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元节的习俗

 大虫文踪 2017-09-04

中元节在宋代普遍流行,渐渐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必然体现在丰富的民俗活动当中,那么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第一大类,就是放河灯。放河灯,按照祖先的说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个是“祓除疠疫”。这个词说得有点绕,它的本意就是趋吉避凶。这个“祓”,就是驱邪的祭祀仪式。第二个叫作“照冥”。照冥的意思是说,先人和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一条银河把我们和先人所在的另一个世界隔开了。到了中元节这个日子,因为地官大帝休假,地狱的大门打开了,我们的先人借着这条河流回到人间。这个时候我们要照路让他们能顺利地回到家里,跟咱们一起团聚。那么怎么办呢?就放河灯,给他们照路。第三个意义叫作“度鬼”。因为传说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就是鬼了。所以很多跳傩戏的演员,他要戴一个面具,也就是傩具。你跟鬼交流的时候,要戴着一个面具才能跟它交流。比如北京每年正月二十九晚上在雍和宫的“打鬼”,大家能看到那个鬼都要戴一个面具,据说那样才能够跟另一个世界相沟通,也才能够趋吉避邪。所以“度鬼”是刚才咱们说那个“照冥”的另外一种解释,它更多的是有一种比较吉祥的寓意,就是说我们把我们的先人超度出来,使得他不再受地狱之苦,能够到达天堂,就像目连他所期望的那样,所以这也是我们的美好祝愿,叫作“度鬼”。而且大家都知道,荷花在佛教当中是有非常吉祥的寓意的,实际上它是超度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所以在中元节的晚上,我们放河灯,实际上是放莲花灯。莲花灯就有度鬼的意思,所以也是对先人非常好的祝福。

河灯的形式很丰富。孩子们往往从河中采来荷叶,把蜡烛插在中间,用手举着。有的用西瓜皮为原料,在中间挖个洞,插上蜡烛点燃。除了蜡烛,有的还用煤油,放在一个小盆里,周围装饰上花瓣,放在水里点燃。讲究些的用绢或纸糊成,上面画上水笔画,或折成莲花形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海公园,到了中元节时,大伙儿划着船把河灯放到水里去,烛火点点,如天上的繁星飘落人间;河灯闪闪,在苍穹的天幕下给人无限的遐想。

说到放河灯,我个人有一些这方面的经历,就是1964年的时候,北海曾经最后一次放河灯。我记得特清楚,就是因为那天晚上放《洪湖赤卫队》的电影,我看那坏蛋特害怕,然后就到那河边去,我一看,当时水面上一片河灯。那个河灯,它是用很大的茄子,然后劈成两瓣,把蜡夹在里边,然后放在水面上。那一大片真的就像天上的繁星落入人间,还有倒影随着波纹在不断变化。今天看好像真觉得逝去的亲人能够借着那劲儿回来似的。想起了亲人,想起了过去奶奶怎么待你好,爷爷怎么照顾你,妈养你怎么不容易,这些事都让人借着灯一下子想起来了。这是咱们说的第一个活动,放河灯。

第二个活动就是烧纸活。纸活,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它是一种纸扎的艺术品。你把给先人的冥币也好,衣服也好,装在一个包裹里边,写上给先人祝愿的话,然后在法事活动完了以后,把它焚化,因为焚化就意味着把它送过去了。所以当年到了中元节的时候,烧包袱,烧纸钱。有钱的人就真的做了大批的这种纸活。

第三项活动是向祖先“荐新”,这也是向祖先表示感恩的一个重要形式。中元节差不多在夏至以后。当年的麦子大家都知道是最香的,所以当中元节到来的时候,咱们北京好多人家都用新磨的面蒸成各种馒头、各种桃,供到祖先的牌位前,或者是到祖先的坟墓前去祭祀。就是告诉先辈,咱们今年收获了,而且收获得挺好,我把今年磨的麦子给您做了俩馒头,您尝尝,希望您在那边也能过得好,这就是荐新。

荐新,不是什么都推荐,而是推荐两样重要的东西:一个是麻,一个是谷,应该算作粟吧。这两样东西比较有地域特色,麻象征着织成布,有衣服穿;谷可能是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有吃和穿的寓意在里边。而且这个麻也好,谷也好,它还要在家里边有固定放置的地方。有的地方是挂在院门口,有的地方是挂在正屋的门口,有的地方是放在祖先的牌位前供起来。这个习俗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差不多。

另外,荐新的时候,供给祖先的食物一定要是素食,这个是咱们各地都普遍遵循的一种习惯。比如说像崇祯年间,上海附近松江的《松江府治》当中就说“中元祀先以素馐”,祭祀先人要用素的这种食物,这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像《吴江县治》《扬州县治》也都这么说。也有的地方不是用麻和谷,比如说像江南,这里产稻米比较多,所以用新米,给祖先供一碗饭来达到荐新的目的。

第四项活动是挂“招魂幡”。这个幡是一种竖的旗子,在中元节时要挂起来。挂在哪儿呢?挂在自家的院门口,或者说在院里头的正房前最高的地方,为了让祖先回来的时候,不要迷路,能够尽快地回来和家人团聚。有很多家族还有家徽,都会在这个幡当中反映。

第五个习俗就是烧法船。因为普渡也好,或者中元节祭祀也好,实际上是分私和公两种形式的。刚才上述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属于私,也就是以家族为单位来进行的祭祀活动。还有很多是以社会组织为单位的,比如说商家举行的祭祀活动,或者寺庙里、宫观里举行的这种祭祀活动。在这些地方举行祭祀活动,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烧法船。

有一张老照片,内容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海举行的烧法船活动。照片上的牌楼就是北海北岸天王殿,紧靠着河边的琉璃牌坊。这个实际上是在北海祭奠阵亡将士的时候拍的照片。前面就是一个大法船,这个法船据当时记录,它的高度是一丈八,长好像是六丈,这么大的法船,底下是板子做的一个托儿,用纸或者是绢糊成,里面是用杉篙搭的架子,表面是彩绘或者贴的一些金、银,然后上面是搭成一殿一卷的古典式楼阁的房子,前边有黑、白二鬼,还有虎形的盾牌。这是一个传统法船的形式。

第六个习俗是祭祖。这种祭祀仪式要是讲究点的话,可能在四合院旁边的跨院里的祠堂祭祀,没有的就在正屋,如果只有一间屋,那就在这一间屋。总之,都要在家里边,在家族里举行这种隆重的祭祀仪式。而且过去很多讲究的北京人除了家里边竖有牌位以外,还在什刹海或者某一些重要的地方设有这种家祠。所以在家祠举行重要的祭祀仪式,是当年过中元节的时候北京重要的一景。有的人家讲究一点的可能还要请和尚、喇嘛或者是道士来诵经。它这个诵经肯定不会老靠说了,它还有一些法器在里头,所以小孩更多地是把它看成一种像文艺演出似的形式,所以这也是给小孩增加乐趣的一个形式。当然作为成年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仪式,而且这种仪式,我相信只要是参加过的人,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绝对在精神上是一种洗涤。那种气氛,能让你感觉到作为一个家族(成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产生无愧于祖先的一种内在的动力。

第七个习俗是荡舟。因为中元节一般都是出伏了,凉爽的秋季即将来临。这时候要在水面上荡荡舟,赏赏月,也是挺不错的,所以咱们的祖先不仅在中元节中融入了很多很庄重的,或者是很沉重的内容,同时也融入了很多轻松的、娱乐的内容。老北京有一张风俗画——蒿子灯。严格意义上说它不属于祭祀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过去咱老北京空地特别多,可能是老的宅基地或者是院跟院中间有块空地,这些空地到了夏天以后,就特容易长一种蒿子,而且这种蒿子用不了两三个月就差不多能长到小树一样粗。穷人家孩子买不起灯的时候,就把蒿子割下来,或者直接就给它拔下来。然后找些个小的香头,点燃了以后给它拴在这个蒿子秆上,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个点点的火在那儿闪。哎,这也是一个像灯一样的东西,给小孩增加一点儿乐趣。像有些小孩,干脆就拿一个荷叶,把这个蜡插在荷叶芯上,就是所谓的荷叶灯,这都是挺能够增加中元节乐趣的。

到了中元节的时候,实际上很多有水的地方,比如说二闸、什刹海、中南海、北海,民国时期,往往都会举行比较重要的祭祀活动,放河灯、烧法船都有。当然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北海。因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然更早的一次是在1926年,当时的政府为了祭奠在历次战役中阵亡的将士,都要在北海的天王殿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所以这也成为过去咱老北京过中元节能够参与和享受的挺重要的娱乐内容。

第八个习俗,中元节送羊。这个“送羊”是怎么回事呢?它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说到了这个日子,舅舅要牵着两只羊送到外甥家,实际上是送给姐姐或者是妹妹的,代表姥姥或者是姥爷没有忘记她,给她送去一些生活上的照顾。过去咱们北京,特别是乡下流行这一天要给出嫁的女儿或者是女婿送羊。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习俗呢?实际上它是由沉香劈山救母那个故事传来的。大家都知道在那个故事当中,这个舅舅,也就是二郎神,是一个反面角色,他不是一个温和亲切的角色,所以民间反用其道,这也算是给舅舅平反吧。让他做点好事,给外甥送羊,所以把沉香救母的故事演绎成了一个民俗活动。

还有一种习俗,这是在北京房山那边流传得比较广的,就是这一天娘家妈要做两个像羊的发面馒头,然后由儿子送到出嫁的姑娘的婆家去,这也算是一种送羊。这个送羊的习俗,实际上是挺早的了。羊是吉祥的象征。这个习俗还有一个寓意,说是娘家送来的那两个羊样的馒头,外孙子或者外孙女只能吃其中的一个,然后把另一个用一根绳拴到房梁上。这个什么时候吃呢?是等到明年的中元节,娘家妈再送羊馒头来的时候才能吃。这叫什么呢?这叫“陈羊见新羊,年年有吉祥”。当然那馒头肯定就不能吃了,但是这个寓意就是娘家妈给出嫁的女儿祝福。

中元节这么多习俗,都是寄托一种美好的祝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