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年头如果不懂点供应链,显得对自己的职业很没诚意

 昵称45201100 2017-09-04




廖公,帮我看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Balabala…”

“Uh…这恐怕不好办哪…”

嘴上说的似乎没错,文字却出卖了内心,打出“公”字的,刹那友尽…

 

不知不觉来电商公司3周年了,有幸亲历电商公司成长壮大的过程,而我的称呼在这3年里大多数时候还是被沿用了原来制造体系的称呼,叫“廖工”。

注意,此“工”非彼“公”,是为正名。

写成“公”字的同学,大概一种认为是区分性别用的,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了表现对中老年的尊敬。毕竟我不姓“龚”,应该没有人会跟东厂联系起来?

说了这么多,跟咱们的主题有啥关系呢?来,一起念:g-ong,供


廖为_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到底是干啥的?


供应链定义可自行百度,但百度太拗口,我们通俗讲,供应链就是将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

简单图示如下:

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基地仓储→干线物流→商家仓储→销售出库→C端配送→用户


所以供应链要干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今天尽量缩小一下范围,仅透过电商公司经销业务这一视角来看,扯到哪算哪。


目前电商供应链的业务范畴就是从基地仓储到用户这一段,包含正逆双向业务。

对应到三项具体业务则是:

  • 采购管理:包含需求、计划、采购订单、时效、分仓、呆滞、缺货、库存分配、对账等。

  • 仓储管理:包含服务商、合同、费率、仓配网络等。

  • 物流管理:包含订单全链路时效、不良品、销售退货、采购退货管理等。


以上所有的工作当中,有一项源头性的工作就是与上下游的需求确认。这个环节一旦出现异常,会造成后续全部环节的波动,后果包括呆滞、缺货、时效异常等等。实际工作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立霞(供应链同学),这个型号给我加2000,马上就要,越快越好”

“你这个当时没提计划,没有货;现在追加计划,需要排到下个月交付。你可以卖另外一款有货的啊,你还有个型号还滞销呢,这个会严重影响到存销比的”

“我现在都缺货了,难道你们供应链不应该首先要保障销售吗?没有销售完不成公司的任务,什么KPI都没有了”

这么一看,双方都挺不容易的,供应链同学就差说“这款滞销不清完,其它停止采购!”;销售的同学就差说:“没有我们卖货,哪有钱给你发工资啊?”


诸如此类,都是在销售端与供应端需求对接的时候出现问题,要么销售端需求报小了,实际销售放大时供应端无法快速满足;要么是销售端需求报大了,实际销售不达预期时,形成呆滞压力。长此以往,会导致销售端与供应端的互信遭到破坏,形成全面的非合作博弈。


所以销售端掌控的市场信息在整个供应链当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关键,营销学中有个概念“牛鞭效应”就是专门来描述这种波动现象的。


牛鞭效应


是指信息流从市场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增大了供应端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供应链的波动现象,我们再往后端延伸,了解一下产品是怎么通过原料组织实现生产转换的,看看销售端的需求如何传递到制造端的供应商的。



产品是怎么干出来的?


“废话,产品肯定是组装出来的!”

“拿什么组装?”

“零件!”

“零件怎么来的?”

“工厂做的!”

“怎么做的?”

“…”



拿一个常规的智能电饭煲举例,它的物料主要分5类:冲压件、小五金件、塑料件、电气件、包装印刷件,由几十种工艺加工制成。细化到最底层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共由200 个零件组成,其中美的工厂自制比例不超过40%。另外60%以上物料是委托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外部供应商生产制造的,这部分供应商的数量超过120家。


看了这几个数字,是不是感觉有点飘?仅仅是一款饭煲,如果是空调呢?或者其它更复杂的品类呢?全美的每年2000 亿的销售规模,其中采购额远大于1000亿,供应商数量超2000家。意味着销售端的任何一次需求的波动,都会放大到全国甚至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严肃地吹牛至此,我已深深地认为每一位运营同学都是天使,你们都是属于骨骼清奇,天赋异禀被命运选中的那一类…所以,咱们共同作为销售端是不是要更关注数据?更严谨?逻辑更缜密?


回归现实,既然大家都认识到牛鞭效应的存在,也意识到波动的风险。


作为供应端就会有对应的策略来防范风险,

大体概括为“攘外安内”


安内

主要是推动提升整个组织运营效率,包括产品平台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水平革新、制造装备升级、核心零部件自制等,以此来实现从原材料组织到装配完工入库整个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从而达成降库存、提周转、抗风险等目的。举例说明:这款饭煲的生产周期从原来的15天缩短到7天,那么整个成品、原材料等全供应链各环节中间库存是不是都可以减少7天的储备?资金占用是不是可以瞬间下降?现金流杠杠的是不是更能扛风险?就是这个意思。


攘外

针对供应端和销售端同步出击,对外部供应商推动优胜劣汰不断优化布局,缩短反应周期提升规模及品质,降低整个供应体系的零部件库存风险;对销售端采用“以销定产”策略实施订单制生产方式,降低供应体系的成品库存风险。如此一来,我们就迈进了制造共产主义:JIT(Just In Time准时制零库存生产方式)。



哔哔不少,貌似与我们更相关是以销定产的订单制生产方式,这和开篇就提到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订单制 

是无数制造型企业梦寐以求达到的一种转型效果,它更符合当前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即每一张订单都是一份契约,供需双方完全根据订单明细来履行双方职责义务以及承担异常风险,完全刚性执行。


从经销商的角度来理解,销售端提交计划给供应端即是订单,供应端需按时、按质、按量交付,销售端按单全部接收。一旦出现供货短缺即由供方按契约赔偿需方损失,同时需方也必须无条件按单收货付全款。在外销市场一直采用这一规则,几十年毫无异议。而内销从卖方市场不断地向买方市场过渡,从大规模制造大规模分销转向“订单制”绝非一日之功。在这个过渡期内,通常会采用安全库存加部分订单制的方式来保障供货达成,至于2种模式的供货占比则会因能力而异。


所以,内销市场口号是在喊“订单制”,但实际上各个供应链体系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无法完全实现订单制,咱也没按啥契约去履行职责和义务,更为供、需双方的博弈埋下伏笔。



各为其主,合作博弈?


在双方规则和底线都不太清晰并且没有惩罚机制的条件下,无法保证双方完全互信,也就不存在优势或劣势策略,难道…是随机策略?定论暂不下,我们从供需双方的立场做几步推演。


供方


如果供方完全按照需方的订单生产,结果需方因市场波动导致需求量下降,剩余未提的库存因为没有违约风险直接不要了,则会给供方造成库存呆滞压力。所以供方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就会在保障整体供货规模的框架内,主动调节需方的订单,根据自己的预测数据进行生产或打折生产或延缓生产,达成风险管控的目的。


需方


需方为了保障市场销售,则会在能承受的库存压力范围内放大订单需求。这样即使在供方将数量打折的情况下,依然能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如果销售不达预期,剩余的订单就采取不提货的“老赖”策略,将风险转嫁给供方。



以上是基于信息完全不透明的情况下,双方的立场。所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就会采取干预。比如双方高层定期沟通互访、定期的经营复盘、系统迭代实现数据拉通、不断制定调整规则及建立相关机制等等。比如现在推行的月计划、周计划、T 3订单交付等,目的就是逐步摸索经验,建立双方合作的刚性规则,减少博弈实现完全互信下的合作共赢。


当前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则是根据互信原则,充分共享数据,保证信息对称来应对双方各自风险及保证利益最大化。那到底是啥策略?随机应变。


万一,万一…一方破坏原则,那…那我们就默默地互相谴责!之后,仍然合作愉快!



库存这个锅到底谁来背?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波动风险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库存,库存短缺和滞销都是风险。库存风险产生的原因是综合了全市场因素的。那到底谁该对库存负责呢?目测当前组织框架下责任主体当仁不让必须是供应链。


但管理好库存,则是全部关联方协作的结果。作为责任主体,必须将压力有效分解并传递到各方,所以才会有文初那一幕计划与销售的PK,没有规则就难达成共识,没有压力就难有动力。为了充分合作,避免博弈,我们需要不断积累数据,明晰规则,共享信息,实现高效沟通和共赢。


库存这个锅,让我们一起来背好!


总结


“链”字用的非常普遍,供应链、价值链、信息链、资金链等等,广义的供应链实际上延伸到了企业运营的全部流程当中。


作为曾经的中国北滘三洪奇村9号扛把子,被电商公司收编后的最大感受就是:骚年既执牛鞭,就当叱咤风云,独领风骚!历程的进程就在脚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