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看打井

 圆角望 2017-09-05
1952年春,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力开展群众性的防旱抗旱运动,力主发展水井抗旱”的号召,在我爷爷张广生的提议下,爸爸张志与本村李广林、张治平、李广元签署了自愿打井的协议。水井的坐落地点,在我家祖坟东侧的坟山和壕沟地段,俗称张家坟井。

  打井的日子,我天天在井旁观看。当时我虽然刚满6岁,但是,打井的一些往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打井前,需要制作一个木质底盘,木料必须是活的树,趁着水分未干制作完成,说是不易腐烂。为此,我家刨了几棵尚未成材的柳树,专门用来做水井底盘。水井底盘呈圆形,直径近两米,用两层木板交错围成。在地面上,把水井底盘圆心与井眼标定圆心对齐后,就可以挖井了。

  水井结构,采用传统式沉井烟筒状结构。就是在圆形水井底盘上一层一层向上砌砖(以内齐为准),井口逐步缩小。井壁采用三七墙(井壁厚度一砖半),逐渐缩为二四墙(井壁厚度一砖)。它是在井内边挖土边砌砖,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阻力逐渐下沉,一直找到较大泉眼为止。井口直径一米左右,井深约十余米。当时地下水面较浅,一般老水井深度也就是五米左右。

  打水井的方式,农村传统的方法是用人工挖井。人在井內挖土,把泥土放在水桶、柳条筐里,再用绳子拉出井外。张家坟打井,采用国家提倡的当时较先进的人工冲击式。在水井底盘外围搭起约四米多高的木架,在木架顶端架起一个一米宽两人多高的圆形大木轮,木轮轴和支架为铁质。在木轮外围缠绕竹片,竹片下端安装上钢钻头。依靠三到四人一组,在木轮上向前跑动的冲击力破碎土层,再用缓慢的合力把井下装在筐里的泥土及时带出井外。木架木轮的式样,与南方河边的大型汲水车很相似。打井时因为井下寒冷,在井下的人两人一组不断轮换。他们出井后,赶紧跑到临时搭建的棚子里,还要喝一点白酒,盖上棉被解寒。

  我清楚地记得,在刨槽和打井的过程中,还出土过不少古钱币和陶器。可惜的是陶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经风一吹,一会儿工夫就消失变成泥土了。

  张家坟的这眼井,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人畜两用机械化铁制水车,使我们四家打井人提前进入了农户机械化进程。水车形状近似一立方米的正方体,主体结构是铸铁。水车靠一组关联的齿轮,连接环形铁链转动,非常省力。带有一个孔洞的铁托盘固定在水车最下端,与地面平行。相互连接的大约十节(每节1米长)特制铁锌合金水管,上与铁托盘洞口固定,下端深入到水井底部。带有多个皮钱(用两块铁板夹着一片橡胶组成古钱状的环阀,直径与水管内径相同)的环形铁链,上与水车其中的几个齿轮吻合,下面穿越铁锌合金水管内外一周,靠皮钱通过水管从井下往井上带水到铁托盘上不断流出。水车可以一人或多人推拉,也可以用牛马等牲畜拉车汲水。常见的水车多为体积庞大笨重的大轮水车,张家坟的水车是我见到的最美观精致体积小巧的一种。

  这眼井,井水清澈无沙、甘甜可口,既可用于灌溉田园,也可供人畜饮用。井水泉流充足,天气干旱时,几天几夜连续使用,井水也不断流。打井的四家及土地周边四邻都受益匪浅,千年干枯的盐碱地,一夜之间变成了水浇园田。这里简直是村里的一道新景观,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水车、品尝甘泉。村民们每次到这里看到轮翻水涌,听到发出哗啦哗啦的天籁之音,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注:文中数字是依据儿时的记忆推算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