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做了七场完全不同的演讲,总结了7条完全不同的经验

 唐瑶的图书 2017-09-05

1




演讲规格很高,上海文化局局长出席,全球旅游行业很多大企业总裁副总裁坐前排,当然我是讲中文,主题是《社群营销》,主办方希望和旅游行业结合一下。


这种演讲,对时间要求很严格,每个人都不能拖,一延误,就影响会议议程安排。


我面临的挑战是:

1、严格控制时间——我的对策是删除PPT,控制了页数就控制了时间;


2、确保内容有吸引——我的对策是进行完整的彩排,头天晚上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彩排,彩排合格,大家说没有问题,我才去吃晚饭;


对于高端人士,内容如何讲有吸引力是个大难题,这不是教别人PPT,说几个技巧就能让大家WOW出来。


我想了好几个开场白,我最近学到的技巧是,从一个有挑战的场景开始描述,让听众一下子就意识到问题的价值。


比如我可以这样说:

我每年都会带家人去旅游,现在我特别不喜欢跟团,希望选一些时间相对宽裕,没有购物的精品小团,哪怕收费贵一点。这样的旅游项目信息我发现 ,我都不是通过旅游公司推荐获得的,而是来自我的朋友圈。大家有和我一样的体会吗?


嗯,所以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基于社交关系的商品推荐已经无处不在,其中一种很重要的模式就是“社群”,所以今天我想分享关于社群的三点经验,也许可以帮助各位打开一点新的脑洞。


最后的临场发挥我给了自己70分,不太好,虽然大家说我讲得不错,但我知道,排练不足,细节还是很多瑕疵。


人生没有彩排,错了不能重来,只能希望下一次可以更好。


经验1

讲一个故事,一个对别人也有代入感的好故事,会更容易让你的演讲产生吸引力。





2



7月2号,上海,腾讯芒种训练营,40人,我给一群创始人讲4小时社群。


这一次的挑战是台下的很多创始人自己的自媒体粉丝比我还多,整整4个小时,我靠什么让他们信服?


这种分享的好处是时间宽裕,你可以很方便调整分享的时间,哪里长一点,哪里短一点,机动性很强。


但是4个小时,想把任何一个点彻底讲透,也是挑战,我很难做到,而且大家来,恐怕也不是想学一个点,而是想最短时间听到一个面。


所以我这次不但没有删PPT内容,而是把过去可以讲8个小时的内容,稍微精简,放在一个PPT里面,只要确保有足够的知识密度,见多识广的创始人反而会更满意。


分享结束,我相信我过了关。


今天评估你演讲好不好的方法很简单,看看你讲完,多少人问:我能加你微信么?

经验2

面对见多识广的人,要么讲透一个点,拼深度;要么烧穿一个面,拼广度。






3



7月17号,青岛,中国保险8000人精英大会,30分钟,我给5000名一线保险业务员讲社群。


这一次演讲的舞台变了,50人的分享和500人的分享,还有5000人的分享是完全不同的。


5000人的分享要让每个人都看到你,今天是要借助电视直播的。你的肢体语言会在电视直播平台下放大。


事后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大错误,我应该穿得更正式一点。但在现场这已经无法弥补,我只能硬着头皮上,靠演讲弥补。


演讲更是一个大坑,这样的大场面机会我一定要把握,但问题是讲什么是他们能听懂的?


讲得专业当然好,但如果对方完全没有听懂,那就毫无价值。所以一直在上台前,我都在和后台的保险圈朋友聊天,其实是了解他们做运营的苦恼,等正式上台时,我临时抛弃了准备好的讲法,决定忘掉体系,多讲一些实操的小技巧,学到一样,他们也许就更认同你。


5000人的现场,干扰非常多,大家能记住一个有收获的点,就会觉得值,而我要努力做到的,是让大家记住三点。


所以在演讲过程中,我刻意用了“三”字经,每到一个场景,我会说,那么我有三个建议,而且是很接地气的三个建议,我相信这个策略奏效了,这一次是因为很多人加了我的微信公众号。


经验3

每一场演讲的成败,其实来自你对听众有多了解。多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和案例去讲,能听懂比讲得对更重要。






4



7月26号,北京,跟谁学商学院,半天,我给150名校长讲在线教育。


严格说,从我拉团队做在线教育,已经满4年了,我是2013年8月4号突然启动的,也算是所谓自媒体或培训师里面,比较先知先觉的一批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这些在网上折腾得欢的人,无论是规模还是收入,和线下做教育的传统校长比起来,差距大得很。我一个07年认识的小伙伴,坚持做职业教育,现在分管的校区,一年可以做到3000万销售额,人家在网上一个粉都没有,并不妨碍他“闷声发小财”。


所以我的挑战是,如何面对一群老江湖,讲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把新媒体和知识经济,把内容创业吹到天上去,是不对的。我想我的挑战是如何和这些教育圈的老资格的人讲出“共情”。


半天分享是培训也是交流,我如果能讲出“共情”,反而能得到认同,得到认同,你的观点才会更容易得到共鸣。


我调整了我的演讲身份,我用一名教育行业的新手,在线教育的创业者心态和校长们分享我的酸甜苦辣,说真话,讲真事,做教育就谈对教育的理解,以及践行这些理解后的无奈和挣扎。


好像最后我没有让大家失望,跟谁学的吕校长主动夸我讲得好,其实我内心也是一身汗——都是行家,一伸手要是没有,就不好继续在江湖上混了。



经验4

想象你是现场的听众,他们期待遇见怎样的人来分享,你就得全力以赴把自己调整到这种状态,拿出自己最大的诚意来分享。






5



7月27号,北京,搜狗,半天,我给30名搜狗小伙伴讲新媒体运营。


我们玩新媒体,在搜狗这样从输入法做到浏览器的大玩家,真的不值得一提。


我们是写大数据好处的,他们是实实在在做大数据的。我们沾沾自喜10万+,人家每天用户上亿,这就好比弄斧真的到班门,人家请你来分享是客气,我能不能hold住就不能拼运气。


搜狗这样的单位,分享赚不赚钱是其次,能不能建立了链接更重要,我们这些做自媒体的,都是依赖平台的,红到什么时候也别忘了,离开了平台你啥也不是。


所以演讲的结果是建立认同感,但是要建立认同感还得通过讲干货,否则见多识广的搜狗小伙伴,会认为你不过是因缘际会凑巧成名的网红,没有什么干货。


我想程序员扎堆的地方是理工男,谈数据谈逻辑未必我能出彩,但是谈点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和营销的影响,还是能拼一拼我的阅读面的,凑巧这些阅读来的知识真的成为我运营的方法,那就拿我实战的案例给大家说说这背后的道道,一线,新鲜,真实,有料,这八个字把握好了,应该问题不大。


“老战场新故事+旧理论新应用”,成了我分享的核心基点,能不能发挥好,其实都来自前期策划准不准,准,现场有互动,演讲状态会慢慢放松,发挥会变好,否则就是恶性循环。


开场我准备制造一点点对抗,我说——我不认可大数据营销,这当然有风险,但是如果不冒险,我后面的社会心理学怎么好抛出来?总是要赌一赌的,好像最后结果不错。



经验5

从大家都以为自己知道的现象里讲出不一样的思考,成功的演讲未必就是说服对方,也可以是让每一个人对熟悉的事情有了新的思考。






6



7月29~30号,上海,秋叶私房课,2天,我给30名学员开小灶讲新媒体。


这一次分享的压力很大,说实话,前面的演讲讲砸了,我损失不大,都是陌生圈子,是我想通过演讲打入,打入失败,等于石头扔进水面,只留下一圈涟漪,没有浪花。


而私房课的学员,全部来自我的核心圈层,收费也不低,2天1万,讲砸了,我的口碑就是从圈子里面烂了,做事不要先莫名的自信,也不要沾沾自喜身价涨了,要想一想,你是实力真的到了这一步,还是透支了你的信任?


而且两天的私房课,整整12个小时分享,得烧脑,得干货,得落地,怎么玩,匹配度正好?


其实这不是考演讲能力,演讲能力是其中的支柱,背后考我的课程设计能力。我对我的课程设计能力有信心,这是我现在看家的本领。


最后的结果是,30号课程结束,8月7号私房课第二期第三期人爆了,我不得不每个班都劝退了11个人。


这一仗,我赢得有惊无险,还有意外惊喜,老天对我真不薄。



经验6

如果你要讲的时间足够长,这不是演讲,而是课程设计。如何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里收获新思想,认识新人脉,而不是让你更闪亮。忘掉自己,服务大家,这才是重点。





7



8月20号,武汉,秋叶P友会,半天,我给60名秋叶PPT小伙伴聊聊嗑。


有些事情是有仪式感的,比如秋叶PPT团队的P友会,从2012年第一次,坚持到今年,好像是第9期了,年年都办,年年都要控制规模,一大群人杀到一个地方,组织后勤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坚持下来了,这个活动就成为我们内部的一种仪式,只要有空,大家都想来, 就好像大学同学聚会一样,每年天南海北的朋友见一见,聊一聊。


人啊,在家庭和职场之外,有一份感情和牵挂,走到不同的城市都能喊上几个人约饭K歌,说来就来,这种缘分,难得。


P友会的重点不是我演讲,但是作为秋叶PPT的创始人,我也算是一个灵魂人物,要讲点东西。


这种场合的演讲其实很放松,都是熟悉的小伙伴,我说——不用PPT,直接讲。


讲什么?——谈谈我们最近的变化,谈谈大家的成长,谈谈彼此的期待,这次我才真的像一个大叔,对着小伙伴们唠唠叨叨。


总有一天,当我老了,舞台要放手给你们,有些精神,有些文化,我们不能忘记。


所以我想说的其实只有一句话,别忘了,我们当初为何而出发?


经验7

给熟悉的团队的演讲,聊社会,聊行业,聊彼此,其实都是在讲感情,讲情怀,讲的是我们一定要尊重的文化价值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