以色列的作家来了,巴勒斯坦的作家说来还没来,终有一天会来到;说着加泰罗尼亚语的西班牙诗人们来了;说着盖尔语的爱尔兰诗人来了;安徒生的乡人也来了,带来的是另一种童话传奇……

    他们带来他们的乡音,加上我们的乡音,互相讲述故事,故事分两类,一类是他们真实经历的,一类是他们虚构假设的,这两类故事如何会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这就是事情的神秘所在,也是我们所以聚在一起的原因,它将互不相识的我们归为同一族群,名字叫“写作者”。神秘性是如何发生的,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有人说是酒,酒有致幻的作用,但此“致幻”不是彼“致幻”,后者是无中生有,前者却是从实有出发,抵达虚有。有人说来自喜悦,也有人说来自悲伤,有的来自云游,有的则来自足不出户。我喜欢其中一位韩国作家的说法,她的名字叫做“兰”,是一种花的名字,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总是象征美好的事物。她讲了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位强迫症患者,去向精神科医生求诊,他顽固地以为他的眼睛是一颗煎鸡蛋,而蛋黄随时就要流淌出来,医生对他说,那么你就想象你是一片烤面包,将鸡蛋包裹起来。兰说,我的写作就是那片面包,将溃散的心托住。这个段子很有趣,深想起来,很有道理,写作其实就是寻求安全感,写作者大多是居安思危的病态人格。我还喜欢另一位印度作家的经验,她住在印度腹地的乡村,开一家诊所,为贫穷的村人治病,她的诊所挤满着病人,她说,这就是她写作的源泉。在这里,写作者又成了医生。事情似乎有些矛盾,写作者既是病人又是医生,但是也对,所以我们会有两个故事,从一个故事里分离出另一个故事,再从分离出的故事里回归前一个故事。你们看,我们在一起,就是这样有意思。

    更多的是不在一起的时间,你们兀自在这城市的活动,有时候三五结伴,有时候自己单个。这城市越来越庞大,原来的乡村和农田,如今都纳入市区。发展中的国家就是这样,生产和消费的周期越来越短促,一转眼间,高楼起来,高架起来,铁轨铺设,跑着高速列车。放你们在这坚硬的蛛网里转悠,真叫人担心,生怕你们走失,每天都有本地的大人和孩子走失,何况外国人! 谢天谢地,过去的九年里,没有发生一桩走失案件,就看今年,第十个年头了。我想也是,写作者都是一种记忆特优的动物,走过的路,经过的事,都不会忘记,都等着写成文字,虚构成故事,故事可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危险是难免的,首先是穿越马路,有一位以色列作家站在车流滚滚的街沿,就是走不到对岸去,他困惑极了,不知道看绿灯走还是看红灯走,因为他发现,红灯亮起来的时候,路上不定有车,绿灯亮起来,前后左右都来车了;保加利亚的作家的遭遇就更诡异了,她遇到一对男女,诱她到取款机上拉卡,无奈她信用卡的额度已满,只拉出两百美金,她似乎并不感到侥幸,反而有点遗憾,因为,那一对小骗子年轻漂亮时髦热情,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方才说到的韩国“兰”,她也是遇到一对小男女,主动为她照相,就这么一换手的工夫,包里的钱不翼而飞! 我们的城市,原来还藏着那么些美丽的机灵的盗贼,简直像飞行客,在林立的高楼上空俯瞰着,哪里有得手的机会。来自各国的作家都是运动健将,喜欢长途跋涉,那一位爱好书法的匈牙利作家,从居住的西头,徒步走到东头福州路,真佩服他怎么找得到的,许多年轻人都未必知道那里有着许多旧书店,还有文具店,他买了一大抱宣纸,再徒步走回来,汗淋淋的,似乎隐喻着文化的重负;有两个北欧作家,有着古代海盗的体魄,是不是用指南针定了方向,认为朝东走去,一定能走到东海,于是就迈着大步,向前,向前,好像中国神话“夸父追日”,结果走到铜川路水产市场,就当是渔人码头,方才打住,折返回头。就这样走啊走的,有一次走进剧场,台上正演出中国京剧;又有一次,走到一座古典园林,上演的却是西方现代剧。期然和不期然的,就在脚底下生出来,然后再带给我们,要知道,人们总是漠视身边的事物,司空见惯的表面底下其实有许多惊奇呢,现在,他们告诉了我们,点燃了我们求知欲。所以,冒险是值得的,不仅为他们,也为我们。此时,上海,似乎成为我们共同拥有的秘密,然后共同揭开,再同享答案。

    时间过得飞快,中国有一句形容,叫做“岁月如梭”。中国的语言真的很有意思,不仅是它的象形,不仅是它清脆的单音节,更是因为它的造型的能力,它可将抽象的事物变成具象的,又可将具象的事物变成抽象。这句成语就是,岁月本来是虚无的存在,伸手一捞,捞一个空,可是“梭子”却是具体的,在它的来回穿行中,时间就有了经纬,有了幅度,有了占位。我以为,“岁月如梭”这句话,在形容速度的同时,还表达着时间的实体的性质,这个实体就是记忆,假如越来越多的人参于记忆,时不时地念叨念叨,这记忆就会变成现实。大概就因为此,人们需要为一些特定的日子命名,新老朋友聚于一堂,好比今天,我们“上海写作计划”的十周年纪念。

    2017年6月27日 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