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导演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为什么你导演的影片,女主角都死得很惨?诸如《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甚至是《盗梦空间》,女主无一例外都挂了。听到这个提问,坐在他身边的制片人艾玛,也伏身做倾听状: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答案。这位了不起的制片人,正是大导演的妻子,她的神补刀,让现场的幽默感四溢。 这一次,诺兰带着他的《敦刻尔克》来了,影片里没有一位女主演,只有老头,少年,和海陆空三方军人。这是一部讲述什么主题的电影?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记录失败,感受战争的残酷,引发内心恐惧的电影。甚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都不是一部气势宏大的战争片,这是一部恐怖悬疑片。为什么会恐怖?因为人心惴惴不安,惶恐未来,前景黯淡。为什么有悬疑?当时40万英法大军被德军围囿于困境,危机四伏,千钧一发,生死旦夕。 电影里胶片的滤镜效果奇佳,天空蔚蓝,海水湛蓝,突然间海面的平静被尖嚣的引擎声划破,战争打破了和平的宁静。影片里没有呈现对攻的枪林弹雨画面,没有血肉横飞,没有硝烟弥漫,甚至都没有德军纳粹的人物正面出现;但是三条叙事主线缓缓拉开序幕,空中一小时,空军狙击敌机;海上一整天,平民们海上救援;地面上长达一周之久的撤退行动牵动人心。剧情节奏紧密,配乐强劲激烈,每颗子弹咆哮而过,飞机疾速划过头顶,偷袭的鱼雷艇,轰炸的战斗机,秒表的滴答声,引擎的轰鸣声,逃离的喘息声,海水的潮汐声,都能深刻感受到命悬一线的紧迫和危急。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军出动136个师,3000辆坦克,全面围剿西欧国家;他们绕过“马奇诺防线”,以法国色当为切入口,潮水般涌入法国腹地。同年5月16日,丘吉尔紧急飞往巴黎与当时的法国总统雷诺会面。而法国总统的回答是: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这时距离德军发动总进攻,才刚刚过去一周的时间。 随着法国军队同时崩盘的,还有渡过英吉利海峡共同作战的盟友英国军队。德军在“装甲战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带领下狂飙突进,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法国西北部,无实力与德军对攻,向后撤才是万全之计,他们的唯一出路就是横渡英吉利海峡,退到海对岸的英国。 当时法国通往英国的港口有三个,加莱,布伦,敦刻尔克。前两个都已经被德军占领,敦刻尔克是撤退的唯一港口。40万英法联军,三面受敌,背后是大海,时刻面临着德军的炮筒虐杀,生命危在旦夕;正当每个人的心被提在喉咙口的时候,一丝生机出现了,也可称之为“奇迹”:5月24日,希特勒下令停止追击英法联军。 敦刻尔克,这座位于法国北部的一座海港小城市,东面紧贴比利时,西邻多佛尔海峡与英国接壤,由于1940年这一场大撤退行动,令这座不知名的小城名声四起。(关于这场大撤退行动,在电影《赎罪》里面,也有场景予以描述)。 有人忍不住拿出《拯救大兵瑞恩》与《敦刻尔克》作比较,认为前者堪称战争片的业界翘楚,无法逾越。诚然,前者是场面恢弘,气势浩大,可称之为“见树又见林”的大电影;有些看惯了美国后期制作特效大片的观众,也许会不适应诺兰这部“见树不见林”的写实电影。诺兰这部群像影片,并没有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英雄人物,甚至于他用非常克制的视角,从一些小人物身上入手。正是那些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大爱,会使人感动,眼眶湿润。 影片中的父亲,道森先生,驾驶着自家的小游艇,前往敦刻尔克救人。(扮演者马克里朗斯,因在《间谍之桥》中演技精湛,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途中救起了一位在扫雷艇下生还的士兵,他已经洞悉出士兵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正处于崩溃边缘,便吩咐小儿子彼得去让他进入卧舱内休息。可是道森先生自己的心理创伤远深于生还士兵,他的大儿子是空军飞行员,前不久在执行任务时殉难而亡,作为一名军人家属,他救人的愿望已变成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位老者,也是智者,生活予以他重创,但他没有哀叹,没有怨言,依然有勇气迎面而上。他冒着危险,救下一名迫降海里的飞行员,船靠岸时,有人质疑嘲讽飞行员(的不作为),他伸手拍拍他的肩膀:你所做的一切,船上的人们都有目共睹。他的安慰理解,他的宽厚相待,顿时缓释了飞行员的委屈。看到这一幕,观众们都会为之动容吧。 码头接应处,有一位老人在给士兵们发放绒毯,年轻的小兵带着沮丧的语气说:我们打了败仗,只是撤离回来。老人伸出手抚摸了小伙子的脸庞:这已经足够了。话语不多,却暖人心。人们温厚的宽慰和接纳,更对比出战争冰冷的残酷。 英国人在全国广播:拥有船只的人们,请前往敦刻尔克。去帮助那里的海军一起运送联军的士兵。没有任何的犹豫和迟疑,整个英国的小驳船、拖弋船、运货船、捕渔船、维修船等都被动员和感召,根据历史统计记载:英国船只693艘,法国船只168艘,共同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电影从士兵,从民众,从飞行员的不同视角去阐述大撤退行动,也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感受到求生的无力感;在生死攸关时刻,没有人知道下一粒子弹会不会击中自己,即使逃生到船上,也不知道下一秒船会不会沉没;这种悬念和疑惑,令人揪心,令人痛苦,令人煎熬,更令人绝望。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只有沉默,沉默地等待时间流逝。导演诺兰能做到得,只是在记录一段历史本身,并不代入本人的价值观,他不言失败输赢,也不论英雄战俘。真实的记录历史就是尊重历史本身。 最后用丘吉尔首相的演讲辞来作为结束语: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丘吉尔的名言支撑到底:永远不要投降。The faith,信念与人类永生。 附上一组数据:大撤退历时了九天,在撤退中,共有226艘英国舰船和17艘法国舰船被德军击没。九天时间里,英国皇家空军共出动2739架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损失飞机106架。敦刻尔克海滩上,英法联军一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700辆坦克,50万吨军需物资。共有33万八千多人次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这近34万人次,是欧洲大陆宝贵的财富资源,在日后的法西斯战场上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创造了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珍珠港事件,冲绳岛战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