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醒醒!这些你常说的词,原本并不是这个意思啊!

 龙叔文馆 2017-09-05






一看到跳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换工作了。从字面上看就是从一个槽头换到另一个槽头吃食,用来形容工作,多形象贴切啊!


但不瞒你说,跳槽在过去最常用的意思却不是这个,而是形容劈!腿!





这就不得不提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ruì)这个大渣男。据明代《杨慎诗话》记载:


魏明帝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毛氏有宠,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宠,毛后爱弛,亦赐死……元人传奇以明帝为跳槽,俗语本此


这位三国时期的贵族渣男不仅见一个爱一个,被他爱过的人还没一个有好下场!吃瓜群众看不下去了,元代传奇话本中就用跳槽来形容他这种朝三暮四的行为。


/ 央视版《三国》里的魏明帝 /




后来这词不知怎的就流入了烟花之地,口味越来越重,专门被用来指代妓女或嫖客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清稗类钞》有云:


跳槽头,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


/ 《一代名妓柳如是》中的青楼女子 /




清代大文豪沈复在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也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鄙视


秀峰今翠明红,俗谓之跳槽,甚至一招两妓;余则惟喜儿一人。


嗯,我装作看不出沈复你也是老司机的样子。


 / 沈复画像 /


到近代,可能是大家太热爱工作了,都把工作当成了情人。于是跳槽就被洗白成了在事业上另谋高就的意思,过去的那些爱恨情仇就让它随风散去吧。




如今看丰碑这个词,总是能看出几分高大上、伟光正的味道。


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个词以前却是自带「鬼吹灯」气的。突然觉得背后冷飕飕的是怎么回事……





丰碑最初并不是用来歌功颂德的高大石碑,而是古人用来将棺材下放到墓穴的大木!据《礼记·檀弓下》记载:


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担心我们看不懂,东汉的郑玄老师还专门做了注释:


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於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於间,为鹿卢,下棺以纤绕。天子六纤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


看到了没有!丰碑说到底其实是下葬的工具啊!





但这细思恐极的丰碑一开始也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必须是天子或诸侯才有资格。


谁知后来有权有势的人私底下也用起了低配版「丰碑」,还把它变成了死后继续自我宣传的工具。



像《隋书·杨素传》里就有记载:


记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


渐渐地,丰碑的宣传功用越来越显著,就失去了下葬工具的作用,后世也只剩下纪念的功能了。





大概是宫斗剧看多了,文字君一直觉得放肆是皇帝的口头禅。但自从仔细调查了这个词的真实身份之后,文字君再也无法直视它了。


放肆最初居然是指陈!列!尸!体!





这还得先从这个字说起。它的本义就是陈列,《周礼·春官·小宗伯》规定:


王崩大肆,以秬鬯渳。


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祭祀的时候陈尸沐浴,用黑黍和郁金香酿成的香酒给天子的尸体洗香香。听起来尺度好像有点大啊……



而且,不仅帝王驾崩后要「大肆」有罪之人被杀后也要「肆」,但具体待遇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周礼》规定,被处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是洗香香三天吗?想多了!是要把他陈尸示众三天




放肆中的驱逐、舍弃的意思,与合起来就是杀人弃市,把尸体丢在市场里示众,让大家都来鄙视他!想想都觉得残忍。



所以,别看放肆不带一个脏字,实际上杀伤力极强


它是专门为那些目无尊长、肆意妄为的人准备的,潜台词就是:小样,你再嚣张我就把你杀掉弃市!


难怪每次皇帝一说放肆,前一秒还在可劲作的妃子就会被吓跪,原来是这个原因啊!





现在的各种竞技类综艺节目,动不动就来个问鼎冠军宝座。但文字君想说,其实问鼎一开始不仅没有拿第一的意思,还有几分狼子野心的味道!





这个词出自《左传·宣公三年》: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话说当年楚庄王率领军队直接杀到周天子的家门口,然后就赖着不走了,搞得周定王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小紧张,于是就派大夫王孙满去探探口风


没想到楚庄王在谈话中竟表现出了对周天子的异乎寻常的兴趣。王孙满听完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毕竟在青铜文化时期,被视为立国重器。禹铸九鼎,以九鼎代表着九州,象征着天命之所在。


楚庄王问什么不好,竟然问鼎?这明显就是在挑衅周天子的权威,想取而代之啊!


/ 楚庄王 /


所以,问鼎就被用来形容意图谋权篡位之人。这么一说,没点实力还是不要随便问鼎,不然被秒成渣渣就很尴尬了




烈士我当然知道!就是为正义事业牺牲的英雄嘛!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记得曹操的《龟虽寿》里有一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如果已经牺牲了,又何来暮年


古人诚不欺我,但怎么就这么喜欢吓我呢???还是曹丞相装逼失败写了病句?





真相只有一个。原来在魏晋之前,做烈士其实是不用牺牲的。《韩非子·诡使》里就有一份烈士速成攻略


好名义不进仕女者,世谓之烈士。


只要你重名节有抱负,就足以称得上是令人敬佩的烈士了! 


/ 《大秦帝国》中的秦惠文王 /




但你也知道的,气节有时候是要以死来捍卫的,不然怎么说是「舍生取义」呢?所以西晋的陆机在《辨亡论》中这么说:


忠臣孤愤,烈士死节


有气节的烈士,为了自己的理想,危急关头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概率论学得很好的文字君明白,牺牲在此时应该算是烈士充分不必要条件





但近代以后,人们常用烈士一词来指代那些为了正义、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的英雄,所以烈士的标准也就提高了——非牺牲不能成烈士





纳兰性德有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度成为文青们的装逼金句。配上饱经沧桑的语调,一个阅人无数的文艺老司机形象就瞬间立起来了。


/ 《康熙秘史》中的纳兰性德 /


不过,如果你知道寻常在古代还是长度单位,那画风是不是变得有点尬?




古人以八尺为,以一丈六尺为。《左传·成公十二年》写道:


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


杨伯峻解释道:


寻常意谓尺寸之地


可见,寻常在古人眼里不仅不长,还常被用来比喻短或小


所以纳兰性德那句话翻译过来是不是也可以是当时只觉得你有点短(大雾)





虽然长度上没什么优势,但在古代却是最普遍使用的度量单位,所以寻常还引申出了平常、普通的意思。


例如杜甫的诗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刘禹锡的诗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好在寻常有了新词义,在这两个词被长度单位抛弃后,还能在新时代里找到词生的第二春



这么看来,对词语来说,多几副面孔其实并没有错,毕竟刷脸的机会越多,被淘汰的几率就越小嘛!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辞海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啊!



以上就是本期《今日说词·词语的过去》为你总结的鸡汤,感谢你的收看!



/ 文字君互动时间 /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含义大变的词?

评论区里秀出你的脑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