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知识了!丰碑、放肆、三长两短、孟婆等词汇,在古代居然是这个意思!

 书语人间 2020-09-15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558本书

《100个汉语词汇里的古代风俗史》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一书的共读。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聊到了衣食·住行中的古代风俗史,

(更多内容,请戳:大开眼界!平头百姓、愁眉、屋漏、滑稽等词汇的背后竟有这些故事!

比如,「平头百姓」中的「平头」原来是一种老百姓戴在头上的小方巾;「愁眉」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一种妆容;「头撞南墙」的「南墙」指的是古代住宅里的「影壁」,等等。


这一篇文章里,我们将继续看看6个生死·鬼神中的古代风俗词汇。

希望你喜欢~


01.
寻短见,
为何比喻自杀?

「寻短见」指看不到生的希望而寻死,是自杀的婉辞。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说法。「短见」一词在现代语义中指的一个人见识浅薄,与「长见」相对应。但是,见识再简短,也跟死亡扯不上关系呀!

其实,「寻短见」中的「见」字,不是指见识,而是指古代丧葬制度中的一种装饰物。

古代的丧葬制度从简葬、薄葬慢慢过渡到厚葬以后,人们对棺材的要求也讲究了起来:

装尸体的木制器具为「棺」;空着的为「榇(chen4声)」,因为死者的身体将来要躺在里面;已经装进尸体的为「柩(jiu4声)」,即书面语中经常出现的「灵柩」。


按照《仪礼》一书中《既夕礼》的规定,落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灵柩运送到墓穴,葬入墓穴以前,要「藏器于旁,加见」。

这里的「见」指的是一种棺椁上的装饰,加了它以后,参加葬礼的人就看不见棺椁,只能够看见覆盖了一圈的棺饰了。


至于这个「短」,则是因为古人生活条件很艰苦,不少孩子都在78岁以上,20岁以下的年纪便夭折了,由于他们身材矮小,棺木自然比成年男子的都要小,下葬时便会用「短见」一词来形容。

自己去寻找名为「短见」的棺饰,不正是寿命短、自寻死路的典型特征吗?慢慢地便成了比喻自杀寻死的婉辞了~



02.
三长两短,
原来是固定棺材板的规矩

「三长两短」大概是最为人熟知的日常俗语了,至今还活跃在人们的口头语中,使用频率极高,有意外灾祸/事故,或是死亡的婉辞。

但是,这个俗语为何能够代指死亡?三长和两短又是指什么?为何不说两长三短,或是四长五短呢?

原来,《礼记·檀弓上》里,天子的棺木从里到外,一共有四重之多,为了固定,则需要用「棺束」把棺木给捆绑起来。由于钉子是后来才发明的,因此,古人便想到了用皮革来固定。纵向木板短,捆二道,横向木板长,捆三道,加起来不就是「三长两短」吗?


只不过,后来钉子发明以后,人们开始用钉子来固定棺木,不用皮绳捆绑了,「三长两短」的原始含义慢慢被人们淡忘了。


03.
丰碑,
原来是下葬的工具

今天的「丰碑」一词,指的是用来歌功颂德高大师杯,但在秦代以前,「丰碑」是下葬时专用的工具。


「碑」的本义,是竖立起来的石头。

这块竖立的石头本不是用来刻字的,大约从秦代开始才在上面刻字,作为纪念物、标记或者文告,那时,刻着字的时候还不叫「碑」,而叫「竖石」。


除了立在公庙前,石碑的另一个作用是用来「下棺」。

古代的棺材由棺椁两部分构成,棺材外面会套上一层大棺材,即椁。下葬的时候,因为棺材太沉了,要用大木竖在椁的四个角,木上有孔,穿上粗粗的绳子,制成轱辘,用来牵引棺材到墓坑里面去。后来的「丰碑」就是这个「大木」,按照周礼,不同等级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种严格遵循等级制度的葬礼规格开始被人们所遗忘,人们开始在逝者的墓以前竖起石碑,刻上字来纪念,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墓碑。



04.
放肆,
原来是威胁要杀掉你

晚辈面对长辈时,如果言语和行动都表现得很嚣张,通常会受到这样的斥责:「放肆!」各种辞典对「放肆」一词的解释都是轻率任性,毫无顾忌,显然是一个贬义词。


在古代,「放肆」是一个与死亡有着密切关联的词语。

周天子驾崩以后,小宗伯(掌管礼仪祭祀的官职)要先「大肆」,就是把周天子的是尸体最大限度,没有死角地延展开来,并摆设、陈列妥当,然后用香酒沐浴、清洗尸体。

而后,引申开来,处死刑后陈尸示众也叫做「肆」,如,《周礼》中规定的,凡杀人者,踣(bo2声)诸市,肆之三日。翻译过来便是,将杀人犯处死成一具僵尸,然后在市集陈列三日,以示鄙弃,同时有警醒百姓的意思。


这个「放」,则有放逐、放弃的意思。

因此,「放肆」一词指的便是,弃尸于市,陈列示众,可见是不敬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时,才会使用的威胁。

经过漫长的语言演变,今天的「放肆」虽然没有威胁要杀掉一个人的意思,仅仅表示训斥,但我们依旧能够从中听出说话者强烈的愤慨情绪。



05.
孟婆,
原来是风神

中国民间传说,人死后会走上黄泉路,经过一座奈何桥后,会遇到一位卖汤的老婆婆,这碗叫做「孟婆汤」,人在喝下它以后会忘却前世的爱恨情仇。


然而,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孟婆」却和这碗「孟婆汤」没有什么关系。

她是天帝的女儿,是风神。「孟」也不是她的姓,而之所以被称作「孟婆」,是因为古人的排行以伯(孟)、仲、叔、季为序,天帝的女儿最大,所以便用了老大的「孟」来称呼。



06.
城隍庙里供奉着的
到底是一尊什么样的神?

城隍庙是中国各地极为常见的庙宇,那么,这座庙里供奉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为何又把这座庙称为「城隍」庙呢?可能不少朋友就不清楚了。

古人修建城的时候,一定要在城墙四周开挖护城的壕沟,挖成以后,未蓄水的称为「隍」,蓄水的称为「池」。「城池」一词便是这样来的,表示护城河里的水满满地围绕着城池,否则就只能叫「城隍」了。


最迟到了南北朝时期,「城隍」一词开始演变成了庇护城池的自然神。你把它想象成城外的一圈防御屏障便很好理解了。

宋朝以后,城隍庙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是对当地有重大贡献的地方官来祭祀。明代甚至还有京师城隍庙、府城隍、州城隍、县城隍的四级封号,各地城隍庙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庙会,祭祀城隍神,并渐渐演变为当地最重要的民间习俗。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文章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10个庙堂·江湖词汇的解读。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