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三重境界

 砥砺前驱 2017-09-05
目录

前言  不要“鸡汤”,要“研学”

正文 《读书的三重境界》

附录  刘珊老师研学笔记“鸡汤版与“研学版”对比

前言

不要“鸡汤”,要“研学”

我曾在公众号文章《名师研学“靠谱分享”精选》中提到“鸡汤型读(观)后感”这个概念。现在微信公众号上有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用醒目的标题(“标题党”)、新颖的观点(“观点党”)引起读者的关注,引发读者的共鸣,影响着一代人的“文风”。这些文章,用消闲式的阅读,无可厚非。但用这种文风来进行专业性的阅读与写作,就“谬以千里”了。我们推出的《名师研学“靠谱分享精选》,是一种研究性的写作,需要遵循科研的规范,为此我们研制了《素养本位教学名师研学指南》,并推出了一些符合《指南》规范的“靠谱研学笔记”。其中汪燕、李志宏、刘珊等老师的研学笔记,可谓典范,具有参考价值。但还是有一些教师没有认真阅读《指南》,也没有参考这些“靠谱研学笔记”,仍然在“鸡汤文风”的惯性下撰写研学笔记,这些研学笔记文学成份多科学成份少感性成份多理性成份少,也就算不得“靠谱分享”了。当然,老师们积极撰写研学笔记,并在群中进行分享的态度是“靠谱”的,是值得表扬的。

如何写出“靠谱”的研学笔记?笔者在《指南》的基础上,结合20余年读书经验,撰写《读书的三重境界》,并用刘珊教师“鸡汤版”和“研学版”的两个研学分享案例作对比,籍此给大家一些启示。


读书的三重境界

——摭谈“名师研学”应该秉持的视野

李红路

宋朝的陆九渊是一个著名的学者,精通诸子百家,尤通“心学”,四处讲学授徒,却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有学生问:“先生学识渊博,为什么不著书立说,让更多的人受益呢?”陆九渊回答说:“我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一些观点,把前人的观点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思想,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世人读书,如果是‘我注六经’,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不得要义,我著书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是‘六经注我’,每个人都能够读出古圣先贤的言外之意,继而读出自己,那我就更没有著书的必要了。”

——故事《“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是在读了《真理与方法》这本书之后,我读书才算开悟。

清楚地记得那是2010年,刚到教科室工作不久,研究教材文本解读,也是从王崧舟教师的《小珊迪》《长相思》两个教材文本解读案例入手,追根溯源,从孟子的“知人论世”一路读到“新批评”理论(西方文艺学一个流派)和西方解释学的巅峰之作《真理与方法》,才知道一切阅读都是“解读”,才知道理解是读者与作者的“视界融合”,才知道阅读理解有三重境界:理解、解释和建构。


1

境界一:有经无我——理解


所谓理解,就是通过文本细读,达到“作者表达些什么,我们就领会些什么”,并努力建构作者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与文本的对话,要持“空杯心态”,放弃自己的“前见”才能做到。每个人在阅读之前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哲学上称之为“前见”,它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潜意识中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筛选,阅读的时候,我们更愿意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信息与观念,而对与我们头脑中不相符合的观念,我们会本能地“滤掉”。也就是说,“前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偏见”,“偏见”不消除,阅读中我们不是在与文本进行对话,而是自说自话的“独白”。一些伙伴在名师研学中分享的心得,读懂文本少,表达自己多,就是因为没有克服这种“前见”

克服“前见”的方法,就是“倒空自己”,也叫“悬挂前见”,即不用自己的主观态度来判断作者观念方法的对错、优劣,而是潜心会文,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具体的方法即我在《“素养本位教学”名师研学指南》中所说的三类文本阅读分别进行“提要勾玄”、“提炼核心概念”、“经验复盘”,如此才算“读懂文本”。倒空自己、悬挂前见,是一种“有经无我”(这里的“经”指的是文本)的状态。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论著是文本,讲座和课例视频也是文本,甚至我们交谈的对象——人,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文本。


2

境界二:“我”注“六经”——解释


读懂文本只是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这是研究性阅读的第一步。那么作者想要说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是进行研究性阅读要走的第二步,即也作者对话,对作者“想要说些什么”(言外之意),和“为什么这么说”进行解释,知其所以然。这就是笔者在本文开篇的故事中所说的“我注‘注经’”,这是是一个“我”与“六经”并存的状态。

解释文本,就是与作者对话,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理论积累或做一定的理论阅读,获取一定的理论视野。例如杜郎口中学何海燕老师的《古诗四首》复习课,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种合作学习是如何发生的?需要我们做出理性分析。


3

境界三:六经注我——建构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读出自我,与自己对话,达到“六经注我”的境界,实现思想洞开、视野澄明,站在“六经”之上,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超越自己的知识经验,旁征博引,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甚至可以“成一家之言”。在哲学解释学上,这种境界叫做“建构”。我们研学的名师王崧舟,他的诗意语言的语用教学理论,就是用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的“言语生命学说”(《语文:表现与存在》)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而建构起来的。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使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开崇立派,终成“一定之言”。

行文至此,该谈一谈阅读与名师研学的关系。读名师论著,听名师讲座,观名师课例,本质上都是研性阅读。我们从名师身上应该学到什么呢?我想,有两点至关重要。其一,窥名师教学思想的全貌,掌握其思想体系与方法结构,追溯其理论渊源;其二,从名师人格魅力中汲取创新、发展与奉献的精神给养。我们开展“名师研学”活动,应该秉持的视野也就清楚了:从“有经无我”到“我注六经”,最后到“六经注我”。当然,“六经注我”的境界能达到的人不多。但是,我们通过潜心修炼,进入“有经无我”境界,继而抵达“我注六经”的境界,还是可以努力实现的。


附录

刘珊老师《语用教学》研学笔记对比


以下两则笔记是东西湖嘉禾园小学刘珊老师撰写,并在小组微信群中发布过的同一内容的研学笔记,一篇是典型的“鸡汤版”,一篇是典型的“研学版”。从“鸡汤版”到“研学版”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刘珊老师认识上的超越。

鸡汤版

举好“语用”旗帜,让“语文”回家


【说明:“鸡汤版”笔记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文学成份多,科学成份少;感性成份多,理性成份少。缺乏对作者观念全貌和把握和核心概念的提炼。】


在闲静、慵懒的假期,我很幸运被李红路主任的研学计划“拯救”,慢慢开启着火热学习的旅途,这将会以燎原之势充实着我的假期。

带着满满的期待,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与课程视频,心生万分敬意与崇拜!原先,总觉得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是那么遥不可及,但这次反反复复看了《去年的树》和《语文回家的路怎么走》后,才知其是落实语用知识的课堂,是锤炼孩子语用能力的课程,是语文学科的最高境界,是本色的语文课!

《去年的树》,一个既感人又感伤的童话故事,虽语言平淡,但又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此平淡非彼平淡!这是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大道至简的平淡!新美南吉就是用这最平淡的语言,描写着大树与鸟儿之间最深厚的情谊!课堂上,为了能让孩子们真正走近文本,品悟诗意所在,王崧舟老师充分挖掘潜在文本,以平淡入境,不动声色中谱写着大树与鸟儿的深厚感情!他就像是一位故事大王,带领着孩子们走进故事,营造各种情境,感悟情感的精彩瞬间,多次恰当补白,让孩子们练说、练读、练写。如在品读“天天”时,王老师创设情境,使孩子们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设美好画面:太阳出来时、月亮挂上树梢时、叶子在秋风中飘落时,鸟儿给树唱着快乐的歌、夏日小情歌、晚安小夜曲……如此美好、温暖的画面不断传送在孩子们的眼前,给足了孩子们练说与练读的空间!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王老师拉大了想象空间:想象大树和鸟儿的外貌、添加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和心情的提示词,如此一来,使孩子们在想象、朗读、写作中循环,着实被这动人的故事触动,入情入境,为之动容!

结尾处王老师问道:如此触动灵魂的故事,作者为啥不写外貌、表情、心情?学生默契答道:让我们有想象的空间!这一刻课堂得到了升华,来得是那么刚刚好!最后,一句“故事最大的魅力在于,用最平淡的语言,描写了最深厚的感情”华丽地结束,可孩子们沉醉其中不自知,我更是如此!

究竟语文回家的路怎么走?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把握一个方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用”这面旗帜,是语文本体的旗帜,是语文回家的旗帜!作为一线教师的我,理应举好这面旗帜,从而更深入领悟诗意语文的生命魅力!


研学版

领悟诗意语文的魅力


【说明:“研学版”笔记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对作者经验进行结构化把握、 提炼核心概念、进行经验复盘,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其二,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表达自己猜到的见解。】 


带着满满的期待,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与课程视频,心生万分敬意与崇拜!原先,总觉得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是那么遥不可及,但这次反反复复看了《去年的树》和《语文回家的路怎么走》后,才知其是落实语用知识的课堂,是锤炼孩子语用能力的课程,是语文学科的最高境界,是本色的语文课!王老师认为:语文必须回家,语文只能回家。那么究竟语文回家的路怎么走呢?

一、把握好一条主线

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要回家,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方向的问题。方向就是一条主线——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用”这面旗帜是语文的旗帜,是语文回家的旗帜,是语文本体的旗帜,是语文最终价值关怀的旗帜。这个方向问题是战略问题,方向为题是高效问题,方向问题更是成功的问题。

二、运用好三个维度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条主线不是一根线,而是一股绳。它是由三个纬度的线拧合在一起的强而有力的绳子。

1.掌握语用知识

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第一个维度。王崧舟老师说:“其实,孩子学习语文是需要各种工具的。比如说比喻、拟人、结构、章法,但是,这些工具很少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被规范地命名。我们只能说什么像什么,却不敢说这就是比喻。我们只能说他把它当作人来写,却不敢说这就叫做拟人。对于这些学习语用的经验,孩子们很难有一个规范的命名去抓住它。其实这样的学习不是高效的学习,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我看来,在我们的课堂上面,应该对一些基本的语用知识加以命名,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体验到这样的语文知识。”

比如在《去年的树》上,王老师就给了孩子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语用知识——那就是风格的平淡。这是一个既感人又感伤的童话故事,虽语言平淡,但又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此平淡非彼平淡!这是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大道至简的平淡!新美南吉就是用这最平淡的语言,描写着大树与鸟儿之间最深厚的情谊!课堂上,为了能让孩子们真正走近文本,品悟诗意所在,王崧舟老师充分挖掘潜在文本,以平淡入境,不动声色中谱写着大树与鸟儿的深厚感情!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第一个维度就是让孩子们掌握必要的语用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掌握不是死记硬背,不是以词解词,而是用整个鲜活的语文经验去体会、去填充、去扩容。所以,这样的掌握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渗透,是一种濡染。

2.锤炼语用能力

这是最核心的维度。我们的课堂要尽可能把多的时间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练说、让他们练读、更让他们练写。

在《去年的树》这堂课上,王老师就像是一位故事大王,带领着孩子们走进故事,营造各种情境,感悟情感的精彩瞬间,多次恰当补白,让孩子们练说、练读、练写。如在品读“天天”时,王老师创设情境,使孩子们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设美好画面:太阳出来时、月亮挂上树梢时、叶子在秋风中飘落时,鸟儿给树唱着快乐的歌、唱着夏日小情歌、唱着晚安小夜曲……如此美好、温暖的画面不断传送在孩子们的眼前,给足了孩子们练说与练读的空间!

又如,想象大树和鸟儿的外貌、添加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和心情的提示词,如此一来,使孩子们在想象、朗读、写作中循环,着实被这动人的故事触动,入情入境,为之动容!

所以一个人语用能力的锤炼,更多的舞台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也是在课堂上。

3.涵养语用态度

学习语用必须有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和情感是需要我们老师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激励他们。同样,对于《去年的树》这种平淡的风格能不能最终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呢?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文本的风格没有正确传递,那怎么能够指望学生能够体验到这种平淡的、无言的天地的美呢!

三、掌握好三个策略

1.创设三个基本策略

应该怎么贯彻这条主线呢?在《去年的树》上,王老师选了三个最基本的策略:创设学习语用的情境、扩充学习语用的容量、提升学习语用的品质。

2.坚持三个融合

有了方向,我们才可以谈方法。否则,方向就是无源的水、无本的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要坚持三个融合:学习语用和陶冶情感相融合;学习语用和理解内容相融合;学习语用和渗透学法相融合。

在《去年的树》上,实际上使用最多的学习方法、阅读方法就是想象。然而这个方法一直到最后才出现,课上王老师问道:如此触动灵魂的故事,作者为啥不写外貌、表情、心情?学生默契答道:让我们有想象的空间!这一刻课堂得到了升华,来得是那么刚刚好!最后,一句“故事最大的魅力在于,用最平淡的语言,描写了最深厚的感情”华丽地结束,可孩子们沉醉其中不自知,我更是如此!

王崧舟老师的课让人意犹未尽。同时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理应举好“语用”这面旗帜,让语文回家,带孩子们真正领悟诗意语文的生命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