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解
┌紫菀┐
┌君│ │苦、温润入肺── 理肺化痰止咳 ┐
│ └百部┘ │
│ │
│ ┌白前──降气祛痰┐ │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增强
│臣│ │一宣一降,止咳化痰 ┘
│ └桔梗──宣肺止咳┘
│
│ ┌荆芥──祛风解表
│佐│
│ └陈皮──理气化痰
│
└使──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
组方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医学心悟》: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运用
1.本方属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剂,用于治疗多种咳嗽,尤其适用于治疗外感咳嗽表邪未尽的病证,以咳嗽咽
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证治要点。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2.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见上述证治要点者。
随证加减: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注意事项
1.荆芥穗、淡豆豉的用量要轻。
2.不宜久煎。
古籍文摘
《医学心悟》:“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则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也。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
临床报道:用止嗽散加减治疗经用抗生素及止咳无效的外感咳嗽130例,都获满意效果。加减法:风寒型加防风、苏叶、生姜、杏仁;燥邪型加川贝、南沙参、花粉、杏仁。治疗结果:服3~6剂中药,痊愈者98例,占75.3%;服7~12剂,痊愈者28例,占21.6%;服13~18剂,痊愈者4例,占3.1%。总疗效达100%。(江西中医药,1984;4:31)
〖附方〗金沸草散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旋覆花去梗、麻黄去节、前胡去芦,各三两[9g] 荆芥穗四两[12g]、甘草炒、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拌赤芍药各一两[各3g]
用法: 共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主治: 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者。
止嗽散名气挺大的,外感咳嗽常用(基础)方,学习止嗽散的意义有两点。
- 用它加加减减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外感咳嗽。程钟龄自己说治疗诸般咳嗽,但不能造成误解,是咳嗽就用。因此它的分类,现在把它归为一类了。过去很多
教材归为一类,也归过二类。有些归二类,老师说就是它名字叫了止嗽散,将来学生遇到咳嗽就开止嗽散,所以这个方有的时候不好讲了,把它放二类。
- 它很重要反映了肺脏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肺为娇脏,怎么样照顾到肺为娇脏针对性地用药,用药特点。
病机分析
病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证。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至于这个方的主治证候,究竟有没有外邪?大家总觉得很多书上彼此不统一。实际上是两种情况,(1)外邪不明显。(2)外邪较明显,就是还有或者说都没有。较是由外邪引起的。外邪已尽或者未尽。程钟龄在《咳嗽门》《伤寒门》里,分别都用这个方,也就差荆芥一味药。这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和使用过程。它原来这个方用的情况是用于风寒证。风邪是偏于风寒的,但是寒不重。尤其是过了一段时间,外邪大部已去了,所以他外感风邪了。
外感风邪 |
解表不彻
不药而愈 |
表邪未尽 |
微有恶风发热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
舌苔薄白,脉浮缓。
有两种情况造成了这种表邪未尽。一个是解表不彻,一个是不药而愈。解表不彻是指的当用,譬如说辛温解表力量较强,针对表实证的,你用的方
呢,或者用的药发散力不够,散了一些了,还剩一些,这是解表不彻底。不药而愈呢?他当时也提出来就是说不药而愈,《医学心悟》里,一般现在我们也有这种情
况,感冒了,外感风寒了,年轻,或者某种条件下,不那么及时治疗,拖,拖拖,这个正气抗邪,不吃药也好了。好了是指的表证、表邪在解,这是常见的。特别现
在的年轻人,受风寒以后,挺两天,他也觉得好了。但这个情况,外来表邪是有正气可以祛除,但是肺气不宣没有得到改善,所以剩下了表邪。还有点微恶风发热,
有两种情况,《伤寒门》里的,它可以微有恶寒发热,《咳嗽门》里的,可以没有表证,所以《咳嗽门》里有说兼有表证了,加荆芥。我们拿现在学的止嗽散来说,
是微有恶风发热。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是指的肺气不宣还在,而这里呢,没有强调它痰多,主要肺气不宣以后又津液凝聚,有一些痰。而且非得宣降失常,咯痰不
利,痰量并不多,一般这个情况。
苔薄白,脉浮缓。这仍然是属于表证,在后期解表不彻,不药而愈,以肺气不宣为主的。没有影响整体气化,所以舌脉变化不大。
而它这个风,治风化痰,这里所说的风,是针对它症状里边的咽痒咳嗽,痒属于风,从这角度而言的。同时它又感受了风邪,虽经解表,或解表不彻,外来的风邪未尽,已经不多了,从这外来风邪引起,以及症状上咽痒咳嗽来判断,把它归类在治风剂。但总体上,它和表证引起有关,而且这个方是从完全的证候来讲兼有一定的表证,所以还是把它放在解表剂里,辛温解表。从整个药来讲,略偏一点温性。所以说明一下这个分类,讨论得很多。
这方因为它原来用散剂,从原书来讲,因为程钟龄这个医家,他有很多特点,有些我们要根据这医家特点,他又是个理论家,很重视中医理论,而且
总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前面讲到八纲,八法,可以说从《内经》提出的治法,张仲景建立了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到他这里在理论归纳上,为后世的学员的学习,确实创造了很多条件。在理论的规范总结方面,现代学习中医,治法方剂里的八法,病机学习当中的八纲,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又是个临床家,《医学新悟》里,那部头虽然不大,有很多好方子。我们这教材也收了一些他的方。他喜欢研究一些共性规律,从理论上和他从他处的很多方里,研究一些共性规律。你看这个方就很典型。当初他生活的时代,随然是清代前半期,局部地区也遇到一些兵荒马乱,老百姓也有的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就对于疾病,比如外感以后不能得到及时的
治疗,这种情况很多,所以他就观察很多人,感冒以后,咳,感冒可能是不药而愈,拖一拖好了,而咳嗽延续很长时间。他就研究很多共性,制定止嗽散。这止嗽散他是广为普送,拿来给流离失所的人,他做好事,送给人家吃的。所以他用药当中,尽可能照顾很多肺脏的共性,药物经过精细的选择,所以很具有人民性的。就是
说普遍性使用的。他提到治诸般咳嗽,是各种咳嗽,这主要还是外感中的各种咳嗽。他当时针对的状况,那种情况下外感解表不彻,或者不药而愈这种普遍使用的。
所以要了解一下这背景。
* 止嗽散分析
君 |
百部
紫菀 |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 |
臣 |
桔梗
白前 |
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
佐 |
荆芥
陈皮 |
疏风解表
理气化痰 |
使 |
甘草 |
合桔梗利咽止咳,又可调和诸药 |
这方里君臣佐使的总结,各个教材有点差别,主要差别在君臣药。五版教材,还有一些教材把桔梗、白前做君药的。相应的百部、紫菀做臣药。六版以后,百部、紫菀做君药,桔梗、白前做臣药。这个立足点不同。实际上这几味药都是很温润和平的。以桔梗、白前做君药主要考虑的是,因主证是肺气不宣,从宣降肺气角
度来的。特别是很多外感以后引起的肺气不宣,桔梗、白前总体从药物性质,寒凉属性来讲,结合一些偏平性的,桔梗开宣肺气,也能有一定的化痰作用,白前降肺
气,两味相配,一升一降,对肺气来说,一宣一降,能够化痰止咳,也是常用的。百部、紫菀的使用,是针对这两味药适应面很广来的。第一个特点,它都可以用于
新久咳嗽,外感咳嗽常配,病程较短的,内伤咳嗽病程较长的,这两个药也常配,常使用。
百部平性,紫菀偏温,它既能入气分,又能入血分,温而不燥,温润,它和冬花有一点差别,所以不管是寒热咳嗽,配伍得当,这两个都能使用,都
常使用。温而不燥,温润,所以说它和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新久咳嗽皆宜。止咳化痰常用的。所以君药、臣药的相配,就成为方中一个主体,这四味药有很多共性。经过这个选择,因为它不是针对某一个病人在使用,普遍的经外感之后,留下肺气不宣,以宣降肺气为主要治疗目的,这个用药。
佐药,荆芥,《伤寒论》里的方,是它有荆芥了,荆芥辛而微温,但也有限在中药书里说到它偏平性,但总体上公认辛而微温,恰恰是这辛温解表药当中最和平的,起到一些疏风解表的作用。
用陈皮理气化痰,考虑到肺气不宣以后,多少会产生痰,用陈皮理气而能化湿,有助于化痰,防止产生痰阻气机,更不利于肺气的宣降,这是佐药。
甘草可以看做是使药,又兼佐药的作用。功兼佐使之用,它既可和桔梗利咽止咳(《伤寒论》桔梗甘草汤),结合以后是我们清利咽喉常用的,甘草也能调和诸药。
* 配伍特点
温润和平,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医学心悟》〝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这是一个比喻,也就是祛邪方面力量并不大,不会功及过当,稍微疏散风邪,而且它在运用当中也明确的反应出,表邪没有了,荆芥就不用了。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并不是说的散表邪力量很强,而是说表证之后留下的咽痒咳嗽时间较长的,它的效果很好,大有恢复它肺气宣降的意思。这是《医学心悟》,程钟龄自己对这个方的一个评价。这段话后来很多医家也都引用,认为治疗肺脏病变,特别是外邪引起的肺脏病变,特别要注意这个用药。所以温润和平,
不寒不热就成为后来针对肺脏的生理特点用药的一种标准。
从这个方也充分体现出,针对肺脏生理特点,肺为娇脏,用药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后来一般都这样看法。它针对肺为娇脏,那它为什么娇?娇在哪里?娇应该说是易伤难愈,历来有一些医家对肺脏的易伤难愈也提到过,但从用药上,治法上,琢磨研究到这个时候比较公认,所以后来的肺为娇脏之类,在清代这方面治法的研究总结就比较多了,所以对肺脏用药特点,肺脏生理特点,在临床上的落实,程钟龄挺有贡献。
肺为娇脏,反映在易伤难愈。为什么易伤?为什么难愈?易伤,过去一般认为肺为华盖,其位最高,有两方面因素最容易伤损它,一方面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外感及病肺卫首当其冲,一大批表证、外感病首先伤的就是肺,这方面比例就很大了,是它易伤的一方面,第二方面呢,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其他诸脏发生病变,不管寒热,容易薰蒸华盖,累及肺脏。内伤病经常各脏都容易影响肺。不管寒证热证。拿寒证来说,脾和肾为主,往往脾胃有寒证,很快引起脾肺
的寒证。从母病及子的角度,这是多见。所以在治疗这一类往往是脾肺同治的。肾的话,肾为水脏,阳气不足,一有寒像往往造成水液不化,而水寒射肺是常见的,
热盛里的薰蒸也很多,不管实热虚热,所以古人总结到这一点,而且肺脏得病自身很难(比较难)找出路,张景岳形容它,肺为华盖,其位最高,虚如风草,下无透窍,薰蒸上去,找出路,用药物调理...,用这来比喻易伤难愈,来形容肺脏。
古人说肺脏属于金,脏像,每一脏都有它的性质特点,根据性质特点推导出它的发病特点。当然肺卫,是人体的屏障脏,所以肺多表证,也是易伤呀!难愈,它不耐寒热,过去强调的。所以用药不寒不热,就从治这个来的。不耐寒热呀!有寒热薰蒸华盖,它就继发病变多,形容水冷则金寒。火行则金灼。水冷,一个金属的汤匙和一个陶磁的汤匙,同样加热到同样温度,丢在水里,遇到冷水或热水,以放在冷水里降温来说,金属最快,对寒很明显,金属和陶磁的汤匙同时加热的话,还是金属先烫手,对热也最敏感,所以不耐寒热。因此选用药物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这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归纳出一套对肺脏的特点,实际上就是说,肝心脾肺肾的治法,在历史上,也是像前面我们谈到一些,麻桂剂,羌防剂,它有一个逐渐前进、程熟的过程,理论实践配套的过程,所以从止嗽散的学习,既要学这个方,同时要体现出肺脏的治法特点,用要特点,来指导用其他时代的一些方的时候,有有这种指导意义。
临床应用
辨证的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咳嗽咽痒,单用这方并不强调痰多,咳嗽咽痒,可以有微恶风发热,里证不明显,所以苔还是薄白的。但是这种咳嗽呢,痰并不多,痰多就要加减加味了。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痰不多的咳嗽要和这种肺热咳嗽、阴虚劳嗽区别,遇到那种情况,当然是病机迥然不同,应该用另外的药。
随证加减
- 咽痒咳嗽:加防风、苏叶、生姜。
- 痰黏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如果表证重,当然荆芥不够了,常用的比较平和的药,可以增强散表作用,选药很重要,像防风这些不燥,风中润剂,苏叶也是有种透表,同时又走气分,又有血分,又很平和,自身还能理气。生姜在散表药当中也是比较平和,而且还能和胃。
如果痰虽然不多,但是有,咳痰难咯的一般来说,要考虑增加化痰能力,而且防止痰郁化热,半夏、茯苓、桑皮。桑皮是可以清肺降肺气。
肺燥咳嗽,那指的干咳,或者痰很少,难以咳出,那用润肺化痰。
这是常见的几类加味方法。但有的说,肺热重,这个方不是,有的教材是各种情况加味都列出来,但实际上这肺热重,另外选方,用这个方加的多了以后,就不是这个剂了。它不适宜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邪热壅肺,或肺热这一类的,肺中伏火,等等这一类它是主要病机。
辛温解表的方,我们就用六个方,代表了各种情况的各类治法。应该说,解表是一大门类,辛温解表又是历朝历代总结了很多方,不可能把它讲完。根据每一个方,主要体现的治法,用药特点,同时还有不同时代习惯用的这些不同。
===========================================
香苏散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陈皮60克(不去白)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理气解表。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本方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

【用法用量】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克),入盐点服)
【注意】 服药期间,戒食荤腥、酒、肉。
【备注】
方中紫苏叶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香附、陈皮理气畅中;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表之功。方中紫苏、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颇适合。
〖方歌〗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与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湿滞之象。但此证舌苔薄白而不腻,显然偏于气郁。风寒在表,不用发散之品则表证不解;气郁于里,不用理气之药则气滞不除。惟有解表与理气并行,方为两全之法。
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发表散寒, 理气宽中,一药而兼两用,切中病机,为君药。
香附辛苦甘平,行气开郁,为臣药。君臣相合,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益著;香附借苏叶之升散,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此即李时珍所谓香附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得紫苏、葱白则能解散邪气。”(《本草纲目》卷14)胸脘痞闷,虽缘于气郁,亦与湿滞
有关,故佐用理气燥湿之陈皮,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与香附、陈皮相配,使行气而不致耗气,并调和药性,是佐药兼使药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则寒热除,气机畅则痞闷消,气血自和,其病自愈。
【化裁】 风寒表证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等以加强发汗解表的作用;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湿浊较重,胸
闷,不思饮食,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湿运脾;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气化痰止咳。
配伍特点
理气调三焦 解表散多邪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内兼气滞证的良方。
1.外感风寒内兼气滞证的良方。 2.凡外感风寒表实重证非宜。

文献
方论
江昂《医方集解·表里之剂》:“此手太阴药也。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红利气,兼能发表散寒,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四时温疫、伤寒。”
〖附方〗加味香苏散
方源:《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 紫苏叶4.5克 陈皮 香附各3.6克 甘草2.1克(炙)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3克 川芎1.5克 生姜2片
用法:
水煎,温服。微覆似汗。(每服4钱,水1盏半,煎1盏,加生姜3片,连根葱白2茎,同煎热服。)
功用:
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主治: 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方歌: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加减:
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8分,葱白2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1钱;若在春、夏之交,唯恐夹杂温暑之邪,
不便用桂,加白术1钱5分;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卜子各1钱5分;若太阳本症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症,加茯苓、木通各1钱5
分;喘嗽,加桔梗、前胡各1钱5分,杏仁7枚;鼻衄或吐血,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1钱5分;咽喉肿痛,加桔梗、蒡子各1钱5分,薄荷5分;
便秘,加卜子、枳壳;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是兼中寒也,加干姜、肉桂之类,虽有表症,其散药只用1-2味,不必尽方;若挟暑气,加入知母、黄芩之类;
干呕发热而咳,为表有水气,加半夏、茯苓各1钱5分;时行疫疠,加苍术4分;梅核气症,咽中如有物,吞之不入、吐之不出者,加桔梗、苏梗各8分;妇人经水
适来,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加黑姜、当归,其散剂减去大半;若体质极虚,不任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散之法。
【附方】 香苏葱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略
方剂比较:
上述二方皆为香苏散加味而成,主治表寒而兼气滞之证。其中香苏葱豉汤乃香苏散与葱豉汤合为一方,其发汗解表之力较香苏散为强,且苏叶又有安胎之效,故对妇
女妊娠感冒风寒者,较为恰当。加味香苏散增入防风、秦艽、川芎、蔓荆子等药,则发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较强,宜于表寒证较重,头身疼痛明显者。
主治证候
香苏散--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恶寒身热,头痛无汗。
气郁不舒: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香苏散总的来说,它是一种理气解表的一个基础方。它仍然是外感风寒。从主治证候,主证方面,仍然是外感风寒。所以有外感风寒表实证,也就是
说麻黄汤证最基本的表现。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外感风寒最基本的表现,而且是表实证的范围。首先是这个证候的第一个方面。所以我说学了麻黄汤证以后,以它
可以作为参照,作为参照比较的学习。我们后面不光是讲的麻黄汤的三个附方,也可以包括九味羌活汤,它不是多个夹湿嘛,多个气滞嘛。气郁不舒,气机阻滞。它
可以有些病人体质基础本来就有气滞的,有这个基础,再感受风寒,由气滞,气机阻滞,往往以肝、脾、肺这些系统为主。当然这个时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它反
映出来,主要是从原书主治里反映的,主要是涉及到脾胃系统。从用药来看,也结合到香附可以结合到肝。因为气机不舒,肝主疏泄,疏泄一身之气机。
从舌象来讲,它仍然表现的是以表证为主,兼有气滞。而没有强调气化当中其它不良产物的积累。舌苔薄白,脉浮。这是对于香苏散的主证的病机分析。
功用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香苏散的功用,就它体现治法,除了疏散风寒,它有这个理气,理气和中。和中指的主要是脾胃。
方解
君 |
苏叶 |
散风寒,理气 |
臣 |
香附 |
行气开郁 |
佐 |
陈皮 |
芳香化湿 |
佐使 |
甘草 |
补气和中,调和药性 |
苏叶是这个方里这样的君药。两个作用,既能散风寒,又能理气。所以它是理气解表。过去把它作理气解表一种代表方。它实际上是个基础方。
苏叶这味药是比较全面的,能走气分,能走血分。不同用量的话还有不同的作用。用量偏大发散为主。苏叶中等用量,一般用到比如6到9克,用它有理气,疏散,疏理气机,理气。小剂量,一般我有时候使用4到6克,很少。很多治内伤病方子里头如果配这个呢,它能够解郁,能够带一点疏通气血,解郁作
用,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当然我们后来一般用这个,苏叶单独用呢,作为理气的话,多用苏梗。所以用量主要在发散,量偏大一点。在它自身用量当中偏大一点。用小呢可以解郁,小剂量,带点疏通气血的作用。所以表里证都可以配用,也比较平和。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发散药。
用香附呢,香附是理气药,行气开郁。它当然可以疏肝行气,可以配合之后,象陈皮和它结合呢可以作用于中焦。整体上香附常用于行气开郁。用陈
皮理气化湿,是考虑到中焦气机郁滞,津液容易不布。既有气滞有时候考虑到化湿。祛湿来讲也要看部位。这个袪湿的治法很复杂,要考虑到三焦,后来发展到温病
学派的治湿温病这些。治湿,提法上很多。有的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有的很强调芳化。有的强调肺为水之上源,开宣肺气。有的燥湿可以运脾,提法很
多。虽然三焦之所以有三焦的特点。上焦开宣。中焦两种方法,或者苦燥,苦温燥湿,苦寒燥湿。分别针对寒湿或者湿热。中焦还有芳化,芳香化湿。我们这里讲陈
皮这类,它带有芳香化湿特点。中焦要芳化苦燥。苦燥有苦寒燥湿,有苦温燥湿。下焦淡渗。有的时候需要什么开宣上面的,苦燥中焦的,又要苦燥或者芳化中焦,
又要淡渗,三焦分消。不外乎这些治法。
这里就是考虑到气滞以后结合芳化,形成理气化湿并举。用甘草作为使药,又兼佐药了。因为它有补气和中作用,同时调和药性。因为行气太过容易耗气。它有益气和中作用。
整个方很简单,四味药,用药又很平和。它就成为一个理气解表的一张常用方的基础方,一种基础。我们把它当作二类方。主要是它反映了一种治
法,反映了辛温解表的药物和行气相结合。又体现了要行气针对肯定有气机不舒啦,有气滞啦,那要结合化湿。考虑由气滞可以产生水湿不化。反过来,除湿药往往
除湿祛痰药,又要和行气药相结合。
配伍特点
在这里主要配伍结构呢,有这两味药要注意的。香附、苏叶的配伍。我们这里引了李时珍的一段话,我们用香附更多用于这个理气,或者行气活血,或者妇科
方面,或者气滞疼痛这个方面。说它呢香附的作用范围很广。李时珍说,它能上行胸膈,外达肌肤。外面达皮肤,也就是说作用范围很广。说它在因为他讲别的很
多,配合我们这个方里特点呢,香附对于解表药有促进作用,所以它和紫苏、葱白相配能解散邪气。李时珍里边也谈到不少这种配伍技巧。你虽然开了个苏叶,我叫
它来发散风寒。前人有这种总结就是香附配了,能够协同增强这种发散力量。所以这个方里这两味相配的意义,前人总结过,实践当中这类方也在应用。我们不应该
把这类经验或者理论总结丢掉。这是我们提出来这个方在配伍里边的,配伍关系里,技巧上的一些意义。
随证加减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用这个基础方,然后针对它见证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再来调整加减,这是因为它是基础方。随证加减里面当然就有几种可能性。既然是外有风寒,内有气滞,
那就是风寒重了怎么办?气滞重了,光香附这也不够了。而气滞就要造成湿阻。湿阻重又怎么办?湿聚成痰怎么办?所以这里围绕着这个基本证型可能发生的几个方
面变化,举了一些加减例子。当然也不是说你偏要这类呢是常用的,象一般这类风寒,时方治这类风寒,这个外感风寒,选择的加味药尽可能平和。所以象生姜、葱
白、荆芥这类,发散风寒就够了。除非它风寒很重,那还可以加味发散力量强的。气郁较重了,不是光是一个痞闷。痞闷来说是一种气滞还较轻。痞闷,胀满,甚至
于疼痛,这类气机阻滞,还有其他表现较重,还可以适当增加行气解郁的药。行气药,厚朴、柴胡、大腹皮。它也适合用不同部位,大腹皮往往走下。柴胡半表半
里,两侧。厚朴往往是胸脘,特别胸脘腹都有用,脘腹为多。因为用,需要你非用枳壳,那就从胸开始,胸脘都,枳实,胃脘到下部,这个都在,因为枳实还能导
滞。从部位上行气当中兼有的作用上,有一定区别,这个中药学研究这个范围。湿浊重的,那就结合苦燥芳化,气滞湿阻逐渐造成的。藿香、厚朴、半夏,湿聚成
痰,咳嗽有痰,就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结合配合,那都是在这种风寒兼气郁以后,继发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举一些例子作为随证加减的一些特点,我们今天解表剂从风寒外感的,用辛温发散为主的这些方,讨论了一些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经方表实证的,表虚证的麻
黄汤,桂枝汤,以及羌防剂的九味羌活汤,再结合二类方,外感风寒又兼气滞的香苏散。这个因为选象风寒方非常多,风寒夹湿这个方,作为这一章,这里的辛温解
表这一节,选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上有些代表性的基础方,常用方,代表方作为例子。不可能把这个都讲完。通过这些方当中体会出一些基本结构,和不同时代的治
法特点,还有涉及到的一些治法方例,都是一些例举,实际上,这些掌握了以后再去看其它的后世方,就容易分析了。
辛温解表的方,我们就用六个方,代表了各种情况的各类治法。应该说,解表是一大门类,辛温解表又是历朝历代总结了很多方,不可能把它讲完。根据每一个方,主要体现的治法,用药特点,同时还有不同时代习惯用的这些不同。


麻黄汤: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风寒表虚证
小青龙汤:风寒表实证+痰饮(水湿内停)
九味羌活汤:风寒表实证+风寒湿证(在表)+里热证
君药比较
麻黄汤:麻黄
桂枝汤:桂枝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
九味羌活汤:羌活
辛温解表剂,具有"辛温"的性质.所以君药都是药力较强的解表药.当然解表不等于发汗,解表不一定要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