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里的绿皮车

 铁道之旅 2017-09-04

时光往回退到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后,社会进步,百姓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逐渐丰富起来,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时期。人们交往增多,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向海陆空大运量推进。

第一次坐火车应该是姥姥姥爷带着我和哥哥从北京南到丰台,具体时间已经模糊,但当时的情景的碎片在脑海里定格。后来也走亲访友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时候做了几次火车,回忆起来从北京到天津(往返)、北京到大连(往返)、北京到集宁南(往返)、北京到八达岭(多次往返)、北京到古北口(往返)、北京南到苟各庄(往返);林林总总,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逐渐喜欢上了这种交通工具,成了课余时间的一种消遣,后来就对京包线、丰沙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老京包人字形铁路深深吸引了我,更重要的是一些亲朋好友来京,去长城玩坐火车成了固定的选择,因此做了好几次去八达岭的火车。

当时早上西直门火车站有个575次、577次、579次,票价便宜三块五块的能到达八达岭景区,车上买门票旅游纪念品,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几趟车终点站都到延庆的康庄,基本到了北京西北的边上了。

因为那会儿零花钱不算太多,只能做做通勤车过过瘾,当时通勤车有好几趟,TXX次(通)次,站上一般不卖这种车的联网票,象征性的车票是2元,铁路内部人员乘车比较多,所以车上可以兼补票,这些通勤车基本都在老南站,北京站和北京北站相对较少,北京南站那会儿是绿皮车的天下,长途车短途车通勤车市郊车,非空调车成了主流。

印象里经常坐去杨村的T11次、去良各庄的T43次、去石楼的T3次、去丰台西的901/3/5次。有时候来不及买票,在检票口和检票的阿姨说一声,来不及车上补吧,一般都能顺利进站上车。车上的工作人员拿着那种公交车上的鹿皮售票包,拿出圆珠笔在票上车上写上车次车站,把一张小粉票交到你的手里。这种通勤火车廉价、守时、以及有座位等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一些低收入者、农民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高中到大学慢慢地旅行旅行半径逐渐扩大,通勤车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胃口了,慢慢地更喜欢做一些没有做过的列车,当时南站一些普通慢车、管内快车、也是非常多。河北、山西、以及北京郊区,基本都是靠这些列车来服务城乡,短途客流基本都选择这些列车。现在这些车大多都取消了,有的列车变成了空调车,停的停改的改,已经面目全非了。这些美好的记忆都在脑海里,我也会一直珍藏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