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道两门的传世名斋

 一葉一如来 2017-09-05
罗汉斋

  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中,都记载有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饮食疗法。

  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餐饮业中,已经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了。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有100多种食品,其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材、水果和豆制品入菜等,还首次记载了当时的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仿荤菜的技术。此外,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也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至元明清三代,素食的发展愈加繁荣,素菜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也非常丰富。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的《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高僧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曾带去了中国的素食烹饪制作技艺,其冠名为“净素烹饪”,把佛教高超的精神修养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著《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生动性和丰富性已大大超过了前代,真可谓是琳琅满目,洋洋大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佛门盛宴——罗汉斋。

  罗汉斋亦名罗汉菜,是佛门名斋。本菜名取自十八罗汉聚集一堂之义,历史悠久,极负盛名。它是由十八种新鲜原料精心烹制而成,是素斋名菜中之上品。菜色香味俱全,且营养丰富,是佛门斋菜必尝菜品。

  但是正统的罗汉斋做法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因此,现在的罗汉斋已经演变为很多易操作的版本,正像佛家讲的随缘一样, 手边有什么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做成家常吃的罗汉斋,取其精髓即可。


  罗汉斋的家常做法

  罗汉斋的原料比较复杂,自己家做的话,少几样多几样倒也无妨。主要有鲜蘑、冬菇、榆耳、石耳、胡萝卜、笋、山药、白果、荸荠、栗子、莲子、面筋、发菜、素鸡、素鱼、油菜心、素肉丸、红枣、食用油、精盐、酱油、白糖、料酒、姜汁、汤、麻油、水淀粉。

  先将胡萝卜、笋切成3厘米长、1.5厘米宽、0.3厘米厚的片;荸荠、栗子、素鸡、鲜蘑、面筋、山药、榆耳、石耳、冬菇均按其本身形状切成一分厚的片;白果用刀切成片;油菜心由中间剖开,切成寸段。

  鲜蘑、莲子、荸荠、山药、笋、胡萝卜分别用沸水焯烫熟;发菜泡洗干净后,用手捏成红枣大小的球。

  做这个菜得用铁锅大火,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时,将除发菜球、 素鱼丸之外的其他食材下锅煸炒,然后加入精盐、酱油、白糖、料酒、姜汁、汤调拌均匀,旺火等汤汁烧沸后改小火烧,五分钟左右改大火并将发菜球、素鱼丸放入锅内边缘,加入味精。

  见汤汁减少时将水淀粉淋入锅内,随后倒点香油,就算成了。


  玄妙观斋菜

  素斋不是佛门的专利,作为素食文化我们不能不提一下南阳玄妙观的玄妙观斋菜。它不仅与南阳其他风味名吃,如唐河火腿、新野板面、镇平烧鸡、博望锅盔、社旗胡辣汤、南召白土岗辣子鸡、阎天喜饺子一样好吃,而且还因其是天下一绝而驰名海内外。

  南阳玄妙观的道人修的是清净道,他们不娶妻室,只吃斋饭素食。据传说,南阳玄妙观每逢重大节日,或者逢观内西北园、宛南公园里的牡丹、月季、荷花、菊花、腊梅等花盛开之时,都要邀请远近施主及当地官员和亲朋好友,来此游览观光。

  时至中午,玄妙观的道人则在观中招待所有客人。令人称奇的是,玄妙观厨师们烹饪的菜肴看起来完全是荤菜, 但吃在口里,用心咀嚼品味,方知根本不是那回事,而是素菜烹就。大家大饱口福之后,玄妙观斋菜名声也传遍海内外。


  南阳玄妙观中斋菜还注重时令吃鲜。厨师们为了让住持宾客应时吃鲜,还根据季节就地取材,制出异样珍馐。如每当夏秋荷花盛开之时,在观中池塘内采摘荷花,挂糊油炸后,撒上白糖;秋季用北瓜秧尖兑香菇、口蘑炸制龙须菜;用嫩包谷棒尖加玉兰片、香菇烧出珍珠笋;用小冬瓜装进玉兰片、花生仁、香菇、口蘑、南荠、 猴头、糯米和调味品,油炸成八宝冬瓜;用红薯切块油炸后,白糖在锅中化开,红薯条放入搅拌,立即出锅,做成拔丝红薯等,惟妙惟肖,都很鲜美爽口。

  据说,玄妙观斋菜选料严谨而广泛,名目繁多的斋菜主料和辅料都必是真素。它选用了天南海北之珍品,且充分利用本地各种土特产、食用菌类、蔬菜和豆制品。这些素料经过厨师们扒、熘、 炒、炸、烩、蒸等精工处理,匠心独运,做出的佳肴既悦目,又香口,妙趣横生,真可谓色香味形俱佳,尤其在形上,玄妙观斋菜讲求象形,十分逼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