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君药用百合、生地、熟地联合作君。百合入心肺经。这三味药组合,体现了肺肾同治,滋养肺肾的基本结构。
臣药是麦冬、玄参,麦冬擅长于补养肺胃之阴,玄参能滋阴,又能清热泻火散结,这是在滋养肺肾基础上,针对虚火上炎,可以降虚火,增加养阴力量。
佐药当归、芍药,增加益阴养血;贝母是清肺润肺,化痰散结常用药,桔梗能够宣肺止咳,也能化痰。
佐使药甘草用来调和药性,和桔梗相配,还能清利咽喉。
整个百合固金汤它是标本兼顾的,也就是说既考虑到滋养肺肾治其本,又考虑到虚火上炎灼津成痰,因此灼津成痰,灼伤肺络。所以用它要降虚火。滋阴基础上降虚火,化痰散结。
君 |
百合 |
入心肺经,清心润肺 |
生地 |
清热凉血养阴 |
熟地 |
滋补肾阴 |
臣 |
麦冬 |
补肺胃之阴 |
玄参 |
滋阴,又能清热泻火散结 |
佐1 |
当归 |
益阴养血 |
白芍 |
益阴养血 |
佐2 |
贝母 |
清肺润肺,化痰散结 |
桔梗 |
宣肺止咳化痰 |
佐使 |
甘草 |
调和药性,和桔梗相配,清利咽喉 |
配伍特点;:纵观全方,特点有二:一是方中主以甘寒,养阴清热,正本清源,而不用苦寒之药免增其燥。二是本方肺、肾、肝三脏并治,润、保、宁肺,金水相生,抑木护金,其意全在固护肺金,阴虚得养,虚火自退,肺金得固,诸证自除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证的常用方剂。以咳嗽,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若痰多而色黄者,加胆南星、黄芩、瓜蒌皮以清肺化痰(热痰,常有,包括咳血都可以痰中带血,增加清化痰热,方中虽有贝母,清热化痰力量并不强,它是以滋阴为主的)
;
咳喘甚者,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以止咳平喘(杏仁降肺气,五味子敛肺气,冬花是比较平和的止咳化痰的药。) ;
若咳血重者,可去桔梗之升提,或加白及、白茅根、仙鹤草(藕节,阿胶);(桔梗开宣对出血不利,加凉血止血的药物)
3.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慢性咽喉炎、自发性气胸等属肺肾阴虚者,均可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由于本方中药物多属甘寒滋润,故对脾虚便溏,饮食减少者,慎用或忌用。
文献摘要
《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少阳药也。金不生水,火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肾滋水退热为君。百合保肺安神,麦冬清热润燥,元参助二地以生水,贝母散肺郁而除痰,归、芍养血兼以平肝,甘、桔清金,成功上部,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伤生发之气也。”
临床报道:用百合固金汤治疗自发性气胸15例,提示本方对自发性气胸,特别是原发病为结核者具有一定疗效。治疗组15例(闭合型11型,开放型3例,
高血压型1例),平均病程5.33天。对照组15例(闭合型12例,开放型2例,高压型1例),采用传统西医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本药,每日1剂。
10剂为1疗程,连用3~4疗程。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18.93天)与对照组(27.85天)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结核
性气胸(11例)的有效率为90.9%,与对照组(10例)相比(60.0%)差异显著(P<0.05)(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6;5∶280)。
=========================================
一 贯
煎 ▲▲▲
〖方源〗《续各医类案·卷十八心胃痛》魏之琇在高鼓峰、吕东庄治胃痛的医案中说:“按此病外间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遥、新病亦效,久服则杀人矣;又用肉桂亦效,以木得桂而枯也,屡发屡服则肝血燥竭,少壮者多成劳,衰弱者多发厥而死不可不知。”
“高吕二案持论略同,而俱用滋水生肝饮,而予早年亦用用此,却不甚应,乃自创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子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如应桴鼓,口若燥者加酒连尤捷,可纯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组成]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
枸杞子(9-18g)
川楝子一钱半(4.5g)(原书未著用量)
[用法]水煎服。
〖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
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方解]
君 生地黄[重用] ──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 北沙参 ┐
│ │
│ 麦冬 │
臣 ┤ ├ 益阴养血而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 当归身 │
│ │
└ 枸杞子 ┘
佐 川楝子[少量]
── 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则胸脘胁痛等症可解。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
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血
亏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
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
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
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配伍特点:在大队滋阴养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疏肝理气,补肝与疏肝相结合,以补为主,使肝体得养,而无滋腻碍胃遏滞气机之虞,且无伤及阴血之弊。全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照顾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诚为滋阴疏肝之名方。
一贯煎与逍遥散区别
一贯煎与逍遥散都能疏肝理气,均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不同之处: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症状;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虚肝郁,肝胃不和所致脘胁疼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川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仁;不寐,加酸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肝郁者。
4.使用注意
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续名医类案》卷18:“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2.方论选录
张山雷《中风斠诠》卷3:“凡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
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
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经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治肝胃
病者,必知有此一层理法,而始能觉悟专用青、陈、乌、朴、沉香、木香等药之不妥。且此法因不仅专治胸胁脘腹措撑胀痛已也,有肝肾阴虚而腿膝酸痛,足软无
力,或环跳髀枢足跟掣痛者,是方皆有捷效。故亦治痢后风及鹤膝、附骨环跳诸证。……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楝泄火。楝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液队
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
[临床报道]
闫氏运用一贯煎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阴不足型118例,总有效率为94.92%;对照组65例,总有效率73.68%。提示本方有提高免疫功能、清
除幽门螺旋杆菌、促使萎缩的胃粘膜逆转、抑制异常增生等作用。[闫肃,等.一贯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8例。陕西中医
1999;20(4):161]
主证分析
肝肾阴虚 |
肝气郁滞 |
胸脘胁痛,疝气瘕聚 |
肝郁化火犯胃 |
吞酸吐苦 |
阴虚内热 |
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弱或虚弦 |
一贯煎也是个名方,这个方它是从魏玉璜的《续名医类按》,相当于医话里面摘取出来的一个方。这个方他讲了一段话,他对治疗这种病的看法,所以用这样六个药,他这六个药是没有用量的。原书没有确定用量。这当然也就涉及到后来对君药,或基本结构的争论,讨论。
由于这个方长期以来临床疗效很好,所以对他这个思路,也可以说是填补了在这之前的一种,治肝肾阴虚,肝郁这种治法的一个空白。人们都说他这个思路很新颖,当时很赞赏。过去作为肝脾,肝胃两个系统来说,以逍遥散这种调和为一个代表。当对肝郁阴虚证,从药物反应出来,和他药物的配伍特点,仔治法方面都开了个先河。所以意义比较大。
从一贯煎的主证病机分析来说,它的基础是肝肾阴虚,这个是公认的。但肝肾阴虚中间是肝阴不足,肾阴不足,还是肝血不足,哪个是为主的?历来有些讨论。我们从它肝肾阴虚,大家公认的共性出发,肝肾阴虚是本,是基础,有肝郁气滞是标,由此又造成了肝胃不和,所以抓病机是三点。基础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以后,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脏非常强调阴阳平衡,所以阴血不足,疏泄功能会减退,继发造成肝气郁滞。肝郁有挟阴虚,阴虚可以有阴血不足,可以有燥热。所以还有一个可能,它也可以造成肝胃不和。肝热影响到胃的和降。从它的表现来看,呕吐吞酸。有胃气上逆,又加上吞酸的特点是肝谓不和,临床使用的话,针对它的证候,只要有阴虚肝郁就可以。有肝胃不和的话更适合,它是这样的特点。
阴虚,有一定的虚热,所以咽干口燥,特别是舌像脉像,用一贯煎在临床上的很多报导里,舌像是很重要的。舌红偏干,脉可以像虚弦,或偏弱,也可以弦细数,看它虚热的程度。这肝气郁滞主要反映在胸脘胁痛,但临床用,这方治疗胃阴不足,肝胃阴虚,包括胃阴不足,兼胃气上逆这个胃痛,这一类用的也比较多。比如说一贯煎用于萎缩性胃炎,过去报导比较多了,也公认这个是萎缩性胃炎阴虚型的首选方。
胁痛是历来就是主治当中的头一个,阴虚肝郁的胁痛,至于疝气瘕聚,由阴血不足同时肝郁,日久以后,气血津液瘀滞不畅。特别气滞随着肝经气滞,可能导致下焦疝气瘕聚。都是气滞为主。这是原书魏之琇自己提倒,可以治疗疝瘕。
临床用一贯煎,经过加味软坚散结这些,也可以治疗像有些肝硬化,它属于阴虚气滞型的,也可以的。这报导非常多,肝胃两类的是比较多的,这个一般都认为是个名方,疗效比较好,所以从主证分析来说,基础证,阴虚内热,有一种阴虚内热,但这个证的内热不重,重要加味了。由阴虚导致有肝郁,阴虚肝郁肝胃不和,导致肝郁化火犯胃,有胃气上逆,呕吐吞酸这个特点。这是它的主治证候,分析有三个方面的结合。
功用
滋阴疏肝。
用滋阴的方法和疏肝的方法相结合,从根本来说是阴虚为本,兼有肝郁,所以滋阴疏肝相结合。
君 |
生地 |
滋肝肾之阴,清虚热 |
当归 |
补血活血 |
臣 |
枸杞 |
养肝血,滋肾阴 |
沙参 |
养肺胃之阴(侧重肺) |
佐 |
麦冬 |
养肺胃之阴(侧重胃) |
川楝子 |
行气疏肝,使全方滋而不腻,止痛 |
过去历来以地黄作君药,所以有很多标明剂量,原书没有剂量,地黄标得较高。当然这也难怪,地黄历来用量较大,从仲景时代就是。你如果要说,把所有方剂翻一翻统计一下,用地黄的方,经常它在方中用量最大的。它本身常用量范围就是比较大,所以用地黄历来认为把它作君,因为也说得过去。因为你本身肝肾阴虚为本,用生地它可以滋肝肾之阴,特别滋肾阴了,也能清虚热。阴虚之热,通过它能养阴清热。
也有人认为,这个方以枸杞为君。历代医家认为枸杞、当归联合作君,或者枸杞作君,或者生地作君,都有。过去几版教材都是以生地为君。特别是做为正式教材,大都以生地为君。现代像高级丛书《方剂学》,是以枸杞为君。这也说得过去,为什么呢?从当归、枸杞来说,归经当中,主要归经归肝经,因为这个方围绕着肝,它叫一贯煎,有个说法,一贯就是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事物或者方法,多种多样,但围绕的核心是一个,所以工具书上比“一贯”这两个字,叫做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这整个这个方,治法体现了多种结合,但是围绕着肝阴不足,就这一个道理。所以核心是肝。
枸杞、当归归经主要是肝经。虽然可以兼入其他经了。像枸杞养肝血,也能滋肾阴。所以认为枸杞为君也说得过去。因为它原书没有用量,后来用量都是大家一个参考用量。我自己觉得这个方里,应该说从养阴来讲,肝肾同治来讲,还是应该地黄为君更合适。从养阴角度历来要大于枸杞了。
当归、枸杞可以看作臣药的一组,既滋养肝肾阴血,当归补血,枸杞补肝肾,当归又有一定的活血作用。所以它可以使得这个方能够益阴养血,活血兼顾,补而不滞。
沙参麦冬是养肺胃之阴,都能养肺胃之阴,沙参侧重于肺,麦多侧重于胃。但肺胃都能兼顾的。这体现了肺胃肝肾这四者之间一个五脏的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这个思路出发。因为围绕着肝阴不足,前面地黄和枸杞可以滋水涵木,肝肾同治。而肺呢,润肺阴,能清养肺阴以后,达到清金制木的作用。清金制木,肝肺同治。用麦冬养胃阴,有的讲培土荣木,但多数讲培土益木,防止肝木克伐脾胃。本身有肝胃不和,所以这个方围绕着肝阴不足,它实际上肝阴、肺阴、胃阴、肾阴兼顾的。除了补养肝阴、养肝血以外,还考虑了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培土益木,多法并用,所以围绕肝阴不足的主要矛盾,多法运用。这是一贯煎的一个特点。
川楝子在方中是佐药,针对了这种大队的阴柔之品,地黄、枸杞、沙参、麦冬,养阴力量很好,兼顾多法,但是毕竟偏于滋腻,而且特别涉及到肝胃不和,胃阴是会不足,但是肝气不舒的时候,胃气再上逆,阴柔滋腻的不太适合了,用川楝子少量,能够使得在大队的养阴药当中,配少量的行气疏肝之品,使全方滋而不腻。川楝子选它还有止痛作用,它自身有疏肝针对肝气不舒,胁肋、胸脘可以气滞作痛。用川楝子既能够清肝,清肝郁所化之火,又能够行气,还能止痛。所以是佐助药,又是佐制药。所以大家觉得川楝子配在这方里,是比较赞赏。更主要是从治法上,滋阴疏肝兼顾。滋阴和行气疏肝兼顾。川楝子主要是入肝经,因为它行气可以止痛,临床用的时候,我们用这个喜欢加少量陈皮。考虑到滋阴的时候,你要有一定的化湿。从理气、行气疏肝和一些理气和胃,这些结合起来。特别是胃气上逆了。这样当然更好一些。它这个并不是说也只用川楝子,我体会魏玉璜讲他这个滋阴疏肝治法的时候,举出六个药出来,并不是说他说我都用哪些哪些药来,他并没有正式的以一个方的形式写出来。所以也就没有用量。也就是说它主治很简单。后来就有些给他逐渐完善,形成一个它的固定的一个主治。
所以对这个方,很重要一种法的认识。这样六味药构成了滋阴疏肝的一种结构,体现了这种治法。
配伍特点
从整体观念(五脏相互联系)出发,针对肝阴不足证,采取滋水涵木,佐金制木,培土益木三法。
大队养阴药配少量行气药,既体用并调,又补而不滞。
由于它的治法,用药有它的开创性,所以配伍特点,历来一贯煎的配伍特点在学习当中是比较重视的。
体用并调,针对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既考虑阴血不足,又考虑肝的疏泄,所以既体现了一种体用并调,又使全方补而不滞。
运用
辨证要点
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
但是在临床上把握这个方的一个使用根据,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当然还是一个整体的考虑。吞酸不一定全部出现,其实这个方用于肝胃不和可以,就是没有引起肝火,肝热犯胃的时候,没有这个它也可以用。以胁痛为主的临床永得还是比较多。它不一定有吞酸。但是历来的教材证治要点,肝胃不和也认为是个很重要的,在病机上这个是常见的。你比如用于萎缩性胃炎,胃腑胃气上逆这特点,经常可以有的。但是说证治要点不必俱全。
一贯煎是滋阴疏肝的代表方,常用方。这种治法的一种代表方。
随证加减
- 胁痛甚:+柴胡,佛手,白芍,甘草
- 口苦吞酸甚:+左金丸
- 包块,痛处固定不移,舌黯而干:+川芎,赤芍,丹参,鳖甲(活血软坚)
- 便秘(肠道失调):重用生地,当归,麦冬 + 润肠通便药
- 胃脘痛:佛手,玄胡,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或行气疏肝止痛)
- 失眠:+枣仁,夜交藤,合欢皮(花)(养心安神)
这个方目前考虑比较多的方面,胁痛,主要是肝气不疏造成,气郁又加上阴血不足,又是说它血燥气郁。这个方的一种行气止痛,这方面力量还是不够。它因
为川楝子量较少,用川楝子实际上也不能量大,肝胃不和有胃气上逆的,这种情况,苦寒的川楝子也不宜用太大。所以说在胁痛比较突出,需要疏肝力量大的时候,
可以结合经常用来调肝疏肝的柴胡,芍药,疼痛如果比较突出,像佛手,芍药加甘草,也可以缓急止痛。
口苦吞酸,胃气不和上逆,肝胃不和,可以仿照左金丸。
这方经常用来治疗像慢性肝炎,包括乙肝,就涉及到阴虚型,做一个基础方。
肝胃不和,因热导致便秘,这在这证当中常有。而且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大便不畅。那可以增加一些养阴润偿的药物。
一贯煎可以治疗失眠,阴虚、虚热内扰的失眠,也是常用的。加一些养心安神这方面的药。
使用注意
有停痰积饮或苔白腻,则不宜使用。(因为养阴力量大)
停痰积饮过去原作者,和后世评论医家,都提的这个原话,有停痰积饮,这方不能用。它表示像苔白腻,偏重于苔白腻,痰饮水湿停留的,这个方太滋腻,就不适合使用了。
=======================================
补 肺 阿 胶
汤 ▲
〖方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小儿肺虚气粗喘促。”
〖组成〗阿胶 麸炒 一两五钱
[9g] 黍粘子[牛蒡子] 炒香,二钱五分 [3g] 马兜铃 焙,五钱
[6g]
马兜铃有毒,现在用桑叶或者川贝母来替代。
甘草
炙,二钱五分 [1.5g] 杏仁 去皮尖,七个
[6g] 糯米 炒,一两 [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6g),水煎,食后温服。
〖方歌〗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主治〗小儿肺虚有热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功用〗养阴补肺,清热止血。
君 阿胶[量独重] ── 甘平质粘,滋阴补肺,养血止血
┌ 马兜铃 ── 清泄肺热,化痰宁嗽【马兜铃有毒,现在用桑叶或者川贝母来替代。计量6-10克。】
臣 ┤
└ 牛蒡子 ── 宣肺清热,化痰利咽
┌ 杏仁 ── 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佐使 ┤
└ 糯米、甘草 ── 既能补脾益肺,又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补肺阴,清肺热,降肺气,止喘咳。
本方用于小儿肺阴不足,阴虚有热之证。
肺主气,行肃降。肺阴不足,阴虚有热,津液被灼,气逆不降,所以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若久咳不止,肺络受损,痰中带血。治疗以补养肺阴为主,结合宁嗽化痰止血为法。
方中阿胶甘平质粘,用量独重,功能是滋阴补肺,养血止血,为君药。臣药是马兜苓,清泄肺热,化痰宁嗽;牛蒡子宣肺清热,化痰利咽。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益肺,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补肺阴,清肺热,降肺气,止咳喘。
配伍特点,以补益肺阴治本;清肺化痰,宁嗽平喘治标。是标本兼顾之方,主治肺虚久咳证。
运用
1.本方不仅用于小儿肺阴不足,阴虚有热之咳喘,成人亦可使用。以咳嗽气喘,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浮细数为证治要点。
2.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阴虚有热者,均可用之。
3.若属肺虚无热,或外有表寒,内有痰浊者,均非所宜。
文献摘要
|
《医方考》:“肺虚有火,嗽无津液,咳而哽气者,此方主之。燥者润之,今肺虚自燥,故润以阿胶、杏仁。金郁则泄之,今肺中郁火,故泄以兜铃、粘子。土者,金之母,虚者补其母,故入甘草、糯米以补脾益胃。” |
《医方集解》说:“此手太阴药也。马兜铃清热降火,牛蒡子利膈消痰,杏仁润燥散风,降气止咳。阿胶清肺滋肾,益血补阴。气顺则不哽,液补则津生,火退而嗽宁矣。土为金母,故加甘草、粳米以益脾胃。”
益 胃
汤 ▲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 三钱
[9g] 麦冬 五钱 [15g] 冰糖 一钱
[3g]
细生地 五钱 [15g] 玉竹 炒香,钱五分
[4.5g]
〖用法〗上以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方歌〗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主治〗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不能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功用〗养阴益胃。
君 生地、麦冬[重用] ── 味甘性寒,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
┌ 北沙参 ┐
臣 ┤ ├ 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
└ 玉竹 ┘
使 冰糖 ──
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温病易从热化伤津,热结腑实,应用泻下剂后,热结虽解,但胃阴损伤较重,所以不能食,口干咽燥。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都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能食。治疗宜于甘凉生津,养阴益胃。
方中重用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功能是养阴清热,生津润燥,属于甘凉益胃的上品,共为君药。配伍北沙参、玉竹为臣药,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的作用。冰糖湍养肺胃,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药简力专,共奏养阴益胃功效。
运用
1.本方为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以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属胃阴亏损者,均可加减应用。
文献
《成方便读》:“夫伤寒传入
阳明,首虑亡津液,而况温病传入阳明,更加汗、下后者乎?故虽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复其阴,恐将来液亏燥起,干咳身热等证有自来矣。阳明主津
液,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气,皆禀于胃,胃中津液一枯,则脏腑皆失其润泽。故以一派甘寒润泽之品,使之饮入胃中,以复其阴,自然输精于脾,脾气散
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