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16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7-09
各论/第七章,补益剂/补阴/一贯煎(滋阴疏肝)

   上次课讨论到补益剂里的补阴,补阴里边讨论了基础方,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下面我们讨论一个常用方,一贯煎。
   一贯煎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各9克) 生地黄(18-30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原书未著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一贯煎也是个名方了,这个方它是从魏玉璜的《续名医类案》,他的相当于医话里面摘取出来的一个方。
   所以这个方是他讲了一段话,他对治疗这种病的看法,用这样六个药,所以他的这六个药是没有用量的,原书没有确定用量,这也当然就涉及到后来对君药,那些是君药,或者说一个基本结构,一个争论、讨论了。
   由于这个方长期以来临床疗效很好,所以对它这个思路也可以说是填补了在这之前的一种治肝肾阴虚、肝郁这种治法的一个空白。
   人们都说他这个思路很新颖,当时也很赞赏,过去作为肝脾、肝胃这两个系统来说,以逍遥散这种调和为一个代表,所以他产生了对这种肝郁阴虚证,从这个药物和他药物的配伍特点,都反映出来,实际上开了个先河,在治法方面,意义比较大。

   从一贯煎证的主症的病机分析来说,
   它的基础是肝肾阴虚这是公认的,但肝肾阴虚中间是肝阴不足、肾阴不足,还是肝血不足,哪个是为主的,历来有些讨论。所以我们从它肝肾阴虚,大家公认的共性出发,肝肾阴虚是本是基础,有肝郁气滞是标,由此又造成了肝胃不和。
   所以抓病机是三点:
* 基础是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以后,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脏非常强调阴阳平衡了,所以阴血不足,疏泄功能会减退,
* 所以继发造成肝气郁滞。
   那肝郁又挟阴虚,阴虚可以有阴血不足,可以有燥热,所以还有一个可能呢,
* 它可以造成肝胃不和,肝热影响到胃的和降,那从它的表现来看,呕吐吞酸,有胃气上逆,有加上吞酸的特点是肝胃不和。

   所以临床使用的话,
   针对它的这个证候,只要有阴虚肝郁就可以,有肝胃不和的话更适合,它是这样的特点了。
 @ 作为阴虚呢,
   阴虚有一定的虚热,所以咽干口燥,特别是舌象、脉象,用一贯煎在临床上的很多报道里,舌象是很重要的,舌红偏干,脉可以象虚弦,或者偏弱,也可以弦细数,那是看它虚热的程度。
 @ 这个肝气郁滞,
   主要反映在胸脘胁痛,教材讲胸脘胁痛。
   但临床用呢,这个方治疗胃阴不足,肝胃阴虚包括胃阴不足,兼胃气上逆这个胃痛,这一类用得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这个方用于萎缩性胃炎,这过去报道比较多了,也公认这个是萎缩性胃炎阴虚型的首选方。这个胁痛是历来就是主治当中头一个,阴虚肝郁的胁痛。
 @ 至于疝气瘕聚,
   由阴血不足同时肝郁日久以后,气血津液郁滞不畅,特别气滞随着肝经气滞,可以导致下焦疝气瘕聚,其中气滞为主,这是原书魏之琇自己提到可以治疗疝瘕。

   临床上用这个方,
   经过加味软坚散结这些药,也可以治疗象有些肝硬化,它属于阴虚气滞型的,也可以的,所以这个报道非常多,肝胃两类的是比较多的,这个一般都认为是个名方疗效比较好。

   所以从主证分析来说呢,
(表: 
   基础证阴虚内热,有一种阴虚内热,但这个证的阴虚内热不重,重要加味了。
   由阴虚导致有肝郁,阴虚肝郁肝胃不和,导致肝郁化火犯胃,有胃气上逆、呕吐吞酸这个特点,这是它的主治证候分析,有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的。
   用滋阴的方法和疏肝的方法相结合治疗,从根本来说是阴虚为本,兼有肝郁,所以滋阴疏肝相结合。

& 这个方里那个作君药呢?
   过去历来以地黄作为君药,所以有很多标明剂量,原书没有剂量,地黄标的较高。当然这也难怪,因为地黄历来用量较大,从仲景时代就是,如果要把所有方剂翻一翻统计一下的话,用地黄的方,经常它在方中的用量是最大的,它本身常用量范围就是比较大,所以用地黄历来认为把它作君。
   地黄为君,这也说得过去,因为你本身肝肾阴虚为本吗,用生地它可以滋肝肾之阴,特别滋肾阴了,也能清虚热了,阴虚之热,通过它能养阴清热。
   当然,也有人认为呢,这个方以枸杞为君,这个看法也有。
   历代医家里认为枸杞、当归联合为君,或者枸杞作君,或者生地作君的都有。过去几版教材都是以生地作君了,特别是作为正式教材大都以生地为君。

   那现代呢象高级丛书《方剂学》呢,是以枸杞为君了。
   这个也说得过去,为什么呢?
   从当归、枸杞来说,归经当中,主要归经归肝经,因为你这个方围绕着肝,它叫一贯煎。
   有个说法,一贯就是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事物或者方法多种多样,但围绕的核心是一个,所以工具书把一贯这两个字,叫做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那整个这个方治法体现了多种结合,但是围绕这肝阴不足,就这一个道理。所以核心是肝,那枸杞、当归的归经主要是肝经,虽然可以兼入其它经了,象枸杞养肝血也能滋肾阴,所以认为这个为君药也是说得过去,因为它原书没有用量,后来用量都是大家的一个参考用量。
   而我自己觉得这个方里,应该说从养阴来讲、肝肾同治来讲,还是应当地黄为君更合适。地黄从养阴较多历来要大于枸杞了。这是作为君药的地黄了。

& (当归、枸杞、沙参、麦冬,共为臣药)
 * 当归、枸杞可以看作臣药的一组,既滋养肝肾阴血,
 @ 当归补血了,当归又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 枸杞补肝肾,所以它可以使得这个方,能够益阴养血,活血兼顾,补而不滞。

 * 沙参和麦冬是养肺胃之阴,都能养肺胃之阴,
 @ 沙参侧重于肺,
 @ 麦冬侧重于胃,但是肺胃都能兼顾的。

   那这个体现了肺胃肝肾这四者之间,一个五脏的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这个思路出发,一般公认,大家认为这个,因为作为围绕肝阴不足,
(滋水涵木)前面地黄和枸杞可以滋水涵木,肝肾同治,
(清金制木)那作为肺来讲,(沙参)润肺阴,能清养肺阴以后,可以达到清金制木的作用,肝肺同治。
(培土益木)用麦冬养胃阴,有的讲脾土荣木,但多数讲培土益木,防止肝木克伐脾胃,本身有肝胃不和了。
   所以这个方围绕这肝阴不足,它实际上肝阴、肺阴、胃阴、肾阴,兼顾的。除了补养肝阴、养肝血之外,还考虑了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培土益木,多法并用,所以围绕肝阴不足的主要矛盾,多法并用,这是这个方的一个特点。

& 作为川楝子在方中是佐药,
   针对了这种大队的阴柔之品,地黄、枸杞、沙参、麦冬,养阴力量很好,兼顾多法,但是,毕竟偏于滋腻,而且特别涉及到肝胃不和,胃阴是会不足,但是肝气不舒的时候,胃气再上逆,那么用阴柔滋腻的不太合适了。
   用川楝子少量能够在大队的养阴药当中,配少量的行气疏肝之品,使得全方滋而不腻。
   当然,川楝子因为选它还有个止痛作用,它自身有疏肝针对肝气不舒,胁肋、胸脘可以气滞作痛。用这个川楝子既能够清肝,清肝郁所化之火,又能行气,还能止痛,所以是佐助药,又是佐制药。所以大家觉得川楝子配在这个方里,是比较赞赏。
   更主要是从治法上,滋阴疏肝兼顾,滋阴和这种行气疏肝兼顾,当然川楝子主要是入肝经了,因为它行气可以止痛。

   临床用的时候,
* 象我们用这个方喜欢加少量陈皮,考虑到你滋阴的时候,你要有一定的化湿,从理气、行气疏肝和一些理气和胃,这个结合起来,特别是胃气上逆了,这样当然更好一些。
   他这个并不是说也只用川楝子,我体会魏玉璜讲他这个滋阴疏肝治法的时候,举了六个药出来,也并不是他说我只用哪些哪些药来,他并没有正式以一个方的形式写出来,所以也就没有用量,也就说它主治很简单,后来有些就给他逐渐完善了,形成一个它的固定的一个主治,所以对这个方很重要的是一种法的认识。
   这样六味要构成了滋阴疏肝的一种结构,体现了这种治法。

   一贯煎的配伍特点,
   就我们刚才方义分析的时候,谈到的两个方面,把它抽取出来,就成为这个方的一个配伍特点,由于它的治法、用药有它的开创性,所以配伍特点,历来一贯煎的配伍特点在学习当中,是比较重视。
* 第一个它从整体观念出发,
   也就五脏的一种互相联系的整体观念了,针对肝阴不足,采取滋水涵木,佐金制木,有的又说清金制木,佐金制木都有提的,培土益木,三法,针对这个肝阴不足证,采取这种三法结合的一种整体治疗。
* 第二个,大队养阴药配少量的行气药,既能够体用并调,就是体用并调,针对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了,既考虑阴血不足,又考虑肝的疏泄,所以既体现了一种体用并调,又可以使全方补而不滞。

   在证治要点方面,
   胁痛,吞酸口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但是,在临床上把握这个方的一个使用根据,胁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当然还是一个整体的考虑,吞酸不一定出现。
   其实这个方用于肝胃不和可以,就是没有引起肝火、肝热犯胃的时候,没有这个它也可以用。以胁痛为主要临床用得还是很多,它不一定有吞酸,但是历来的教材证治要点呢,都是肝胃不和也认为疏肝很重要的,在病机上这个是常见的,你比如用于萎缩性胃炎,在胃腑胃气上逆这类特点,它经常可以有的,但是说证治要点不必俱全。
   它成为一个滋阴疏肝的一种,代表方、常用方,这种治法的一种代表方,也是常用方。

   这里列出一些随证加减,
   用这个方目前考虑比较多的方面,胁痛主要是肝气不舒造成,气郁又加上阴血不足,有时候说它血燥气郁,那这个方的一种行气止痛,这方面力量还是不够,它因为川楝子量较少,川楝子因为它实际上也不能量大,肝胃不和有胃气上逆的,这种情况苦寒的川楝子也不宜用量太大,
* 所以说在胁痛比较突出,需要疏肝力量大的时候,可以结合经常用来调肝疏肝的柴胡、芍药啊。
* 疼痛如果比较突出,用象佛手,用芍药加甘草也可以缓急止痛了。
* 口苦吞酸,胃气不和上逆,肝胃不和,可以仿照左金丸(黄连、吴茱萸)。这个方经常用来治疗象慢性肝炎,包括乙肝啊,就涉及到阴虚,实际上作为一个基础方了。
* 如果说兼有包块,痛处固定不移,那可以加川芎、赤芍、丹参、鳖甲这类,活血软坚,以消散包块。
* 如果说肝胃不和,因热导致便秘,这在这个证当中也常有,而且形成一种习惯的大便不畅,那这个方里,可以增减一些养阴润肠这些药。
* 胃痛方面突出,增减缓急止痛或者行气疏肝止痛。
* 一贯煎可以治疗失眠,阴虚、虚热内扰的失眠,也是常用的,加一些养心安神这方面的药了。
   也就是说在临床常用的一些,随证变化的方面,因为这个方的一个基本架构还是一个基础方了。

!由于这个方养阴力量较大,所以夹湿的有停痰积饮的时候,过去原作者和后世评论医家,都提的这个原话,有停痰积饮的这个方不能用,他表示出来象苔白腻,偏重于苔白腻,痰饮水湿停留的,这个方子太滋腻,就不合适使用了。

(加减变化
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痰多,加川贝母;
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腹痛,加芍药、甘草;
两足痿软,加牛膝、薏仁;
不寐,加酸枣仁;
口苦燥,少加黄连。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补阴的方呢就以这几个为代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