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气分热竹叶石膏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竹叶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组成〗 竹叶 二把[6g]   石膏 一斤[50g]   半夏 半升,洗[9g]   麦门冬 一升,去心[20g]
    人参 二两[6g]   甘草 二两,炙[6g]   粳米 半升[10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病机分析]

由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热淫于内 ── 身热
  热伤阴津 ── 口渴欲饮
  热阻气机 ── 心胸烦闷
  余热内扰,胃气不和,肺失肃降 ── 呕逆,呛咳
  热邪最易伤津耗气,本症邪热虽然大势已去,然正气亦被损伤,气津两伤 ── 口干唇燥,虚羸少气,舌质光红,或干,苔少,脉虚而数或细数。
  热病后期,大热已去,余热未清,留恋肺胃气分,热虽不高,但也不易退尽。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解
 ── 石膏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 竹叶 ── 清热除烦
  │
 ┤ 人参 ── 益气
  │
  └ 麦冬 ── 生津

  ┌ 半夏 ── 降逆止呕
 ┤
  └ 粳米 ── 甘平益胃

使 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
    热病后期,高热虽除, 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 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 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 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 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证。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使用本方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
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4.使用注意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临床报道]
    郭氏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疗效。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幼儿频频喂服或分少量多次喂服,15日为1疗程。均 常规用西药对症、支持处理,发热期用物理降温、药物处理,随证加减。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咽部红肿及肿大的肝、脾、淋巴结均明显缩小,但未完全 恢复正常,异型淋巴细胞降至 10%以下;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肿大的肝、脾、淋巴结均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恢复正常,异型淋巴细胞较治疗前减少,但未降至10%以下;无效:临床症状、 体征及异型淋巴细胞均未见明显好转。结果:本组21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竹叶石膏汤辨证论治本病疗效满意。[郭萍,等.中 医辨证分型为主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2):143]

    竹叶石膏汤是常用方。性质来讲是个常用方,这个方是根据白虎汤加减变化而来的。是针对了白虎汤证这种气分大热,伤津耗气,同时引起胃气不和这个证候 而设的。从竹叶石膏汤的证候分析来看,它一般用于暑病,或温热病,或者伤寒入里,入阳明以后,阳明经热,这类病到后期,气分之热还在,已经达到气阴两伤, 从正气来说,气阴两伤的程度。所以从病机分析中间,有三个方面特点。

气分热盛后期 余热未清 身热多汗
气津两伤 短气神疲,口干喜饮
胃气不和 气逆欲呕,舌红少苔,脉虚数

    余热未清。气分之热的后期。所以发热,用升热多汗,反映了比大热要可能低一点。这个方在临床上运用,如果高热也能用。关键掌握石膏的一个用量。多汗可以伤津。心胸烦闷是热扰心神。
有明显的气津两伤。短气神疲,这种神志疲乏,短气就气虚的表现。伤津多汗,伤津以后,形成口干喜饮。
胃气不和。反映在气逆欲呕。胃气上逆的现象。从舌红少苔,脉虚数,反应了热病后期气阴不足的佐证,

治法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清气分热的同时,考虑到气和津液受到损伤,同时兼顾胃气上逆。

方解

使
竹叶 生石膏 人参 麦冬 半夏 粳米 甘草

这个方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去掉知母,去掉知母的含义,是考虑到胃气不合,胃气上逆,因知母偏于苦寒,它和石膏不同,知母也能清热除烦,但苦寒容易伤胃。所以去掉知母以后,加竹叶来协助透热,同时清心除烦。用人参、麦冬来益气养阴生津。用人参、麦冬可以气阴兼顾。

这方里加了半夏为佐药,有和胃降逆的作用。半夏在仲景方中,经常和麦冬相配,还可以互相制约。半夏偏于温性,和麦冬相配,制约半夏的燥性, 这种温燥的特点被制约了。而它降逆之用,就是说和胃降逆的作用还保持,所以这是一个佐药。半夏麦冬同用,还可以,比如说气机阻滞、胸闷,使的麦冬虽然养阴 生津,但不会因滋腻而阻滞气机了。有个相互制约的作用。

粳米甘草既能养胃气,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养胃气,生津液,既是佐药,又是使药。

后世对于仲景方里用这个基础方,化裁以后便成这个常用方,竹叶石膏汤,治疗气分大热。到这种气氛热盛的后期。气阴两伤证,胃气不和。这种化裁很推崇了,所以几乎所有教材都引用了《医宗金鉴》上这个话:"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这概括了这个方的配伍特点。清补结合,是竹叶石膏汤的配伍特点。也是针对了这类气分热盛证,多数容易伤气伤津的需要。

配伍特点

清热益气养阴并用。邪正兼顾。它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整个清热药中间有少量的温燥药,清而不寒,用像麦冬这类偏于养阴生津之品,和半夏相配,补而不滞。所以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气逆欲呕,舌红少津,脉虚数。

有一组气阴不足的现象,在气分大热,发热基础上,气短神疲,多汗,烦渴喜饮,这是他的正气不足,气阴两伤的特点。而气逆欲呕,胃气上逆,反应出它的兼证。加上舌像脉像佐证,这是辨证要点。

随证加减

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黄连、知母、天花粉

临床上如果津伤严重,胃阴不足,刚是有麦冬这一类还不足,加天花粉、石斛一类。尤其再胃阴不足,胃火上炎,但如果说胃火炽盛,这时候胃热不是反映光是伤阴方面,本身胃热,胃火较重时候出现消谷善饥,用花粉这类养阴的,同时还加黄连、知母直接清泄胃热。

使用注意

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忌用。

在使用当中,这方用了一些润的药,有痰湿不适合。这类发热,如果是阳虚型不适合了。



附:伤寒杂病:论竹叶石膏汤方证
聂惠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载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末,堪称经方名剂,其组方严谨,配伍恰当,药简效宏,妙意深存。若辨证准确,用法妥当,每收效如桴鼓之功。

  一、竹叶石膏汤方证解辨
  本方在《伤寒论》中主治证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证为热病愈后,余热未清,气液两伤而致。“伤寒解后”,说明病邪已解,大病己愈,形气当复。今虚羸少气,为形气皆弱,病后消瘦,动则乏力短气,乃气阴两伤之故。“虚羸少气”与“气逆欲吐”是本证的辨证眼目。虚羸,言其形体受伤。大病之后,精血津液受损,不足以滋润形骸,乃致虚弱消瘦。少气,言其中气受伤。气伤不足以息,故呼吸少气。由于气阴两虚,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气逆欲吐。据余热不尽之病机,结合“以方测证’之法来看。除上述主症之外,应伴见发热、心烦、口干口渴,少寐等症。本证治法若取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液难复,若取只益气生津而不清热,又虑邪热复炽,余热复燃,亦可燎原,正如叶天士所称“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不可不防。惟有既清热生津,又益气和胃,施以清补并行,方为两全之法,故治用竹叶石膏汤。

  二、竹叶石膏汤方药解义
  竹叶石膏汤由白虎加人参化裁而成。方中竹叶之甘寒,清心除烦;石膏之大寒,清余热之邪;人参补病后之气虚;麦冬补病后之阴虚,配甘草、粳米以和胃气,防寒凉太过,又助中州之化。半夏虽温,然配伍在清热生津诸药之中,其温燥之性去,降逆之功存,不仅无害,且能助脾气,转输津液,参、麦得之,生津而又不腻滞,互补并行,有利无弊。诸药合用,津液生而中气足,虚热解而呕吐平,实乃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之祛。本方是病后调理之方,为治余热之缓剂,其功能专于滋养胃肺之阴,并任复津增液之责,故不仅常用于治伤寒差后的气液两伤、余热不清者,而且亦常用于温热病后期见气液两伤而又兼余热不尽者。本方即可清其余热,又可补其体虚,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实为一首清补之剂,正如《医宗金鉴》曰:本方是“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由此可见本方与白虎之区别。

  三、竹叶石膏汤辨证要点
  1.明确方证的病机关键:竹叶石膏汤证的病机为热病初愈,余热未尽,气阴两伤。此证以差后虚热、正虚邪恋为病机特点。
  2.抓住方证的主症所在:辨证用方必须抓住主症,方能准确施治。“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胃失和降”是应用竹叶石膏汤的主症。临床表现又常伴有差后余热不清,或身见发热不解,心烦少寐,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脉虚数等,亦是辨证用方的客观依据。
  3.掌握方药的主治功效:竹叶石膏汤主要功效在于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是一首疗效优越的清补之剂。主要功效是:既在于清,又在于补,扶正祛邪,重在调和。

  四、竹叶石膏汤应用实例
  1.热病:本方临床用于多种热病的不同阶段,如外感发热、温热病、感染性高热、肺炎、菌痢、乳腺炎等。(1)外感发热:外感发热不解,证见气津两虚者。治以本方加桑叶、栀子、白茅根、豆豉、芦根等。(2)虚热:大病解后,热病初愈,余热未清,元气未复,见身热、烦渴、虚羸少气、疲倦、舌红少苔、脉细数,属气阴两虚者,治以本方加栀子、豆豉、白芦根、茅根、鳖甲等,清退余热,效果良好。(3)骨蒸痨热:结核病,证见身有低热,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咳嗽,脉细数无力,舌红少苔,或薄而淡黄苔,属气阴两虚者,以本方加百部、地骨皮、秦艽、银柴胡等,效良。

  验案实例

  医案一:外感发热
  沙×,女,16岁,1999年4月初诊。
    患者反复发热月余。近日发热,体温39℃,咳嗽咽痛,痰少色黄,口渴欲饮,心胸闷热,呼吸气短,小便短赤,纳差便可。查:皮肤灼热,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舌质红,尖部尤甚,苔淡黄,脉浮略数。证属外有表邪,内蕴郁热之证。治当和转枢机、清热解表。拟竹叶石膏汤加柴胡、黄芩、芦根、白茅根、生栀子、桔梗。水煎温服,进药4剂,热退咳微,继3剂而愈。

  医案二:低热待查
  王×,男,19岁,2003年2月25日初诊。
  患低热8个月,病始于外感热病之后,低热不退,体温37.5℃,午后为重。查心肺、肝脾胰未见阳性体征;心电图、B超、CT等项检查未见异常;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免疫等血液生化检验未见异常。以低热待查经抗生素等西药治疗未愈。证见低热不退,午后烦热,体力减退,颜面痤疮散在,口唇樱红,口干咽燥,饮食欠佳,大便略燥,舌红薄苔,脉略数。证属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所致,拟益气养阴,清透余热之法,宗竹叶石膏汤化裁。处方:竹叶10g,生石膏20g,法半夏10g,太子参15g,芦、茅根各15g,玄参l0g,柴胡l0g,生草6g,生栀子l0g,豆豉l0g,青蒿l0g,鳖甲12g,桑叶l0g。水煎温服,进药7剂。3月4日复诊,药后症减,体温有降,一般在36.6℃~37.1℃之间,痤疮随之亦减,舌尖红,苔退,脉略数,依前法治之,加秦艽l0g,杭芍12g,水煎温服,进药7剂,体温降至正常,追访2年,未见复发。

  医案三:差后虚羸
  李×,女,49岁,1989年6月初诊
  大病愈后,烦热少气,体温不高,倦怠乏力,口干且渴,欲饮水,食欲不佳,小溲短赤,大便尚可。形体消瘦,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苔。证属大病愈后,余热不清,伤津耗气而致。拟益气养阴清热之法,方用竹叶石膏汤加百合、生地、沙参、神曲。水煎温服,进药4剂,诸症皆减,前方继服3剂而病愈。
  2.急性扁桃腺炎、急慢性咽炎、喉炎:见咽喉肿痛、口干舌红、少苔或黄苔,属胃热津伤,邪客于咽者,以本方加板蓝根、桔梗、牛蒡子等,并去半夏为宜。

  验案实例

  医案一;急性扁桃腺炎
  陈×,男,45岁。2002年9月7日初诊。
  病患发热2天,初始发热微恶风寒,服药未效,继则高热39℃,咽喉疼痛,下咽痛甚,咽部红赤,扁桃体肿大,口干唇红,舌质暗尖红,薄苔淡黄,脉浮且数。证属邪热伤津,内侵客咽而致,法当清热解表,益阴利咽治之。拟竹叶石膏汤化裁。处方:生石膏15g,竹叶10g,生甘草4g,太子参15g,柴胡l0g,黄芩l0g,桔梗10g,玄参10g,麦冬12g,生栀子10g,豆豉10g,川贝母10g,双花15g,太子参15g,芦、茅根各15g。予药7剂,水煎温服。初服3剂,热退而后去石膏,继服4剂。二诊:热退症减,咽痛肿轻,前方去芦、茅根、栀子、豆豉,加板蓝根10g,连翘12g,继服7剂,症除病愈。
  3.中消(糖尿病):证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口渴欲饮、脉数有力、苔淡黄乏津,属胃热津亏者,以本方去半夏,加知母、花粉、沙参、天冬等为宜。
  4.口腔疾患,包括口腔溃疡、牙周炎、牙龈脓肿以及鹅口疮、口臭等,属阴虚胃火上炎者,以本方加莲心、升麻、知母、黄芩等为佳,

  验案实例

  医案一:口腔溃疡
  史×,女,21岁。1988年9月8日初诊
  患口腔溃疡2周,牙周肿痛、口臭、溃疡呈多发性,口干且渴,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大便干燥,数日未行,脉沉数,舌质红,苔淡黄少津,牙周红肿。证属胃阴不足,蕴热上灼而致。治宜益气生津,清热解毒,宗竹叶石膏汤化裁:淡竹叶10g,生石膏30g,太子参10g,麦冬15g,法半夏6g,炒山栀10g,连翘10g,银花15g,知母10g,莲心10g,炙甘草5g。服药4剂,诸症锐减。
  二诊:前方去太子参,加佩兰叶10g,继服6剂而愈。追访半年未复发。

  医案二:牙龈肿痛
  张×,男,56岁,1989年7月初诊
  患者有糖尿病史。近2日突发牙痛,牙周肿痛,口干欲饮。大便略干,尿色黄赤,脉沉弦,苔淡黄。证属胃热蕴郁,逆灼上窍而齿龈红肿。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宜,拟竹叶石膏汤加双花、黄连、丹皮、知母、元参。6剂,水煎温服,药后肿痛皆平,血糖平稳。

  医案三:口糜
  程×,女,1岁,1989年8月11日初诊
  患儿哭闹3天,烦躁,不欲进食,大便干燥,溲赤短少,口唇樱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指纹紫、舌红,口中生口疮,红肿糜烂,证属脾胃蕴热,邪毒上扰,熏灼口舌,而致口生糜疮。治以清热解毒降火。给予竹叶石膏汤,4剂,水煎频服,病愈神安。

  医案四:郁热流涎
  艾×,男,1.5岁,1989年6月30日初诊
  患儿流涎口水多,食欲不佳,大便略干,小便黄赤,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口唇樱红,指纹紫,舌尖红,苔淡黄。证属脾胃郁热,湿浊上逆而致。法宜清热和胃化浊为宜。拟竹叶石膏汤加薏苡仁、神曲、生桅子。水煎温服,每日3次,服药4剂,流涎减少,继进4剂而愈。追访半年未复发。
  5.失眠不寐:属胃阴不足,胃火上扰心者,以本方加炒山栀、豆豉、生龙骨、生牡蛎等效佳。

  验案实例
  张×,女,58岁,2000年3月初诊
  患者素体形瘦,热病初愈,热退神倦,周身不适,心中烦乱,辗转不安,惟夜卧难以入睡为苦,伴口干咽燥,渴而欲饮,胃脘不和,饮纳不佳,逆气时作,便可溲赤。诊按其脉,虚而细数,观察其舌,尖红苔黄。证属差后虚热,气津两伤,胃失和降而致。治以益气养阴,和胃安神。处方:竹叶10g,生石膏15g,麦门冬12g,生甘草5g,清半夏6g,生栀子10g,炒枣仁15g,生龙牡各20g,炒神曲15g,五味子3g。予药7剂,水煎温服。进药1周,神安胃和,睡眠如常,嗣后调理病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