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敦刻尔克」就是不爱国?我不同意

 飞天保龄 2017-09-04



《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提起诺兰,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通常是悬疑,烧脑。


而这次诺兰却触碰了一个新的题材——战争片。


《敦刻尔克》| 2017

豆瓣8.6



对于不再烧脑的诺兰,《敦刻尔克》的评论呈现了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这是部预定奥斯卡的神作,也有人觉得剧情太弱言之无物。


(摘自豆瓣短评)


但针对于电影本身的理性讨论永远是有益的。


因为赞美和批评能碰撞出更多的观点。而有价值的观点能让人思考。


如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但现在网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敦刻尔克》的言论,并不针对电影本身,而是把矛头指向了电影的历史背景“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


说《敦刻尔克》是一场被美化的大逃亡,害死了中国的远征军,要强烈抵制这部电影。


(出自微博热评)


看《敦刻尔克》等于不爱国?


吓得已经买票看完电影的君君赶紧回去恶补了一下这段历史,想看看自己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点。


事实是,被偏激狭隘言论蒙蔽的我们,真的急需从披着爱国外衣的无知中撤退了。
 

首先是电影本身,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一个中国人和出现过关于中国的言论。


不爱国这种说法源自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官哈罗德·亚历山大。


(电影为避嫌将该人物改为波顿上将)


这个指挥官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当时他为了英军撤退,抛弃了中国远征军,间接造成远征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种行为无疑相当可耻,理应受万人口诛笔伐。


但《敦刻尔克》并不是歌颂美化个人主义的电影,因为这样而全盘否定,有点牵强。



战争中的人事都是有两面性的。

 

客观来看,哈罗德指挥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保留了之后准备诺曼底登陆的英法联军大部分有生力量,提前了二战德国失败的进程。


先欧后亚的战略下,给日本法西斯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步伐。


从历史的整体进程来看,熟功熟过?


退一万步讲,如果《敦刻尔克》真的存在“政治不正确”,那它根本无法过审上映。


所以那些鼓吹看敦刻尔克等于不爱国的人可以消停一下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历史著名转折事件,结局早已注定——


40万人围困于敦刻尔克海岸,原先只期望能够撤离3万人,最终却完成撤离33万人的奇迹。



但就是这样一部被完全“被剧透”的电影,却被诺兰玩出了境界。


他摒弃了枪林弹雨、炮火连天、两军对垒的战争片惯用大场面。


战争的残酷,单纯用那些宏大的场面,只能震撼人心,却无法真正深入人心。


所以电影没有运用多余的行为和台词,也放弃了残忍血腥的场面,把焦点投向人物的心理构建。



《敦刻尔克》是一部很“简单”的战争片。


“活下来”、“回家”的求生逻辑是整部剧最内在的核心。


一海之隔,海的对面就是祖国。海的上空是德军战机的轰炸。



40万士兵在这一刻都是渴望回家,在战乱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


冰冷的独特色调(源于诺兰的红绿色盲),简单而重复的配乐节奏,滴答的秒表伴奏,全片营造了紧张、恐惧、压抑的氛围。


电影用2D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之后仿佛亲历了一场战争。


前方高能,以下涉及剧透



《敦刻尔克》玩了一把“烧脑”的叙事手法。


故事采取陆海空三线叙述方式,三线时间进程分别是一周,一天,一小时。


陆地一周


两名英国士兵和一位冒充英国士兵的法国士兵(撤退时英国人优先)组成了逃亡三人组。



他们先后经历了船被鱼雷击沉,想方设法搭乘上撤离船却因超重被拒绝;


躲在搁浅的船只里等待涨潮,被德军发现此船后远距离射击,将船只打穿;


内讧,在船要超重时赶法国士兵下船...



整条线不是逃亡就是在逃亡的路上,沉船、轰炸、意外一波接着一波。


从始至终都将视角锁定在士兵身上,竭力的还原他们在战争中的真实感受:


逃亡与存活。


他们心中的念头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家。每一次的脱险都让观众跟着松了一口气。


海上一天


英国政府发动群众,征用民用渔船,用于解救敦刻尔克士兵。


这也是能成功撤退33万人奇迹的原因。


老头带着儿子和儿子的朋友前往敦刻尔克营救士兵,孤小的船在大海和炮火间毫不畏惧。



电影没有绝对主角,但这个私自驾船来的老头绝对是深入人心的角色。


他对军事装备了如指掌,营救落水的飞行员、安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


这个温暖正面的人物像一针镇定剂,调和了电影全程压抑的气氛



还有海上出现的无数艘民用渔船,给在绝望中的士兵带了绝处逢生的希望。


就像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当40万人无家可归,家为你而来!


空中一小时


英国皇家空军派三架飞机去执行护航敦刻尔克撤退任务。


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就是其中之一,他全程只露了两只眼睛,真正的实力“眼技派”。



他和两名战友一起出行任务时,队长飞机莫名被击落、战友飞机也被击中迫降海中。


只剩独自一人汤姆·哈迪一人,而且此刻油量不足。


最后他用尽了备用油,成功击落在场所有敌机,保护了沙滩上撤退的士兵们



三线看似平行发生,实则时间层次交错,又互相影响——


老头子救了飞机迫降在海上的战友;汤姆·哈迪在空中打下敌机,燃油落进大海起火;危急时刻逃亡的士兵游上了老头子的船。



不同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中所有的演员戏份平分。


电影没有专门刻画单个主角,而是力求还原出战争下的终生相。


没有谁是主角,战争才是最大的主角。


用诺兰的话说,他是在努力还原真实战争中的混乱与未知



所以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丘吉尔、希特勒运筹帷幄,也看不到军官的发号施令。


没有敌军出现,但是却无时无刻的压迫感,将观众带入到每一位士兵的角度去体会战争。


电影通篇传达着一种绝望到窒息的紧张情绪,几次沉船场景都让人感同身受。


观众仿佛如同挤在海滩上等待被轰炸的士兵一样无助。



《敦刻尔克》的优秀在于“绝非重现历史,而是体验历史”


只有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冰冷、窒息和压迫感,才能真正的明白和平的可贵。


好的战争片不是去塑造一个“英雄”,战争中不存在“英雄”,因为战争本身就不应该存在。



就这一点上来讲,《敦刻尔克》是一部出色的反战片。


至于那些拿着“史实”叫嚷着爱国、抵制的人,他们既不了解历史,也不深思过去。


我们真正要抵制的不是《敦刻尔克》,而是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